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钢终于审完了手头这份卷宗,合上之后,捏了捏发酸的鼻梁。他抬眼扫了一下办公室,然后伸手拿过小孙刚才送来的、带有分局领导批示的文件。
李成钢翻开那份带着油墨味的文件。标题是市局统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 加强基层治安工作的意见》。内容强调要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片”,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文件要求各派出所和治安部门转变工作方法,多调解,少处理,将问题消化在基层。
他仔细阅读着,文件的口吻与以往有些不同,更强调柔性和源头治理。但李成钢心里明白,在任何时期,政策的执行都可能走样。他注意到文件中特别提到“但要警惕个别别有用心之人借小事闹大事,破坏生产生活秩序”,这句话隐隐透出别样的意味。
就在这时,桌上的内部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抬头望过来。
李成钢抓起听筒:“喂,治安股李成钢。”
电话是东四派出所刘所长打来的,语气有些急切:“李股长,隆福寺市场那件事,按照‘枫桥经验’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组织调解?可是双方职工情绪都很大,市场管委会的老赵也说不好办...”
李成钢沉吟片刻,对着话筒说:“老刘,既然是职工之间的矛盾,就更应该按照文件精神来办。你马上联系他们单位的工会和保卫科,我们一起到场,召开个调解会。记住,要依靠群众组织,就地解决。”
他放下电话,面色平静。整个过程中,他能感觉到办公室里其他几人看似无意、实则密切关注的视线。老赵的报纸彻底放下了,老张端着空茶杯假装去炉子边续水,眼神却往他这边瞟。
“股长,是市场那事儿?”小王忍不住问,“要不要上报?”
“不上报。”李成钢斩钉截铁,“按照‘枫桥经验’,咱们得往下走。小王,你跟我去一趟隆福寺市场。”
办公室里的气氛似乎松动了一些。老张终于开口:“成钢说得对,现在提倡基层解决。能调解的尽量调解。”
李成钢点点头,套上那件半旧的深蓝色棉制服。他经过老赵桌前时,瞥见对方正在文件空白处写着什么,见李成钢过来,下意识地用报纸盖住了。
走出办公室,寒风立刻扑面而来。李成钢对小王说:“你去推自行车,我马上来。”看着小王离开后,他转身走向二楼尽头的科长办公室。
他敲敲门,得到允许后进去。周科长正在看文件,见他进来,抬了抬眼:“成钢啊,有事?”
“科长,东四所有个职工纠纷,我准备按‘枫桥经验’的要求下去调解处理。”李成钢语气平稳,“跟您报备一下。”
周科长点点头:“好,就该这样。现在强调矛盾不上交,你们处理得很好。不过...”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也要注意分寸。调解归调解,但不能放任自流,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
“明白。”李成钢应道,“我们会掌握好分寸的。”
走出科长办公室,李成钢长出一口气,白雾在寒冷的空气中散开。他快步下楼,小王已经推着自行车在门口等了。
“股长,咱们真能调解成功吗?”小王推着车,有些不确定地问。
“能不能成,都得尽力。”李成钢蹬上自行车,“记住,现在不比往常。既要化解矛盾,又要把握分寸。多看多听少说,特别是对文件的理解,要严格按照上面的精神来。”
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驶出分局大院,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转眼就汇入了冬日萧瑟的街道中。
李成钢和小王顶着凛冽的北风,骑着自行车穿过东四牌楼,拐进了隆福寺街。市场早已散了,空旷的街面上只剩下呼啸的风卷起地上的碎纸和尘土。几家合作商店的门板关得严严实实,只有门口悬挂的搪瓷招牌在风中轻微晃动,发出吱呀的响声。
东四派出所的王大海和市场管理委员会的老赵,缩着脖子等在一家商店的屋檐下,见到他们来,赶紧迎了上来。
“李股长,您还亲自跑一趟。”王大海搓着手,脸上带着惯常的恭敬,但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老赵则显得更局促些,眼神躲闪。
“情况怎么样?工会和保卫科的人到了吗?”李成钢单刀直入,哈出的白气瞬间被风吹散。
“到了到了,都在里边会议室等着呢。”王大海连忙引路,“就是……两边火气都还不小,谁也不肯先松口。”
所谓的会议室,不过是商店后院一间生着炉子的平房,烟雾缭绕,挤了七八个人。一方是三十多岁的装卸工刘建国,额角贴着纱布,梗着脖子,身边坐着工会的李大姐;另一方是稍年轻些的保管员张卫东,脸上有两道抓痕,保卫科的孙干事陪在一旁。双方壁垒分明,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烟味和一种无声的对峙。
调解按照程序开始。李大姐和孙干事先说了话,无非是“同志之间要团结”、“以生产为重”之类的套话。刘建国和张卫东各自陈述,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指责对方先动的手,自己是不得已才还击。
李成钢静静地听着,偶尔在小本子上记两笔,并不打断。直到双方都说完了,屋里陷入一种僵持的沉默,只有炉子上的水壶咕嘟作响。
“老赵,”李成钢忽然点名,目光转向一直试图降低存在感的市场管理员,“你当时在现场拉架,你说说,他们两个,是谁先抄起那根木杠子的?”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老赵身上。老赵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支吾着:“李股长……这、我当时光顾着拉人了,乱糟糟的,真没看清……”
“没看清?”李成钢语气平稳,却带着压力,“木杠子抡起来,可不是小动静。你拉架的时候,总得看到是谁手里拿着家伙吧?还是说,你拉偏架?”
这话分量极重。老赵的汗当时就下来了,眼神慌乱地瞟向保卫科孙干事,又赶紧收回来。孙干事干咳一声,想开口打圆场。
李成钢却没给他机会,接着说道:“今天按‘枫桥经验’的精神在这儿调解,是为了就地解决问题,不影响生产,也不给各位的单位和领导添麻烦。但调解的前提是把事实搞清楚。如果事实不清,那就只能按治安案件报上去,让派出所甚至分局来裁定。到时候,今天在座的各位,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跟着去做笔录,说明情况。”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刘建国和张卫东:“为了争个通道,闹到上面去,背上个处分,值不值得?今年的先进集体评比,还想不想参加了?”
屋子里死一般的寂静。刘建国和张卫东的脸色都变了。李大姐赶紧插话:“老刘,差不多行了!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 孙干事也推了张卫东一把:“就是,各退一步,赶紧解决完回家!”
压力转移到了当事人身上。僵持了几分钟后,刘建国先泄了气,嘟囔着:“我也不是非要咋样……就是他嘴太欠……”
张卫东也闷声道:“我……我也有点冲动。”
李成钢知道火候到了。他顺势提出调解方案:双方互相道歉,医药费自理,市场管委会负责划定明确的货物堆放区,以后不得再因此争执。工会和保卫科代表单位表示接受并监督。
一场风波,在“小事不出院”的原则下,被硬生生按了下去。
走出市场,天已经黑透了。王大海明显松了口气,连声道谢:“还是李股长您有办法!要不然真不知要闹到哪一步。”
李成钢没接话,只是蹬上自行车,对小王说:“走了。”
回程的路上,寒风似乎更刺骨了。小王忍不住问:“股长,您说他们真能服气吗?我看那刘建国还有点不服。”
“服不服气不重要。”李成钢的声音混在风里,有些模糊,“只要面上过得去,事情不闹大,就行了。这就是现在的‘经验’。”
小王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骑出去一段,李成钢忽然又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小王听:“有些事,捂在下面,比捅上去强。至少……平安。”
他没再往下说,只是用力蹬着车子,车把冰凉,硌得手生疼。
回到分局,已是下午四点多。院子里冷冷清清,只有值班室窗口透出昏黄的光。李成钢和小王把自行车推进车棚锁好,踩着冻得硬邦邦的泥地走向办公室。
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烟草、旧报纸和炉火余温的熟悉气味包裹了他们。办公室里只剩老赵还在,正就着台灯的光晕誊写材料,听到动静抬起头,眼镜片上反射出两个模糊的光点。
“回来了?”老赵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隆福寺那边……处理完了?”
“嗯,调解了。”李成钢脱下大衣挂好,简短地应了一声,并不多说。他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端起那只搪瓷缸子,发现里面的冷茶已经被人续上了热水,温温的。他瞥了一眼老赵,对方已经重新埋首于材料中,仿佛刚才只是随口一问。
小王倒是有些按捺不住,一边搓着冻僵的手凑到炉边,一边压低声音对老赵说:“赵哥,您没瞧见,李股长今天可真是……”话没说完,就被李成钢一声轻微的咳嗽打断了。
“小王,把今天的调解记录整理一下,写明是依据市局推广‘枫桥经验’的文件精神,会同市场管委会及当事单位工会、保卫科共同调解成功,当事人已达成和解。写完放我桌上。”李成钢的语气不容置疑,是布置任务的口吻。
小王愣了一下,把后半截话咽了回去,应道:“哎,好的股长。”赶紧回到自己座位翻找笔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