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市的林业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阳光透过窗户,在凌云办公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摩挲着一份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报告,眉头微蹙。这份厚厚的报告详细记录了改革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每一个数据都在诉说着改革的艰难。
报告显示,全市共有23个乡镇存在林权争议,争议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有些纠纷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数次林权制度改革都未能彻底解决。凌云轻轻叹了口气,拿起红笔在几个重点问题上做了标记。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更大的矛盾。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沉思。刘建明推门而入,神色略显凝重,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凌局长,青山镇又出现了林权纠纷,几个村的村民因为林地界限问题产生了争执。镇里来电话说,昨天有几十个村民聚集在镇政府门口,情绪比较激动。
凌云放下报告,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目光沉静地看着刘建明:这已经是本月第三起了吧?说说具体情况。他的声音平稳,但眼神中透露出深思。
刘建明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翻开笔记本,语气谨慎: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林业时留下的隐患。当时界限划分不够清晰,有的地方只是简单地在树上做了标记,现在树木更替,原来的标记都找不到了。加上近年来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村民们对林地的价值有了新认识,矛盾就凸显出来了。镇里希望我们能给予指导。
凌云微微颔首,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通知相关处室负责人,明天上午召开专题会议。我们要系统研究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让办公室准备一份详细的背景材料,把历次林权改革的情况都梳理清楚。
次日的专题会议上,气氛凝重。椭圆形的会议桌前,各处室负责人正襟危坐。资源管理处处长首先汇报,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目前全市共有林权争议面积约5万亩,涉及23个乡镇。其中有些纠纷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和林区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界限不清、权属不明,还有就是历史遗留的插花山问题。
会议室里响起低沉的议论声。计财处处长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凌局长,林改涉及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推进难度很大。特别是资金保障方面,如果要重新勘界确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现在正值防火关键期,各林场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防火上。
正是因为难度大,才更需要我们主动担当。凌云环视全场,声音沉稳有力,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他稍作停顿,让每个字都落在实处,我决定成立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统筹推进这项工作。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施策,逐步推进。
他转向刘建明,语气转为温和但坚定:建明,你负责牵头制定工作方案。要以青山镇为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记住,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面对现实。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守住政策底线。
三天后的局长办公会上,刘建明汇报了试点工作进展。他站在投影仪前,详细说明:我们已经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组,由资源管理处张副处长带队,正在对青山镇的林权争议进行系统梳理。工作组包括法律顾问、测绘专家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摸底,发现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界限争议,二是权属重叠,三是历史遗留的承包合同纠纷。
很好。凌云点头,手指轻轻转动着钢笔,要注意工作方法。让基层的同志放手去干,我们负责把握方向、协调资源。他的目光转向在场的各位副局长,各位要按照分工,指导好分管领域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的政策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这时,办公室工作人员轻轻推门进来,送来一份急件。凌云快速浏览后,神色变得严肃,他将文件放在桌上,环视与会人员:有个情况需要大家注意。某企业在参与林权流转后,涉嫌违规改变林地用途。这件事影响很坏,群众反映强烈。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凌云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的景色。片刻后,他转身面对大家,语气坚定:这件事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要举一反三。请政策法规处牵头,尽快完善监管机制。我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在林权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个月后,在季度工作总结会上,各试点乡镇汇报了改革进展。青山镇镇长激动地发言:通过联合工作组实地勘察,我们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争议。特别是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级确认的办法,即村民小组确认、村委会确认、乡镇确认,层层把关,确保权属清晰。村民们对新的解决方案普遍认可。
凌云露出欣慰的笑容,双手平放在桌面上: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他转向与会人员,接下来要在全市推广青山镇的经验。但要记住,推广不是简单照搬,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资源管理处要总结提炼青山镇的经验做法,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指南。
然而,改革推进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产业发展处处长提出:林权明晰后,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新难题。很多农户林地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们调研发现,有的农户家里只有十几亩林地,很难开展规模化经营。
生态保护处处长接着发言:还有一些地方担心生态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特别是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科技推广处处长补充说:技术支撑也是个问题。很多农户缺乏科学的经营技术,导致林地生产力不高。我们推广站虽然开展了一些培训,但覆盖面还不够广。
面对这些新情况,凌云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总结道: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要系统推进。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我建议,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创新经营机制,二是完善支持政策,三是强化生态保护。
他详细阐述道:在创新经营机制方面,可以探索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模式;在完善支持政策方面,要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强化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他的推动下,清源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清源市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清源市林业规模经营扶持政策》《清源市重点生态区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等。这些政策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天,白云岭林场周场长兴冲冲地来到凌云办公室,脸上洋溢着喜悦:凌局长,我们场通过林权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了森林康养项目,不仅提高了效益,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现在场里职工的收入比改革前提高了30%,周边村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每年也能增加两三万元的收入。
这是个好路子。凌云从文件中抬起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开发。他站起身,走到周场长面前,语气转为严肃,你们要记住,生态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发展森林康养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一次干部座谈会上,有位副局长建议:凌局长,现在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小,有些乡镇反映推进难度大,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放缓步伐?
另一位处长也表示赞同:是啊,现在正值森林防火关键期,各林场工作压力都很大,改革是不是可以暂缓一下?
凌云听完汇报,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干部: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很有分量,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正是改革深化的表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他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把改革推向深入。防火工作要做好,改革工作也不能放松。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半年后,改革成效开始显现。在省林业厅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上,凌云从容登台。他调整了一下话筒,声音洪亮而自信:我们的体会是,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尊重群众意愿,二是守住生态底线,三是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改革,我们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列举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林权确权面积达85%,解决各类林权纠纷356起,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28家,林农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8%。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协同。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兄弟市县的代表纷纷围上来取经。凌云微笑着与大家交流,不时用手势强调重点。他对一位来自山区的县长说: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不能盲目照搬。比如在生态敏感区,就要更加注重保护;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适当发展林业产业。
回到清源,凌云立即召集班子成员研究下一步改革方向。会议室里,他站在规划图前,手指轻轻划过图纸:改革永远在路上。他的目光炯炯有神,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接下来,要重点在林业经营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下功夫。
这时,刘建明送来一份新的改革方案初稿。凌云接过文件,仔细翻阅,不时用笔做着记号。看完后,他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个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思路很好。他抬头看向刘建明,我们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但要特别注意方法科学、程序规范,确保试点工作稳妥推进。
在随后召开的全局干部大会上,凌云的话语掷地有声:同志们,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依靠群众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攻克难关,开创清源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
台下,干部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信心和期待。资源管理处处长带头鼓掌,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凌云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他知道,这支经过改革洗礼的队伍,必将成为推动清源林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会后,凌云特意留下年轻干部座谈。小林激动地说:凌局长,通过参与这次改革,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在解决青山镇林权纠纷时,您提出的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给我们很大启发。
凌云温和地笑了:改革是个大课堂,我们都在学习中成长。你们年轻人要勇于担当,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记住,改革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破解难题的智慧。
夕阳西下,凌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层林尽染的青山。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出坚毅的轮廓。他知道,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改革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而他,将继续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带领清源林业人在改革的深水区破浪前行。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凌云开始着手推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他组织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研讨。碳汇交易是个新事物,我们要科学论证,稳妥推进。他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这样说,特别要注意与现有政策的衔接,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他指导政策法规处制定了《清源市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方案》,明确提出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生态问题。他在审阅方案时特别强调,要科学测算碳汇量,严格监测监管,确保碳汇交易的真实性、有效性。
改革工作持续推进,新的挑战也不断出现。一天,刘建明匆匆来到凌云办公室:凌局长,有个乡镇在推进规模化经营时,与部分农户产生了分歧。农户担心自己的权益受损,对规模化经营有顾虑。
凌云放下手中的文件,沉思片刻:让分管副局长去协调处理。记住,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找到最大公约数。规模化经营必须以保障农户权益为前提,不能强行推进。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清源林业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林权纠纷大幅减少,林业经营效益明显提升,林农收入稳步增长。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显着提升。各科室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年终总结会上,凌云深情地说:改革是一场考验,更是一场淬炼。我们要继续保持改革锐气,推动清源林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此时,窗外阳光明媚,照耀着清源的绿水青山。凌云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改革创新的故事还将继续谱写新的篇章。而他,也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带领清源林业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