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一些工厂区的公告栏、屋邨的楼梯口,也开始出现手写的支持标语。
这些草根阶层的自发行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暗流,让邵氏兄弟试图控制的传统媒体宣传显得苍白无力。
邵逸夫坐在豪华办公室里,通过手下汇报得知这些市井议论的时候,终于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
郑硕这个年轻人,正在用他完全陌生的方式,撬动着一股他无法控制的力量——民意。
窗外,香江的天空阴沉沉压下来,一场暴雨即将来临。邵逸夫站在窗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经营数十年的电影帝国根基正在动摇。
同一时间,在陈自强高效的组织下,一场瞄准草根阶层、深入毛细血管的地面宣传战悄然打响。
他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以每天十元港币的“辛苦费”,招募了一百五十多名中学生。这笔钱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颇有吸引力,相当于看两场电影还能买些零食饮料,因此应者云集。
这些年轻人被分成若干小队,每人配发一个铁皮浆糊桶、一把刷子和厚厚一叠彩色宣传单。
陈自强在观塘一处僻静的仓库里对他们进行了简短培训:“记住,屋邨的楼梯口、楼道墙壁、公共信箱、甚至是牛奶箱,都是你们的目标。
要贴得醒目,但要避开管理人员上班时间。”这些宣传单印刷精美,在当年可谓大手笔。
正面是许冠杰穿着时髦皮夹克的帅气特写,或者许冠文那种带着小人物狡黠的滑稽表情。
底部则用醒目字体标上映日期和戏院信息,最下方是一行诱人的小字:“凭此券观影,立减五毫”。
行动通常在清晨或午后展开。这些少年像“游击队”一样,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港九新界的各大公共屋邨。
他们行动迅速,配合默契,一人望风,一人刷浆糊,一人张贴,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一栋楼的“覆盖”。
在深水埗的福荣街屋邨,两个叫阿明和阿强的中学生一边干活一边嘀咕:
“这许冠文比邵氏那些打打杀杀的武侠片有意思多了,我阿妈都说他演得像我们隔壁卖叉烧的炳叔。”
不到一周时间,从观塘到柴湾,从黄大仙到屯门,几乎所有公共屋邨的楼道墙壁、信箱甚至楼梯扶手都被这些彩色宣传单覆盖,真正做到了“无孔不入”。
与此同时,陈自强还安排另一组人负责“精准投放”。
他们蹲守在各工厂区下班时段,向涌出的工人们直接派发传单:“大佬,许冠文的新戏,《鬼马双星》,月底上映,拿着这张单可以便宜五毫!”
这种直接让利的方式深受工人欢迎,往往几千张传单不到一小时就发完。
这场地面宣传战的效果立竿见影。几天后,在九龙城寨附近的大排档,都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最近到处都是许冠文和《鬼马双星》的广告,许冠文这次是不是真的要跟邵氏打对台啊?”
“我女儿从屋邨信箱拿回来的优惠券,到时候带全家一起去看看。”
这种深入草根的宣传策略,为《鬼马双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另一边,郑硕也没有放松,在他的安排下,其麾下“正大便利店”的营销攻势全面铺开,成为《鬼马双星》地面推广的关键一环。
这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不仅直接拉动了销售,更成为一项极具远见的数据战略。
每家正大便利店的玻璃窗都贴上了醒目的《鬼马双星》大幅海报,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的形象深入人心。
店内收银台旁,厚厚一叠电影优惠券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活动规则清晰直接:
顾客一次性购物满二十元,即可免费获得一张面值五毫的电影优惠券。
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而言,这极具吸引力。
为了攒够周末带全家老小看电影的优惠券,许多主妇乐意多买些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或者零食玩具。
这种营销方式精准抓住了目标客群的消费心理,将日常购物与娱乐消费巧妙结合。
效果立竿见影。
短短数日,正大便利店的营业额平均猛增近四成。
人流量的增加不仅提升了销售额,更增强了品牌的市场曝光度。
看似简单的促销活动背后,同时还深藏着郑硕更深远的谋划。
这些优惠券需要顾客填写基本住址信息才能生效,这一设计使其成为宝贵的数据收集工具。
通过这种方式,郑硕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建立了一个覆盖数万家庭、按区域划分的潜在观众数据库。
这一数据库为未来的精准营销埋下伏笔。
郑硕的团队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观众偏好,为电影宣传提供决策支持,甚至为其他商品的营销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往后的7天里,香江的街头巷尾仿佛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声浪中。
《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与《今日头条》这四家掌控着香江主流话语权的报纸。
如同经过精密校准的乐器,每天都会从不同角度奏响《鬼马双星》的宣传乐章。
《明报》的文化版块,延续查良镛(金庸)定下的基调,刊发资深影评人的文章,不再局限于嘲讽邵氏兄弟。
而是深入探讨这种贴近市井的“小人物喜剧”为何能引发普遍共鸣,将其提升到“反映香江本土精神”的文化高度。
《星岛日报》的娱乐版则持续进行数据对比,将《鬼马双星》的“亲民”制作成本与邵氏兄弟公司大制作的奢华开销并置,强化其“草根逆袭”的叙事。
《东方日报》的社会新闻版块,继续以“业内人士爆料”的口吻,描绘独立制片在巨头阴影下求生的“不易”,激发普通市民的同情与支持。
而郑硕自家的《今日头条》,则扮演了信息发酵与放大的角色,不断发布由陈自强策划的“独家花絮”——
例如许冠文如何即兴创作笑料、许冠杰的片场趣事,甚至“意外”流出几张片场工作照,让观众感觉与影片和明星的距离无比贴近。
这种报道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层层递进。
初期重在引发关注和讨论,中期构建“万众期待”的舆论态势,后期则直接刺激观影欲望。
一种“八月二十八日,全家必须去看《鬼马双星》,不然就落伍了,第二天在茶餐厅都插不上话”的社会性心理预期,被成功地制造出来。
这不再是单一的广告轰炸,而是一场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立体化、情感化的营销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