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未尽,寒意仍浓,但一股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流,正以沛然莫之能御之势,席卷长江南北。楚云飞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将领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历史时刻,被时势推向风口浪尖,凝聚了复杂象征意义的政现象。他的个人威望,在淮海战役的硝烟散去后,非但没有沉寂,反而达到了其一生中空前绝后的顶峰。
“止戈英雄”的符号化塑造
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抓住了楚云飞“战场起义”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和宣传价值。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宣传战役迅速展开。延安的电台、新华日报、以及各解放区的宣传机构,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楚云飞“深明大义”、“顺应历史潮流”、“以苍生为念”的“义举”。他被塑造为“止戈英雄”——一个在历史关键时刻,毅然抛弃腐朽政权,选择人民,从而避免了一场巨大劫难的明智将领形象。
将楚云飞的“和平起义”与蒋介石集团的“负隅顽抗”、“驱民于死地”形成尖锐对比,凸显共产党事业的正义性和得道多助。
极力宣扬楚云飞及其部下受到的优待和尊重,向尚未解放地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明确信号:弃暗投明是光明的出路。
将楚云飞的行动诠释为一切爱国、追求进步的国民党人的正确选择,是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伟大胜利的生动体现。
这些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到国统区的每一个角落。楚云飞的肖像出现在宣传画上;他的“起义通电”和“联合声明”被印成小册子广泛散发;关于他“深明大义”、“爱兵如子”的故事被精心编撰和传播。
举国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波强大的宣传浪潮下,楚云飞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其受关注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前线的军事进展。
在解放区,他被视为带来和平、减少牺牲的功臣,受到民众和基层指战员的广泛好奇和一定程度的好感。人们都想看看,这个“让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放下武器”的将军,究竟是何等人物。
在国统区, 情况更为复杂。官方媒体对他极尽诋毁,斥为“党国叛徒”、“校长逆徒”。但在私下,尤其在国民党中下层官兵和厌战的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中,楚云飞的选择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动和隐秘的钦佩。他成了许多人心中一个“另类”的参照,一个在绝境中寻求生路和良知的可能选项。许多人都在暗中讨论,楚云飞都起义了,说明国民党真的没希望了?
在国际舆论场,西方各大通讯社和报纸也大幅报道了这一事件,将楚云飞视为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人物。他的选择,被解读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民党统治的抛弃,使国际社会更加看清了中国局势的必然走向。
声望的顶峰,对楚云飞个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复杂心境。
他被安置在徐州一处安静的院落,由华野派出的精干人员负责保卫和联络,实际上也带有保护的意味。各方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此,他几乎无法随意行动。旧部、友人、甚至一些素未谋面的民主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试图与他联系,或表达支持,或探听虚实,或寻求指引。
楚云飞深知,自己此刻的声望,很大程度上是时势造就,是共产党出于战略需要而着力宣传的结果。他像一个被推上神坛的符号,享受着虚幻的荣光,也承受着难以言表的重量。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过度解读,产生意想不到的政影响。
他时常独自在院中踱步,望着南方灰蒙蒙的天空。他想起了仍在国民党阵营中的许多袍泽,更想起了那些在内战中死去的将士。这“止戈英雄”的称号,这“威望”,是用曾经的战友和敌人的鲜血,以及他个人背弃誓言的代价换来的。
他并无太多时间沉溺于个人情绪。中共中央的邀请已经通过正式渠道送达:请他即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这意味着一项新的、更重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他的肩上。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要考虑军事胜负的将领,而是要作为一个重要的政人物,参与到建设一个新国家的宏大事业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