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渐渐西沉,洒在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给浅灰色的墙面、栏杆和瓦片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院子里的菊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顾思甜站在露台的角落,指尖无意识地攥着衣角,心中翻涌着难以平静的波澜。
原以为自己握着 “重生” 的优势,考上大学,给家人适当地提醒,已经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头。
可今日看到小叔顾明泽和小婶林晚青的新家,才惊觉自己远远低估了这对夫妻的能力。
他们竟在她没留意的时候,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她连仰望都觉得遥远的高度。
顾思甜忍不住低头打量自己身上的的确良衬衫。
那是她上个月刚买的新衣服,在单位里还被同事们夸赞时髦。
可此刻站在这精致宽敞的四合院里,看着林晚青身上剪裁合体的连衣裙,再想想自己好不容易买下来的小院子,只觉得一阵酸涩涌上心头。
她拼命回想上辈子小叔小婶的发展情况,可记忆里一片模糊。
上辈子她考去了南方的大学,毕业后就在当地工作,跟顾明泽这房隔得远,本就没什么交集。
后来又被家里的琐事、工作的难题缠得焦头烂额,根本没心思关注远在京市的亲戚,对他们一家的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思甜,发什么愣呢?快跟上来,一起去东跨院瞧瞧!”
顾景中的声音从前面传来,打断了顾思甜的思绪。
她连忙应了一声,快步跟上队伍,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林晚青的背影上。
走着走着,她心里渐渐想通了。
小叔顾明泽和小婶林晚青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有多金贵,她比谁都清楚。
不说别的,单是顾明泽如今机械厂总工程师的职位,就是多少人挤破头都得不到的。
再加上两人都是脑子灵活、肯吃苦的聪明人。
林晚青做生意的本事有目共睹,还有个在大领导岗位上的舅舅做靠山。
这样的条件,他们要是发展得不好,才真是奇怪呢。
想通这一点,顾思甜心里的失落少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她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有重生的优势,只要再努力些,多抓住几个改革开放的机遇,未来一定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甚至比小叔小婶过得更好!
她抬起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好日子。
顾思甜这番复杂的心思,林晚青一无所知。
她正忙着招呼客人,笑着对众人说:“前面就是东跨院了,爹娘以后就住那儿,院子里还留了块地给他们种菜,咱们去瞧瞧他们满不满意。”
众人跟着林晚青往前走,穿过主院东厢房北边的一扇月亮门,便到了东跨院的二进院。
林晚青边走边解释:“东跨院其实是两进院,一进院那边没怎么改造,怕大家觉得没意思,就没带你们过去。”
这里是顾明泽和林晚青日后准备做车库的地方。
虽然家里还没有买车,但这都是迟早的事情。
因此,家里肯定是要留出来停车的地方的。
东跨院的一进院,以后可以把门拓宽成车辆可以进出的宽度,稍微改造一番就可以作为家里的车库。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说回现在。
林晚青话音刚落,众人就被眼前的院子吸引了目光。
东跨院虽然比主院小些,但收拾得格外精致。
院子的地面同样铺着青石板,边角处用青砖砌出了整齐的线条,显得干净又规整。
靠北边的是三间正房,墙面刷得洁白,屋顶的瓦片排列得一丝不苟。
窗户上装着崭新的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里,显得明亮又温暖。
“快进来看看!”
顾母笑着推开正房的门,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
众人走进屋里,只见房间里的家具都是新的。
三间正房,中间是一间可以待客的小客厅。
东边的屋子则是顾父顾母的卧室。
靠北墙摆着一张红木大床,床上铺着枣红色的褥子,旁边是两个配套的床头柜,上面放着暖水瓶和搪瓷杯。
靠东墙立着一个大衣柜,柜门上雕刻着简单的花纹。
屋子中间放着一张八仙桌,周围是四把椅子。
桌子上摆着一个青花瓷的花瓶,里面插着几支新鲜的月季,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家具都是晚青特意去家具厂订做的,说让我们住着舒服些。”
这边的四合院,林晚青没有再盘炕,而是全部用的实木大床。
因为,这个时候,京市的集中供暖已经普及了。
集中供暖最早开始于五十年代,京市这边更是在一九五七年建了第一电热厂。
那时候主要是给工业区和公共建筑供暖,普通老百姓家里是享受不到的。
改革开放以后,这件事情的发展加速了。
到了一九八三年,京市基本上已经普及了。
有了暖气,这炕自然用不上了。
顾母拉着顾晓霞的手,语气里满是自豪。
“你瞧瞧这床,又大又软和,比土炕舒服多了!还有这衣柜,能装下我和你爷爷所有的衣服,再也不用把衣服堆在箱子里了。”
跟这间卧室挨着的耳房,被改造成了跟卧室打通的卫生间,老两口洗澡起夜什么的都十分方便。
正房的西屋参考了顾父顾母的意见被当成了老两口存放东西的库房。
林晚青也在里面摆放了一些木架子,方便两人使用。
西边两间耳房一间被改成了厨房,里面摆着煤气灶、橱柜,还有一个大大的水缸,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也是顾母强烈要求的,想着以后自己想做点什么东西吃会比较方便。
可顾父顾母吃饭都是和他们一起吃的,这里用上的概率肯定不太大。
可既然老人想要,那就安排上呗。
左右家里院子大,也不差这一间两间的。
另一间则是这个院子的公共卫生间。
因为顾父顾母把这个院子的东西厢房都安排成了客房,想着有一天老家的亲戚过来,可能还能用得上。
既然如此,那这个公共卫生间就必须要安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