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指出的方向——“能量场拓扑优化”,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林微光立刻调整了“专利破袭小组”的全部火力,集中攻坚苏氏专利网络中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可能支撑着其大半模糊权利要求的核心节点。
“拓扑优化”,简而言之,是指通过算法找到能量场在空间中传导的最优路径结构。苏氏在其专利中,用极其宽泛的语言描述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算法的场分布优化方法”,试图将任何涉及动态调整能量场形态的技术都纳入其垄断范围。
要无效它,需要找到在该专利申请日之前,就已经存在公开的、同样涉及“能量场”和“自适应优化”的技术方案。这比寻找某个具体应用(如促进植物生长)的“在先技术”要困难得多,因为它更抽象,更接近底层原理。
小组的工作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他们几乎翻遍了近二十年来所有相关的物理、电子工程、甚至应用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会议录和公开专利。找到了一些涉及“场优化”的文献,但要么应用领域截然不同(如雷达天线设计),要么优化算法过于基础,无法完全覆盖苏氏那精心修饰过的权利要求。
时间在一天天流逝,挫败感与日俱增。林微光感觉自己像是在用筛子打捞大海里的特定一滴水。
就在她几乎要接受这将是一场漫长消耗战的事实时,她的目光再次无意间扫过办公桌上那本《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物质……相互作用。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苏氏的专利聚焦于“能量场”,而能量场不过是光(电磁波)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将搜索范围,从“能量场拓扑优化”扩大到更基础的“光场调控”或“电磁波前整形”呢?这些更基础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很可能在更早的时间就提出了类似的优化思想和算法!
她立刻将这个思路传达给小组,并亲自带领大家转换搜索方向,潜入那些更为古老、更为基础的物理学和光学文献数据库。
这一次,搜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伊莎贝尔首先锁定了一篇发表于近三十年前的、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个实验小组撰写的技术备忘录。该备忘录为了优化某个粒子探测器内部的电磁场分布,提出了一套基于反馈的自适应调控算法,其核心数学描述与苏氏专利中声称的“创新方法”惊人地相似!
“这个……太像了!”一名技术分析员激动地指着屏幕上的公式对比图。
“但这是cERN的内部备忘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物,能否作为‘在先技术’证据?”另一人提出质疑。
这是个关键问题。专利法要求的“公开”,通常指可供公众查阅的出版物。
就在大家为此争论时,林微光想到了陆时砚给她的L8权限。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权限数据库内,输入了cERN、该实验项目编号以及相关关键词。
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数据库深处,一份标记着【外部机构技术交流- 绝密】的文件被检索出来。里面赫然是当年cERN该实验小组与陆氏集团前身某个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交流的完整记录副本,其中就包含了那份作为交流材料的技术备忘录!交流日期,远在苏氏专利申请之前近十年!而且,根据记录,这份备忘录在交流后已被陆氏机构归档,理论上处于可被相关领域专业人士通过尽职调查访问的状态!
这完全符合“在先技术”的构成要件!这份尘封了近三十年的技术交流文件,成了刺向苏氏专利心脏最锋利的匕首!
“找到了!这次是真的找到了!”林微光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她立刻将这份关键证据打包,加密发送给法务部的陈律师。
仅仅几个小时后,陈律师回复了视频请求,他脸上带着罕见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林工程师,太完美了!这份证据链完整、直接,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能一举无效掉苏氏关于‘能量场拓扑优化’的核心专利。一旦这个节点被击穿,他们构建的整个专利围墙就会失去最重要的支撑点,后续的无效宣告将容易得多!”
胜利的曙光终于穿透了阴霾。
就在林微光准备松一口气时,周景明的通讯接了进来,语气却带着一丝新的凝重:
「林小姐,专利方面是好消息。但苏氏似乎并未罢休。我们监测到,有匿名信源开始向几家主流媒体散布关于‘普罗米修斯’技术可能存在‘未公开辐射风险’的谣言,措辞极具煽动性。」
舆论战升级了。从商业恐吓转向了更卑劣的人身安全恐吓。
林微光刚因找到密钥而雀跃的心,瞬间沉了下去。这种谣言虽然荒谬,但极易传播并引发公众恐慌,对“普罗米修斯”的公众形象和未来市场接受度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公关团队有预案吗?”
「有,正在准备澄清材料和专家回应。但需要您这边提供最权威的技术安全数据背书。」
“我立刻准备。”林微光毫不犹豫。
然而,当天晚上,没等陆氏集团的官方澄清发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国际上一位德高望重、以严谨和独立着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转发了那条谣言,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评论:
「关于迪拜‘光之茧’的所谓‘辐射风险’,依据现有公开数据和物理学原理,纯属无稽之谈。其采用的微能量场强度,远低于日常环境背景辐射,且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在批判一项新技术前,至少应先理解其基本原理。」
这位科学巨擘的发言,如同一柄重锤,瞬间将荒谬的谣言砸得粉碎。其影响力远超任何官方辟谣。舆论风向瞬间逆转,原本观望的媒体纷纷调转枪口,开始谴责造谣者的不负责行为。
林微光看着这场迅速平息的风波,心中了然。这绝非巧合。
她打开加密通讯器,看着那个沉默的名字。专利证据的发现,可以归功于她的执着和运气。但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素无交集的科学巨擘的及时发声,背后若没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绝无可能。
她缓缓输入一行字:
「谢谢。」
这一次,不是为了项目进展,而是为了这份无声的、却无比及时的庇护。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依旧简洁:
「专注你该做的事。」
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但林微光知道,是他。
尘封的密钥已经找到,足以撕开专利的迷宫。
而无形的守护,也始终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为她抵挡着来自暗处的冷箭。
她看着那条信息,又看了看桌上那本旧书,心中涌动着一股复杂的热流。
前路依旧漫长,但此刻,她感到自己并非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