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另一部鲜红色的电话刺耳地响起来。
霍建宁接听片刻之后,脸色骤然变了,他捂住话筒,转身对郑硕说道:
“老板,邵氏兄弟院线总部那边刚刚下发的通知,要求所有他们邵氏兄弟影院放映《鬼马双星》的场次,正片之前必须强制加播他们邵氏的新片《声色犬马》的预告片!那边说这是……‘资源共享’!”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一下,连空调的噪音都显得格外清晰。郑硕眼中寒光一闪,像是终于等到了对手出招。
他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露出一丝意料之中的冷笑:“资源共享?好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他们这就是想用他们那套香艳风月片的预告,来冲淡我们喜剧的市井氛围,他们是想要打乱观众的情绪,不过他们就10家影院,问题不大!!!”
他猛地看向陈自强,指令清晰而迅速:“自强!把我们之前拍的,许冠文在庙街、许冠杰在茶餐厅和市民互动的那些花絮,还有试映时观众笑到前仰后合的片段,连夜剪成一支一分钟的短片并接到我们《鬼马双星》的开头!
他邵逸夫无非就是想用预告片压我们,那我们就集中笑点让观众先笑出声!
到时候看看是观众们爱看老套的风月情色,还是身边真实的市井幽默!”
这道命令一下,整个办公室像上了发条一样高速运转起来。
郑硕背着手站在巨大的玻璃窗前,一动不动,像个即将迎来决战时刻的将军,凝视着脚下这片繁华之地。
楼下,中环的霓虹灯依旧不知疲倦地闪烁,勾勒出这个城市的繁华轮廓。
但今晚,香江电影圈注定有很多人无法安眠。邵逸夫在清水湾的别墅里,或许正酝酿着下一步的反击;
邹文怀在嘉禾的办公室,也必然在密切关注着这场较量;
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影院老板、独立制片人,都在等待着明天市场的最终判决。
夜色渐深,距离八月二十八日第一场放映,只剩下不到几个小时。
郑硕深吸一口气,这场由他一手策划、投入了巨额资金和无数心血的战役,终于要迎来最终的检验。
一切布局都已就绪,现在,只等天亮后,由成千上万的香江市民,用手中的电影票来做出最后的裁决。
------
与此同时,清水湾邵氏影城深处,一间装潢古朴沉静的书房内,空气凝滞。
窗外,影城的巨大摄影棚在夜色中只剩下沉默的轮廓,与不远处海涛的沙沙声形成对比。
邵逸夫独自一人,站在一面巨大的、覆盖了整面墙壁的香江院线分布图前。
地图制作的非常精良,香江岛与九龙半岛的轮廓清晰可见,上面星罗棋布地插满了红、蓝两色的图钉,密密麻麻,如同军事沙盘,象征着邵氏兄弟公司经营数十年构筑的放映帝国——
红色图钉代表邵氏全资或者控股的核心直营院线,它们牢牢钉在中环、尖沙咀、铜锣湾等黄金地段;
蓝色图钉则代表与邵氏有紧密合作协议、长期放映邵氏影片的联盟影院,遍布港九、新界。
然而今晚,最刺眼的,却是那些新近插上的、数量远超预期的绿色图钉——它们代表着已经确认将在明日排映《鬼马双星》的影院。
这些绿钉,像一片突然蔓延的苔藓,不仅出现在各个地方,甚至还有几枚,赫然钉在了原本属于蓝色阵营的区域里,显得格外的突兀。
邵逸夫身着一件深色的西装,手中夹着一支哈瓦那雪茄,烟灰已经积了长长一截,他却浑然不觉。
他深邃的目光紧紧锁在地图上那些绿色标记上,眉头拧成一个深刻的“川”字。
雪茄的烟雾袅袅上升,在他严肃的面容前盘绕。
“五十二家……”他终于低声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压制的怒火。
这个数字,比他内部预估的底线,整整多出了十七家。
更让他心头窝火的是,他看得分明,那多出来的十七家里,有五家影院的坐标,原本应该坚定不移地插着蓝色图钉——那是与他邵氏兄弟有过独家优先放映约定、合作超过十年的“老关系”。
他记得很清楚,其中一家在旺角的老牌戏院,它老板当年资金周转不灵,还是他邵逸夫亲自点头,让财务拨了一笔无息借款才让他渡过难关的。如今,竟然也倒戈向了那边。
他深吸一口雪茄,让辛辣的烟雾在胸腔里盘旋,试图压下那股被背叛的愠怒。
商场沉浮几十年,他见过风浪,但这次不一样。
那个叫郑硕的年轻人,用的不是他们电影界传统的商业竞争手段,而是掀起了一场他有些陌生的舆论风暴,直接动摇了影院老板们最看重的“上座率”预期。
“阿华……”他没有回头,对着空荡的书房门口方向沉声唤道。一直静候在门外的方逸华应声轻轻推门而入。
“明天一早,联系那五家……‘调整’了排片计划的影院老板。”
他特意在“调整”二字上加了重音,语气平淡,却透着寒意:“以我的名义,问问他们,是不是对我们邵氏兄弟提供的片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还是说遇到了什么……‘难处’。”
“明白,六哥。”方逸华轻声应道,她太了解邵逸夫的处事风格,这看似客气的“询问”,实则是最后的警告和施压。
邵逸夫挥了挥手,方逸华悄然退下。书房里又只剩下他一人。他踱步到窗边,望向漆黑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