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场更接地气、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地面宣传战”,在陈自强的指挥下悄然达到最高潮。
除了之前提到的雇佣学生深入屋邨张贴海报之外,陈自强更有一项开创性的举措被载入香江电影营销史——他成功打通了香江中华巴士的关系。
于是,在七月底的21号开始,香江市民惊讶地发现,穿梭于港岛、九龙、新界的一辆辆中华巴士的车身两侧,都贴上了《鬼马双星》巨幅宣传海报。
海报设计简单粗暴,主要是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的剧照,配以醒目的电影名称和上映信息。
这种“流动广告”每天在市民眼前反复出现,穿行于香江的大街小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孔不入”。
这种持续一个星期的刷屏洗脑式宣传,即便是不常看电影的人,也牢牢记住了《鬼马双星》的名字和上映日期。
这一创新手法,不仅让许冠文等人佩服不已,也更让邵逸夫和邹文怀感到措手不及,他们不得不纷纷加大在无线电视和报纸上的传统宣传力度以应对。
------
时间:1974年8月27日,晚上9点30分。
地点:中环·凤凰影视总经理办公室。
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映在漆黑的水面上,被剪碎成一片片晃动的金光。可郑硕位于中环的办公室里,气氛却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
老式窗式空调费力地嗡嗡作响,却驱不散满屋的烟味和焦虑。
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陈自强脖子上夹着一个听筒,左手还抓着另一个,右手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声音已经沙哑的快听不出人声:
“铜锣湾明珠戏院的明天早场?放心!菲林拷贝我们的人亲自送过去!……什么?放映机齿轮有磨损?我立刻联系师傅过去想办法解决!”他额头的汗珠直往下掉。
另一边,霍建宁快速翻动着账本,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眉头紧锁,他在反复核对着各家影院汇过来的票房预收款,这笔钱关系到后续宣传能否跟上,一刻不敢松懈。
他脑中的那台“灵魂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功率运转,冰冷的数据流无声地倾泻而下,进行着最终推演:
『最终态势推演完成……』
『排片率确认:77.3%。覆盖影院数量与银幕数已达预期上限。』
『基于前期宣传热度以及线下调研反馈,首日上座率预估:78.5%,黄金场次存在爆满的可能。』
『舆论热度指数:92.1%。公众期待值处于高位,利于口碑发酵。』
『风险预警:邵氏兄弟院线潜在干扰行为(如技术故障、排片临时调整)概率:41.3%。应对方案A\/b\/c已经就绪。』
这些跳动的数字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安定了一些,但心底深处,一丝不安却像水底的暗草,悄然滋生。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邵逸夫那个老狐狸。
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和排片挤压,对方除了在排片上搞些小动作外,至今没有更激烈的大动作。
这反常的平静,反而让人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老板……”陈自强放下电话,声音里带着连轴转几十个小时的沙哑疲惫,但更多的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最后一家,旺角金声戏院的排片也最终确认了!”
他快步走到桌前,手指在摊开的影院名单上重重一点:“62家!邵氏兄弟公司那边终究是没顶住压力,挤出了10家位置偏远、设备旧的老戏院给我们。
明天的首日总排片量已经达到了40场!比我们原先预估的最好情况,还多了5场!”
郑硕缓缓转过身,脸上看不出太多喜怒,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他走到桌边,目光扫过那张密密麻麻标记着影院位置和场次的香江地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多出来的10家影院,像是邵逸夫在极度不情愿之下,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最后让步,更像是一种无声的示威——即便给你场次,也要塞进最差的影院。
“九龙大华戏院的胶片拷贝确认送到了吗?他们那两台老掉牙的放映机,必须派人盯紧,决不能出岔子!”郑硕从桌边抬起头,声音因为缺乏睡眠而沙哑,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陈自强赶紧急声汇报:“拷贝已经送到了,但邵氏兄弟下面的人卡着专用的备件渠道,我们的技师师傅想彻底检修,连个替换的透镜都搞不到……”
郑硕闻言,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他几步走到墙上那幅巨大的香江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香江北角的一个位置:
“邵逸夫这次是捏着鼻子让步的,他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才让《鬼马双星》进他的邵氏兄弟院线。
但他还是给我们来了一手阴险的,他就是故意把我们的片子塞进皇都、大华这些座椅海绵都露出来的老戏院,放映机也是年久失修。
他这不是在排片,是想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让观众觉得我们的片子画面模糊、声音嘈杂,活生生被破烂放映质量拖垮!”
他越说语速越快,抓起桌上已经半凉的茶杯,仰头灌了一大口,目光扫过摊满桌面的四份报纸——
那上面全是连日来对《鬼马双星》的火热报道,字里行间充满了期待。
“告诉所有盯在现场的兄弟……”郑硕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钢铁般的决断。
“明天开画日,眼睛都给我放亮一点。从第一场开始,每个影院的入场人数、观众反应、散场后的议论,尤其是邵氏兄弟旗下那几家戏院,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电话汇报。”
“明白!”陈自强重重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