挂掉李俊峰的电话后,林远没有片刻的耽搁。
他当晚,就将刘华美和她的核心商务团队,以及王海冰和他最得力的几个架构师,连夜派往了佛城。
他给刘华美的指令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将口头协议变成白纸黑字的联合倡议。
dm集团总部,灯火通明。
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由刘华美和李俊峰分别带领的两个精英团队,进行了一场封闭式联合办公。
双方的法务、商务、技术人员,几乎是以会议室为家。
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
饿了,就叫外卖扒拉两口。
他们围绕着林远提出的那个开源标准的宏大构想,逐字逐句地,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博弈与完善。
最终,在第三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会议室时。
一份厚达五十多页的联合倡议书,正式定稿。
倡议书的核心内容,完全贯彻了林远的战略思想:
1. 联盟定位: 明确启明联盟是一个非盈利、技术驱动、致力于打破生态壁垒的开放性产业组织。
2. 核心原则:开放联盟的底层连接协议,将对所有成员免费开放。任何企业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无需支付任何专利费用。
安全: 联盟将建立一套独立于所有现有体系的、最高等级的安全认证标准。所有加入联盟的产品,都必须通过该标准的严苛测试,以确保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
共赢: 联盟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某一家企业获利,而是为了降低整个行业的开发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共同将“中国智造”的蛋糕做大。
3. 组织架构:联盟设立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创始成员单位,自动成为首届理事会成员。
联盟下设技术委员会和标准认证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负责底层协议的迭代和维护。标准认证委员会,则负责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产品认证。
这份倡议书,字字珠玑。每一个关键条款上都经过了最严谨的法务和商业逻辑推演。
它就像一份独立宣言,旗帜鲜明地向所有现有的封闭生态霸权发起了挑战。
一周后,佛城dm集团总部,那间贺董专用的顶层书房。
一场决定着整个珠三角制造业未来走向的闭门会议,正在悄然召开。
会议的主持人,是贺董。
这位年近七旬,早已不过问具体事务的商界教父,为了林远这个疯狂的计划,选择了再次出山。
他的亲自坐镇,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信用背书。
会议桌的两侧,分别坐着李俊峰和林远。
而在他们的对面,则坐着几位同样在各自领域里的创始人或首席技术官。
他们都是由贺董亲自邀请来的老伙计,有贺董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都是好兄弟。
有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大江创新的创始人,汪韬。一个以技术偏执和产品洁癖而闻名的天才极客。
有国内扫地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石头科技的首席技术官,张博。一位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走出来的AI算法大牛。
还有在智能门锁这个细分赛道,占据了超过40%市场份额的德施曼的董事长,祝总。一个极其精明务实的浙商。
这几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了行业的顶尖。
但同时他们也都深受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生态壁垒之苦。
他们的产品无论做得多好,都必须去适配别人的标准,看别人的脸色。
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让他们如鲠在喉。
“各位,今天请大家来,不为别的。”贺董的声音苍老而又雄浑,“就是想请大家,一起讨论下,我们制造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主场交给了林远。
林远站起身,没有半分的紧张。
他将那份《联合倡议书》,以及一份关于启明标准的技术架构白皮书,分发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然后,他走到了巨大的电子白板前,开始了他那场早已烂熟于心的演讲。
从“盐铁之议”到“国富论”;
从“生态壁垒”到“规则制定”;
从“军阀混战”的行业现状到“统一战线”的未来愿景……
他的演讲,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
每一个观点,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严密的逻辑。
每一个案例,都精准地戳中了在场所有制造业大佬们内心的痛点。
当他讲完,整个书房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汪韬、张博、祝总这几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企业家,此刻脸上的表情,都极其凝重。
他们都被林远描绘的那个的宏伟蓝图,打动了。
“由中国人自己制定规则!”
这个话题真的太诱人了,它对渴望创新走出自己路子的强者来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林主任,”最先开口的是大江创新创始人,汪韬。
他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说话也从不拐弯抹角。
他扶了扶自己的黑框眼镜,直接抛出了尖锐的问题。
“你的构想很宏大,也很激动人心。但是,我只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技术。”
“你所谓的开源底层连接协议,它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并发处理能力,能达到我们大江飞控系统的标准吗?我们的无人机飞在天上,任何一个指令的延迟或者数据包的丢失,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你们这个刚刚诞生的标准,我凭什么信任它?”
这个问题极其致命。
没等林远回答,一旁的王海冰主动站了起来。
“汪总,您好。”他冲着汪韬,不卑不亢地点了点头,“我是江南之芯集团的cto,王海冰。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他没有做任何口头上的保证,而是直接将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到了会议室的投影上。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由无数个节点和数据流组成的网络拓扑图。
“这是我们基于天璇架构模拟的压力测试模型,它拥有超过一百万个智能节点的,模拟了大规模物联网并发请求。”
“大家请看,”他按下了回车键,“现在我将模拟一万个节点,在同一毫秒内向中心服务器发起数据上传请求。”
屏幕上,代表着数据流的绿色光点,瞬间汇聚成了一股洪流涌向中心。
“大家可以看到,系统的平均响应延迟,在50毫秒左右,峰值丢包率低于万分之一。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目前业内主流wIFI-6 mesh网络的标准。”
“但是,”王海冰的话锋一转,“现在我们启动启明协议的潮汐算法。”
他在电脑上,敲下了一行代码。
只见屏幕上,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流,瞬间梳理得井井有条。
它们不再是一股脑地涌向中心,而是在各个子节点之间,进行着高效的预处理和智能分流。
“大家再看数据!”王海冰的声音陡然提高,“平均响应延迟,降低到了5毫秒以下!峰值丢包率,趋近于零!”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石头科技的cto张博猛地站了起来,“你们……你们在底层协议里,集成了边缘计算和分布式网络的功能?”
“没错。”王海冰的脸上,露出了强大的自信,
“这就是我们启明标准,我们不仅仅是在连接设备,而是在组织设备!我们让每一个搭载了我们芯片的终端,都变成一个拥有独立运算能力的微型大脑,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云脑!”
这番话,以及屏幕上那无可辩驳的测试数据,让在场的所有技术大牛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然而,质疑声并没有就此停止。
“技术,确实很惊艳。”德施曼的董事长祝总,缓缓地开口了。
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更关心的是商业上的可行性。
“但是,林主任,王总工,你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态。”
“你们的标准再好,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开发者,没有足够多的应用,那它终究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我们今天加入了你们,就等于把我们未来所有产品的命运,都赌在了你们这个前途未卜的生态上,现在看来这个赌注太大了。”
“更何况,”他的目光变得有些意味深长,
“你们是国企。我们这些民营企业跟你们合作,总还是有些顾虑的。我们很担心,会不会到最后,我们辛辛苦苦地,帮你们把生态给建起来了,你们却反过来利用你们的身份优势,把我们给兼并了?”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也更加现实。
它直指所有民营企业家内心深处的恐惧。
这一次,站起来的是刘华美。
“祝总,您的顾虑我非常理解。”她那张绝美的脸庞上带着微笑,
“所以,我们今天带来的不是一份协议。而是一份邀请大家共建的方案。”
她将另一份文件,分发给了众人。
“这是我们草拟的,启明联盟创始成员的权益与义务章程。”
“在这份章程里,我们明确规定,联盟的所有核心技术决策,都将由技术委员会,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共同决定。江南之芯集团只拥有其中的一票,绝不搞一言堂。”
“不仅如此,”她的眼中闪过一丝锋芒,
“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我们江南之芯集团,愿意将天璇架构的部分底层核心代码,以交叉许可的方式,向所有创始成员进行开放!”
“什么?”
这番话讲完。
汪韬、张博、祝总,这几位企业大佬都吃了一惊。
他们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林远和刘华美。
开放核心代码?
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去学习模仿,江南之芯集团核心的技术。
这时,林远缓缓地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