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倾向于接受”的表态,为地球文明与外星同盟的后续接触定下了基调。虽然正式的加入程序还需要漫长而细致的谈判,以及GR3联盟内部更广泛的共识,但合作的闸门已经打开。
接下来的数月,成为了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信息与知识涌入最密集的时期。
在拉格朗日点建立的常设联络站,成为了交流的中枢。dSm和“守夜人”派出的专家团队,与“遗产守护者”、“破碎之民”、“虚空漫游者”的代表,就“污染”的已知形态、识别方法、基础防御理论以及“守望者”网络的基本架构,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的学习。
这些知识远超人类现有的科学体系,许多概念甚至难以用地球语言准确翻译。但每一次理解上的突破,都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对自身所处位置的判断,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他们了解到,“污染”并非单一实体,更像是一种能够感染、扭曲现实规则的“模因病毒”,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同盟目前的主要策略是“隔离”、“观测”和“有限净化”,尚未找到根治之法。
他们了解到,“守望者”文明在其鼎盛时期,建立了一个横跨数千光年的庞大观测与通讯网络(第七前哨站只是其中一个边缘节点),旨在监控宇宙背景下的异常,并作为文明间交流的桥梁。而“最终协议”,便是“守望者”在预感到自身可能无法在“污染”战争中幸存时,留下的文明火种延续计划。
他们也开始接触到同盟内部的其他成员——一些同样在“污染”威胁下艰难求生的文明的信息(大多是代号和基本特征,具体坐标高度保密)。人类文明,这个刚刚踏入星海的新成员,开始真正意识到宇宙的广阔与……危险。
与此同时,作为初步诚意和风险补偿,同盟方面也提供了一些非核心,但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技术援助。包括更高效的深空通讯中继技术(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有限应用)、基础的能量护盾生成理论(弥补了dSm在此领域的部分短板),以及关于稳定精神场、防御低语级信息侵蚀的初步方法——这对于未来可能直面“污染”精神影响的人员至关重要。
这些技术的消化和转化,再次推动了dSm和人类科技的飞跃。基于新理论的下一代“逐星者”飞船和“苍穹之盾”平台开始设计,其性能将远超现有型号。
外部世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依旧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行。GR3联盟框架下的繁荣与合作是主旋律。只有极少数身处金字塔顶端的人,才隐约知晓,人类文明的命运之舟,正在悄然调整航向,驶向一片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暗流汹涌的海域。
林凡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忙碌。他需要平衡内部发展、与同盟的谈判、对新知识的消化,以及对长远战略的思考。他偶尔还是会进入“静默室”,在星球的韵律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他能感觉到,深海“维护者”对于地球与外星同盟的接触,似乎保持着一种默许的“观察”态度。而比邻星方向,那个混乱的信号源,在短暂的爆发后,又恢复了之前那种复杂的周期性调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天,他收到了“星槎”项目组跨越漫长时空传来的定期报告。“星槎”状态良好,曲率核心运行稳定,速度仍在持续累积。它如同一颗沉默的种子,在深空中默默生长,朝着比邻星的方向坚定前行。
看着报告中“星槎”那孤寂而勇敢的航迹,林凡心中感慨。
人类文明,一边与近处的盟友学习如何抵御黑暗,一边向着远方的未知派出自己的使者。
这或许就是文明成长的必然路径——在合作中壮大,在探索中前行。
同盟的序章已经奏响。
而人类,终于不再是黑暗中孤独的摸索者。
(第二百零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