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里,我们之间除了利用,还……还剩下些什么?”
林远没有回答。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女妖背影消失在门后。
从今天起他与这个女人之间,那场充满了暧昧、试探与博弈的游戏已经彻底结束了。
殷曼琪离开后,林远将后续所有的法律和商务细节,全权交给了刘华美和顾盼的团队。
自己则乘坐当晚的航班,返回了江州。
外部的威胁暂时解除了,而一场更艰难的内部战争即将打响。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江南之芯集团总部,特种芯片事业群,远望号项目专属实验室。
林远、王海冰、张明、周教授,以及刚刚从德国返回的材料学专家团队,另外还有以李振声教授为首的架构师团队,悉数到场。
在他们的面前,大屏幕上画着一张极其复杂的项目进度甘特图,以及一张密密麻麻的计划。
“同志们,”林远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扫过,
“香港的战役已经结束,现在该轮到我们打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场攻坚战了!”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90天!在90天之内,我们必须拿出第一版启明-I军用特供版芯片的工程样品。并且完成所有的内部测试,将其正式交付给远望号项目组。”
“下面,”他将目光转向了王海冰,“老王,你来介绍一下,我们目前的进展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王海冰站起身,他那张不苟言笑的脸上写满了严肃。
“报告林董,”他的声音,洪亮而又充满了力量,“经过全体项目组成员的昼夜奋战。目前,铸剑计划的两大核心技术路线,均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是硬件层面。”王海冰指向甘特图上的第一条关键路径,“我们之前面临的,最致命的电磁兼容性问题,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这次慕尼黑之行,收获巨大。虽然我们没能直接买到汉高集团那款成品的纳米级导电聚合物。但是,”王海冰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我们却通过燕清池先生提供的特殊渠道,成功地聘请到了一位刚刚从汉高材料实验室退休的德籍首席科学家,克劳斯·舒尔茨博士。”
“舒尔茨博士,正是那款禁运材料的核心发明人之一!他为我们带来了全套关于该材料的分子式结构、聚合工艺流程以及性能测试的实验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材料组的同志们联合江南大学化学系的专家,连夜进行了反向工程和配方优化。我们发现汉高的原始配方,为了追求极致的吸波性能,在聚合物中添加了大量的羰基铁粉。但这也导致了材料的耐高温性和抗氧化性,存在明显的短板。”
“我们的优化方案是,”他调出了一张复杂的分子结构图,
“在保持聚苯胺主链不变的基础上,用纳米级石墨烯来部分替代羰基铁粉。石墨烯不仅同样具备优异的导电和吸波性能,其独特的二维结构,更能极大地增强聚合物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
“根据我们的初步仿真,优化后的配方,其在10Ghz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虽然比汉高的原始配方,略微下降了约5%。但是其最高工作温度,却从150c提升到了250c。完全满足,甚至超越了军工级的要求。我们非常大的把握在30天内,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合成出第一批样品。”
林远点点头,心中很是高兴。
王海冰则急着说道,“光有材料还不够,我们还在封装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王海冰调出了一张芯片的3d结构剖面图,“我们设计了一套,代号为金钟罩的五层复合屏蔽结构。其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将法拉第笼的屏蔽原理,与吸波材料的损耗原理进行微观层面的结合。”
第一层最内层,在芯片晶圆的表面,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覆盖一层厚度仅为10纳米的氮化钛薄膜,作为第一道电磁屏蔽层。
第二层采用自研的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通过喷射成型工艺,将整个芯片,进行360度无死角的包裹,形成第二道,也是最核心的吸波层。
第三层在吸波层之外,再通过磁控溅射技术,电镀一层厚度为5微米的高纯度铜作为反射层,将外部的电磁波反射出去。
第四层铜层之外,再覆盖一层镍锌铁氧体复合材料,专门用于吸收1mhz至1Ghz频段的低频磁场干扰。
第五层最外层,采用氮化铝陶瓷封装材料,进行最终的真空密封。
氮化铝不仅具备优异的绝缘和屏蔽性能,其导热系数,更是传统氧化铝陶瓷的数倍,可以极大地,改善芯片的散热问题。
“根据我们的仿真测试,”王海冰的声音,充满了强大的自信,“这套金钟罩封装方案,理论上可以将芯片的抗电磁脉冲能力,提升三个数量级,足以抵御,近距离核爆产生的瞬时强电磁脉冲的冲击!”
在座的众纷纷鼓掌,接着王海冰又介绍了天璇-E自主指令集架构开发的情况。
“还有就是软件层面。”王海冰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发自内心的敬佩,“李振声教授的加盟,让我们的整个研发进程,至少提前了两年。”
“李教授,以上帝视角的顶层设计能力,为我们的天璇-E扩展指令集,规划出了一条精妙的技术路线。我们没有去搞大而全的完全替换。而是将整个指令集划分为了两个部分。”
1. 基础指令集(bIS): 这一部分,100%兼容开源的RISc-V RV64Gc标准。所有通用的、非核心的运算任务,比如操作系统的调度、文件系统的读写,都将继续运行在这个开放且拥有庞大生态的指令集之上,极大保证了兼容性和开发效率。
2. 扩展指令集(EIS): 这一部分,是完全自主定义拥有100%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它只包含128条,专门为远望号这种高实时性、高确定性的测控任务,量身定制的特殊指令。
“比如,”王海冰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定义了一条,名为Vdot.Fp128的指令。这条指令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一次128位浮点数的向量点积运算。其运算效率是传统RISc-V指令的32倍,专门用于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我们还定义了一条,名为t-LocK的指令。这条指令可以对cpU的某个核心,进行时间戳锁定,确保其执行的任何任务,其时间误差都将被严格控制在10纳秒以内。专门用于卫星姿态控制中的高精度同步任务。”
“为了最高效地执行这些特殊指令,我们对天璇的硬件架构,也进行了魔改。我们在cpU核心旁边,集成了一个确定性处理单元,我们称之为dpU,deterministic processing Unit。”
“这个dpU就是一个专门为那128条特殊指令而生的硬件加速器,它拥有自己独立的指令缓存、数据缓存、以及专用的计算单元。它不运行任何通用的操作系统,只执行由我们自己编写经过最高安全等级认证的固件。”
“当cpU,遇到一条EIS指令时,它不会自己去执行,而是会直接将这条指令,卸载给旁边的dpU去处理。而dpU则会以一种近乎于零延迟、零抖动的方式,完成运算并将结果返回给cpU。”
“通过这种软硬一体的协同设计,”王海冰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不仅在逻辑上,实现了自主可控与开源生态的完美隔离。更在物理上为我们的核心任务,提供了一个绝对安全、绝对可靠、绝对高效的硬件保险箱。”
王海冰的汇报,结束了。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很好。”
林远第一个鼓起了掌。
“老王,你和你的团队干得非常漂亮。”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
“蓝图已经清晰,路径也已经明确。下面我们来谈谈,执行中还存在的问题。”
王海冰的脸上,再次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是,林董。”他点了点头,“虽然我们有了方案,但铸剑之路依旧面临着两个拦路虎。”
“第一,是供应链的风险。我们的金钟罩封装方案,虽然设计完美。但其中,最核心的那层氮化钛薄膜,需要用到一种名为tdmAt的超高纯度化学前驱体。而这种材料,全球90%的产能都垄断在一家美国公司,空气化工的手里。它是被严格管制的军民两用材料。”
“燕清池先生,虽然能帮我们搞到实验室级别的样品。但是我们未来量产所需要的是吨级别的稳定供应。这条供应链的脖子,依旧卡在别人手里。”
“第二,是人才缺失的风险。”
“李教授和舒尔茨博士,确实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但是,林董您要明白,他们毕竟都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而铸剑计划,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数百名顶尖的各领域工程师,进行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高强度协同作战。”
“我们现有的团队,虽然都是精英。但是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上,都还远远不够,我们缺少能独当一面的将才和能冲锋陷阵的精兵。”
“特别是,”王海冰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深深的忧虑,“我们内部,似乎也出了一点不和谐的声音。”
“哦?”林远的眉头,猛地一挑,“什么意思?”
“是……是汪韬那边。”王海冰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和盘托出。
“汪总的技术能力,确实是毋庸置疑的。他加入之后,给我们整个工业大脑的顶层设计,带来了颠覆性的启发。”
“但是,”王海冰语气变得有些复杂,“他的行事风格,实在是太偏执了。”
“他要求所有参与工业之心项目的工程师,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技术指令。他甚至越过了我,直接向好几个项目组,下达了与我们原定计划,完全相悖的开发任务。”
“比如,他要求我们必须放弃现有的,基于Linux的边缘计算操作系统,转而采用一套由他和他团队主导的微内核操作系统。他说Linux太臃肿,太不安全是垃圾。”
“他还要求,我们必须在启明-I芯片里,加入一颗由他们大江创新自己设计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他说这是为了未来的生态协同。”
“他的这些要求,从纯技术的角度看或许有他的道理。但是,这已经严重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研发节奏和产品规划。”
“更重要的是,”王海冰的声音,压得极低,“我手下的好几个项目经理,都已经向我抱怨。说汪总的团队,太霸道,太强势,完全不把我们的人放在眼里。甚至还有人在私下里称他们为空降的太上皇。”
“现在我们内部因为技术路线的分歧,已经隐隐地分成了两个山头。一个是支持我的稳健派,一个是支持汪总的激进派。”
“林董,”王海冰看着林远,脸上写满了忧虑,“我担心,如果我们再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等不到敌人打过来,我们自己的内部,就要先分裂了。”
王海冰的一番直白的话说完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在这片形势大好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内乱危机。
一个,是集团的cto,是林远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一个,是新加盟的技术大神,是启明联盟重要的盟友。
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个矛盾,该如何调和?
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聚焦在了林远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