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火药味。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聚焦在了林远的身上。
他们都清楚,这个问题远比技术难题,也更考验一位领导者的政治智慧。
一个是集团的cto,是林远一手扶持起来的左膀右臂,代表着集团内部最庞大的本土势力。
一个是新加盟的技术大神,是启明联盟重要的盟友,代表着一股桀骜不驯的外部力量。
这两股力量的碰撞,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林远没有立刻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那双深邃的眼眸里,看不出任何的情绪波动。
他拿起桌上那支没有点燃的香烟,在手指间缓缓地转动着,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会议室里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王海冰手下的那几个项目经理,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他们既希望林董能为他们主持公道,又害怕因此而彻底得罪了那位行事霸道的汪大神。
“老王,”
良久之后,林远缓缓地开口,打破了沉默。
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汪韬提出的那几个技术方案,比如用微内核替代Linux,在芯片里集成专用NpU。你从纯技术的角度评估过吗?”
他没有先去谈人的问题,而是先谈事。
这个问题,让王海冰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林董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这个。
他沉吟了片刻,还是选择了实事求是。
“……评估过。”他的声音,有些干涩,“林董,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说,汪总……汪韬,他确实是顶尖的技术人才。”
“他提出的那套微内核的架构,如果真的能实现,其在实时性和安全性上,确实要比我们现有的Linux内核高出一个数量级,更适合我们未来的军工和工业场景。”
“而专用N-pU的方案,”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
“更是一招绝妙的好棋。他这是在用我们启明的平台,去反向哺育他们大江的生态。一旦成功,未来所有搭载了我们芯片的设备,都将能无缝地与他们的无人机进行高效的数据协同,他这是在……在下一盘大棋。”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
王海冰,虽然在告状,但他却又不得不承认对方在技术上是对的。
“很好。”
林远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我一直都说,我们江南之芯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什么是伟大的公司?不是一团和气,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伟大的公司,一定是充满了争议,充满了碰撞,甚至充满了斗争。”
“只有顶尖的人才,才会骄傲。只有最骄傲的人,才会偏执。只有最偏执的人,才会为了一个技术理念,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会议室里,只剩下了一种声音。那不代表我们团结了,那只代表我们平庸了,我们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
“我今天要明确一点。我鼓励,甚至支持,这种纯粹的技术路线之争。我需要听到更多像汪韬这样不和谐的声音!”
这番话说的很有水平,他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
而是直接,将一场看似你死我活的路线之争,定义为了公司保持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他用一个鼓励争议的表态,瞬间就化解了王海冰团队那种被打压的委屈情绪。
“但是,”林远的话锋,猛然一转,
“我鼓励的,是君子之争,是技术之争。我绝不允许,任何人将这种技术上的分歧,演变成人事上的山头,演变成管理上的内耗。”
他的神色,重新变得严肃起来。
“汪韬,是我们的盟友。我们请他来是帮我们打仗的,不是让他来给我们添乱的。”
“他行事霸道,越级指挥,这是他的问题,我会亲自找他谈。”
“但是你们,”他的目光,落在了王海冰,以及他手下的那几个项目经理身上,“你们自己就没有问题吗?”
“为什么当你们认为他的方案会打乱你们的节奏时,你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跟他进行有理有据的技术辩论?而是,跑到我这里来告状?是因为你们辩不过他吗?”
“还是因为你们的内心深处,对他这个空降兵本身就存在着抵触和排斥?”
这番话,如同几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王海冰等人的脸上。
让他们瞬间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一个真正强大的团队,从来都不是靠领导来平衡的。”林远的声音,变得无比严厉,
“而是靠你们自己,用你们的专业,用你们的实力,去赢得对手的尊重。”
“如果你们觉得Linux更好,那就拿出数据,拿出模型,向他证明Linux在稳定性、兼容性上的优势,足以弥补它在性能上的不足。”
“如果你们觉得集成他的N-pU,会影响我们芯片的通用性。那就拿出一套,更好的方案告诉他,我们可以在软件层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
“这才叫良性竞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背后嘀咕拉帮结派!”
林远看着眼前这群,被自己骂得抬不起头的核心骨干,缓缓地放缓了语气。
“老王,”他看着王海冰,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语重心长,
“我知道你委屈,你是集团的元老,是cto。现在突然来了个外人,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你心里不舒服,我理解。”
“但是你要记住,你的格局决定了我们整个技术团队的格局。”
“汪韬,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样的剑,必然是双刃的,既能伤敌,也能伤己。”
“而你,”他看着王海冰,一字一句地说道,“就是那个执剑人。”
“你的责任,不是去跟剑,比谁更锋利。而是要学会如何驾驭这把剑,如何为它配上最合适的剑鞘。如何让它的锋芒只指向我们的敌人。”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点醒了王海冰。
他终于明白了,林董的良苦用心。
林远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点拨他。
教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技术官,蜕变成一个懂得管理和权谋的统帅。
“林董……我……我明白了!”
“不晚。”林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
内部最大的思想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是用制度来为这种思想提供保障。
“下面,我宣布战略决策委员会的第二个决议。”
“决议一,关于技术路线的决策机制。在工业互联网专项小组内部,成立一个拥有技术决策权的技术架构评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五人组成。”
“我担任委员会主席,拥有一票决定权。王海冰、汪韬,担任联席副主席,各拥有一票。”
“周教授、汉斯先生,担任委员会委员,各拥有一票。”
“未来,所有涉及到工业之心项目的,重大跨部门,存在争议的技术路线选择。都必须提交到这个委员会,进行公开的评审和投票。”
“五票之中,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形成决议,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
这个ARb的设立,来的恰到好处。
它用一种民主科学的制度,将原本可能演变成个人恩怨的技术分歧,纳入到了一个集体决策的框架之中。
“决议二,关于项目管理的组织变革。将我们现有的项目制,升级为矩阵式管理模式。”
“我们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团队进行重组。”
“纵向,是资源池。我们将所有工程师,按照专业能力,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比如硬件设计池、底层软件池、AI算法池……”
“每一个资源池,都有一位技术主管负责。”
“横向,是项目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位项目经理负责。他手下没有兵,他需要什么人,就从各个资源池里去借。”
通过这种养兵和用兵相分离的矩阵式结构,将彻底打破部门墙和山头主义。让所有的人才,都能得到高效的流动和复用。”
两大决议宣布完毕,一个全新既能鼓励竞争,又能有效管控风险的管理体系正式建立。
“好了,”林远拍了拍手,将众人的思绪拉了回来,“内部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难题了。”
“供应链,tdmAt前驱体的问题,”他看着所有人,声音变得无比凝重,
“这是我们整个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燕清池那边虽然能帮我们搞到样品,但是量产依旧是镜花水月。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毫无意义。”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能力范-畴。
那是一家连国家层面,都感到棘手的美国卡脖子企业。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
林远却笑了。
“常规的办法,确实没有。”
“但是,”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疯狂,“谁说我们一定要用常规的办法了?”
他将目光,转向了刘华美。
“华美,”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魔鬼的低语,“你用我们江南科创基金去做一件事。”
“您说!”
“去美国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化学材料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最好是做农药或者化肥的。总之要和半导体八竿子打不着。”
“然后,”他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然后以先锋微系统的名义,去空气化工挖一个人。一个能接触到tdmAt生产工艺流程的核心技术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