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巢”项目进入初步方案设计阶段,意味着从宏观构想走向微观落实。林微光团队的工作重心,从广泛的可行性论证,转向了具体技术路线的选择、建筑形态的深化推敲,以及与潜在供应商、顾问团队的初步接触。办公室里的讨论声被更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和绘图笔摩擦数位板的声音所取代。
迪拜的建筑圈和投资界不大,“星芒”的成功让林微光这个名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连带“光之巢”项目也吸引了不少关注。这种关注,有时是机会,有时则是麻烦。
周景明转来几份需要她过目的合作意向书,来自不同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其中不乏业界巨头。其中一份,来自一家名为“环球生态科技”的欧洲公司,条件尤为优厚,不仅报价极具竞争力,还承诺提供最新的、尚未大规模商用的潮汐能转换技术。
“这家公司背景查过了吗?”林微光在内部讨论会上问道。
阿米尔负责前期供应商调研,他调出资料:“表面上看很干净,注册地在卢森堡,主要股东是几家北欧的投资基金。技术团队也确实有几个大牛。但是……”他顿了顿,有些犹豫,“他们的核心技术,据说部分源自几年前一个破产的美国实验室,那个实验室当时牵扯到一些技术窃取的诉讼,不过没有定论。”
马丁皱起眉头:“知识产权不清是我们的大忌。尤其是这种核心技术。”
莎法也补充道:“而且他们给出的合作条款里,关于技术共享和后续改进的权益划分,有些模糊地带,对我们可能不利。”
林微光看着屏幕上“环球生态科技”那份制作精良的意向书,直觉感到一丝不对劲。这种过于“完美”的馅饼,在商场上往往意味着隐藏的钩子。
“暂时搁置,列为待观察。”她做出决定,“优先接触另外两家技术路径更透明、虽然价格稍高但背景干净的公司。”
团队一致同意。
几天后,林微光代表项目组,与一家德国的老牌工程材料公司进行视频会议。会议进行到一半,对方一位副总似乎无意间提到:“听说贵方也在接触‘环球生态’?他们最近动作很大,背后似乎有新的资本注入,志在必得啊。”
林微光心中微动,面上不动声色:“我们评估所有合适的合作伙伴。”
会议结束后,她立刻让阿米尔深入调查“环球生态科技”近期的资本变动情况。初步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该公司在三个月前进行了一次不公开的股权重组,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但投资者身份被复杂的离岸架构层层遮蔽,难以追溯。
一股暗涌的感觉,悄然浮上林微光心头。
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团队内部似乎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波动。负责与当地社区顾问对接的莎法,在一次非正式午餐时,低声对林微光说:“林,我感觉最近我们和顾问的沟通,好像……被人旁听了。”
林微光眼神一凝:“具体说说。”
“只是一种感觉。”莎法斟酌着用词,“几次视频会议,对方那边偶尔会有极其短暂的、非网络问题的音频延迟或杂音。而且,我们上周才初步确定的几个备选地块坐标,今天我发现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勘探公司,在以旅游开发的名义,在那附近活动。”
这绝不是巧合。
有人在盯着“光之巢”,而且手段相当专业。
林微光第一时间加强了团队内部的保密纪律,所有敏感沟通转为加密通道,并对办公区域的网络安全进行了升级。她将情况简要汇报给了周景明,周景明回复会通知集团安全部门介入暗查。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初步方案设计涉及到大量跨学科的复杂决策,团队内部因专业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也愈发频繁。马丁坚持结构安全至上,有时会否定掉莎法提出的、更具视觉冲击力但结构实现难度高的形态;阿米尔则时常与莎法在能源效率与空间美学之间争执不下。
林微光需要不断地仲裁、调和,在保证项目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寻找那个最优的平衡点。她感觉自己像走在钢丝上,一边要盯着脚下的技术细节,一边要警惕来自暗处的冷箭。
这天晚上,她又独自加班到深夜,试图解决一个关于建筑主体与红树林根系避让的复杂三维建模问题。屏幕上的模型旋转,无数线条交织,那个关键的冲突点却始终找不到优雅的解决方案。疲惫和挫败感阵阵袭来。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办公室里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运行声。
就在这时,内部通讯系统响起了一个她未设置过的、优先级极高的提示音。不是周景明,那个专属的频道标识是……
她愣了一下,坐直身体,接通。
“权限L8资料库,分类:生态建筑,关键词:根系避让,自适应结构。”陆时砚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没有问候,没有前奏,只有冷静的指令,仿佛他就在隔壁监控着她的工作进度。“里面有三个可能相关的案例模型和算法,你自己看。”
说完,通讯便切断了。
林微光怔住,随即立刻按照他的指示,登录权限提升后的资料库。输入他给出的关键词,果然,屏幕上出现了三份她之前未曾检索到的、标记着“绝密”或“内部参考”的文件。她点开其中一份,是关于一个位于亚马逊雨林、同样需要规避复杂根系系统的观测站项目,里面详细记录了一种“动态自适应基础”的设计思路和算法核心。
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突然有人递过来一盏灯。
她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大脑飞速运转,将案例中的思路与“光之巢”的具体问题进行嫁接、演化。之前阻塞的思维瞬间被疏通,一个新的、更具创意的解决方案雏形,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
他没有问她是否遇到困难。
他甚至没有肯定她之前的努力。
他只是在她可能触及瓶颈的深夜里,精准地投递了她所需要的“弹药”。
这种沉默的、近乎未卜先知的支持,比任何言语都更让她感到一种复杂的心悸。他仿佛一座漂浮的冰山,她所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之上冷硬的一角,而水面之下,是庞大到无法估量的、在暗中为她,或者说为项目,扫清障碍、提供支撑的基座。
她不知道他为何如此关注这个项目的细节进展。
她只知道,自己必须更快地成长,才能不辜负这份沉默的投入,也才能……在未来某一天,或许能有机会,窥见那冰山之下,更深沉的景象。
林微光重新握紧了鼠标,眼神恢复了专注与锐利。
暗涌仍在继续。
但她手中的光,也更亮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