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谨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着三份刚刚定稿的制度文件。台灯的光晕下,《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动态监测办法》《一把手监督实施细则》《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的标题格外醒目。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文件的封面,像是抚摸着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林晓案的判决书就锁在右手边的抽屉里,那份沉甸甸的判决,如今化作了这三本薄薄的册子。
门被轻轻敲响。孙阳端着两杯热茶进来,看见陈谨凝重的侧影,放轻了脚步。
“陈书记,您又没去吃晚饭。”孙阳将茶杯放在桌上,热气在冰凉的空气中袅袅升起。
陈谨抬起头,眼角的皱纹在灯光下格外深刻:“坐。正好,陪我聊聊这几份制度。”
孙阳在对面坐下,翻开最上面那本《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翻到第七条——“严禁领导干部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商宴,确因工作需要参加的工作餐,需在单位内部公示菜单及参与人员”——他轻轻“咦”了一声。
“这一条,简直是为林晓案量身定做的。”孙阳说,“我记得卷宗里记载,石水波第一次给林晓送钱,就是在那个号称‘工作餐’的宴会上。”
陈谨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不只是林晓。我查了近五年全省的违纪案例,百分之七十的干部被围猎,都是从一顿饭开始的。”
雨声渐密,敲打着这个不眠的夜晚。
“可是陈书记,”孙阳犹豫着,“有些基层同志反映,这条规定会不会太不近人情?正常的政商交往总是需要的。”
陈谨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林晓当初也认为,和石水波吃顿饭是正常的政商交往。可就是这顿饭,让他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流淌,像是永远擦不干的眼泪。
“制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严苛,而在于它的清晰。”陈谨背对着孙阳,声音低沉,“我们要给干部划出明确的红线,告诉他们,越过这条线就是雷区。模糊地带,才是腐败滋生的温床。”
孙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翻看《一把手监督实施细则》。当他看到“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和“重大事项决策全程录音录像”的规定时,不禁深吸一口气。
“这一条,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
“当然会遇到阻力。”陈谨转过身,目光如炬,“权力天生不喜欢被约束。可是孙阳,你想想,如果当初澄江县委有这些制度,林晓还能一个人决定矿场的整改标准吗?如果新区有这些制度,他还能擅自审批那个违规的项目吗?”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陈谨坚毅的面容。
“林晓的蜕变,固然有他个人的原因,但制度的漏洞也是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漏洞堵上,让后来的干部想犯错误也没那么容易。”
孙阳翻到最后一本《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动态监测办法》,被里面的大数据监测模型吸引住了。
“这个模型,真的能提前预警廉政风险?”
“至少比人更可靠。”陈谨走回座位,“模型不会讲人情,不会被蒙蔽,也不会自我欺骗。它只会根据数据说话。如果一个干部的家庭支出突然远超收入,如果某个部门的审批通过率异常偏高,系统就会自动预警。”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痛楚:“如果我们早有这样的系统,也许在林晓收受第一笔贿赂时,就能及时发现。”
雨声渐歇,夜深人静。孙阳合上文件,郑重地说:“陈书记,这三项制度如果真的能落地,将是我省反腐工作的里程碑。”
陈谨却摇了摇头:“不要迷信任何制度。制度是人制定的,也需要人来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的人阳奉阴违,也只是一纸空文。”
他从抽屉里取出林晓案的卷宗,轻轻放在三份制度文件旁边。
“制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写在纸上,而在于刻在心上。”
---
三天后,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陈谨作为三项制度的主要起草人,向全省干部进行解读。
主会场里座无虚席,各地市分会场的画面通过大屏幕实时传输。当陈谨走上讲台时,他看见台下许多熟悉的面孔——有曾经在林晓案中合作过的检察官,有来自澄江、新区的基层干部,还有一批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面孔。
“同志们,”陈谨开口,声音通过电波传遍全省,“今天坐在这里,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出现林晓案中那本《民生监督手册》的扫描图。
“这本手册的第一页,写着‘不忘初心’。可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写这四个字的人,最终迷失了方向。”陈谨停顿了一下,会场鸦雀无声,“我们今天推出的三项制度,不是为了束缚大家的手脚,恰恰相反,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初心。”
他开始逐条解读制度内容。当讲到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时,他特意停顿了一下。
“我知道,有些同志认为这些规定太细、太严。但请大家想一想,是我们愿意用这些条条框框束缚自己吗?不是!是那些打着‘交往’旗号、行围猎之实的教训太深刻!是那些原本优秀的干部堕落的代价太惨重!”
他的声音在会场回荡,通过电波,传到每一个分会场。
“林晓在忏悔书里写道:‘如果当初有人明确告诉我,那顿饭不能吃,那个礼不能收,也许我就不会一步步滑向深渊。’同志们,现在我们明确告诉大家了,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这不是对大家的不信任,而是对大家最大的保护!”
接下来讲解一把手监督实施细则时,陈谨请出了来自基层的同志现身说法。
澄江县新上任的纪委书记通过视频连线说:“如果我们早有这样的实施细则,我的前任林晓同志就不可能一个人决定矿场的整改标准,就不可能擅自审批那些违规项目。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不是一句空话。”
最后,当陈谨讲解廉政风险动态监测办法时,大屏幕上实时演示了监测系统的运作流程。当一条模拟的预警信息弹出时,会场响起一阵惊叹。
“大数据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陈谨说,“它的目的不是监视,而是预警。在干部即将犯错时拉一把,在问题刚刚萌芽时踩刹车。”
会议结束时,陈谨做了总结发言:
“同志们,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这三项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在座的每一位。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些制度看作负担,而是看作保护伞,看作指南针。它们不能保证你飞黄腾达,但可以保证你不迷失方向。”
掌声如雷。
---
一个月后,陈谨带队到基层调研制度落实情况。在澄江县政务服务中心,他看见墙上醒目地张贴着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每个办事窗口都摆放着廉政监督卡。
中心主任介绍说:“自从实行负面清单以来,干部参加商务宴请的数量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企业反而反映办事更方便了,因为不用再想着怎么‘联络感情’了。”
在新区的项目审批中心,陈谨亲眼目睹了“一把手末位表态制”的实践。在一个重大项目的评审会上,各部门负责人先发表意见,最后才由分管领导表态。
“这样好,”陈谨对陪同调研的孙阳说,“避免了一言堂,决策更科学了。”
调研最后一站是省纪委的廉政风险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全省各级干部的廉政风险指数实时更新,绿色代表安全,黄色代表关注,红色代表预警。
值班员汇报:“系统运行一个月来,共发出黄色预警27次,红色预警3次。经过核实,黄色预警中有5人确实存在苗头性问题,我们已经及时进行了谈话提醒。红色预警的3人中,有1人已经立案调查。”
陈谨站在大屏幕前,久久不语。
孙阳轻声问:“陈书记,您在担心什么?”
“我担心,”陈谨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闪烁的光点上,“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过分依赖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和制度,而忘记了干部是有血有肉的人?制度能约束行为,但如何滋养初心,这仍然是一个课题。”
返回省城的车上,陈谨接到了林晓妻子打来的电话。她说,女儿小雨在学校的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奖,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在作文里,小雨没有回避父亲的错误,而是写道:“我的爸爸犯了错,正在接受惩罚。但我知道他内心还是个好人。我希望他出来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挂掉电话,陈谨摇下车窗,让深秋的凉风吹进车内。
孙阳问:“陈书记,三项制度在全省推广的效果这么好,您为什么看起来还是心事重重?”
陈谨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轻轻说道:
“制度的完善,永远追不上人性的复杂。今天我们堵上了这三个漏洞,明天又会有新的漏洞出现。反腐之路,任重道远啊。”
车子驶入省纪委大院时,夕阳正好。陈谨下车,回头对孙阳说:
“明天,开始着手起草第四项制度吧——《关于加强干部八小时外生活圈监督的暂行办法》。”
孙阳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郑重地点了点头。
陈谨转身走向办公楼,他的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如同一枚刻在大地上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