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沫,掠过清溪村的竹编灯笼,却吹不散“清溪非遗学堂”筹备的热乎气。工坊西侧的三间瓦房被重新修整,换上了木质花格窗,门口挂着王大爷亲手编的竹编匾额,“清溪非遗学堂”六个字用红漆描就,边角缀着梨花纹竹编,透着古朴雅致的气息——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承载着非遗传承使命的学堂,终于要在年初正式开课了。
“学堂分三个班:竹编班、刺绣班和非遗故事班,”陆则拿着课程表,跟几位授课老师商量,“王大爷您负责竹编班,从基础的劈篾、编织教起;李婶带刺绣班,先教简单的纹样勾勒和针法;我和樊赟负责非遗故事班,给大家讲手艺背后的历史和乡村故事。”
王大爷摸着学堂里新做的木质课桌,桌上已摆好了整齐的竹篾和工具:“我准备了循序渐进的课程,第一周教编简单的绳结,第二周学编小挂件,月底让大家能独立编出一个小竹篮。”他还特意找村里的木匠做了迷你竹编架,方便孩子们练习:“手艺得练,多摸多编,竹篾才会听话,就像跟老朋友打交道,得有耐心。”
李婶则把刺绣班的教室布置得温馨雅致,墙上挂着不同难度的刺绣样品,从简单的花瓣到复杂的“竹溪图”,桌上摆着染好的各色布料和绣花针:“我准备了‘阶梯式教材’,先让大家练穿针引线,再学基础针法,最后尝试绣完整的纹样。”她还特意留了一面“作品墙”:“谁绣得好,就把作品挂在墙上,让大家互相学习,也能增加信心。”
温叙言和沈亦舟则忙着整理学堂的“非遗藏书角”。书架上摆满了从各地搜集来的非遗相关书籍,有《中国竹编工艺大全》《传统刺绣纹样图鉴》,还有适合孩子看的《非遗里的中国》绘本。“这些书不仅供学员们阅读,还会作为故事班的教材,”温叙言推了推眼镜,“让大家不仅会做手艺,还懂手艺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把非遗传承下去。”凰慕则在藏书角旁设了“手作展示台”,摆放着王大爷、李婶的得意之作,还有联名系列的样品:“让学员们一进学堂,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报名消息一传开,不仅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积极报名,周边村子的人也纷纷打电话咨询,甚至有城里的非遗爱好者特意赶来报名。“我早就想学习竹编了,以前没机会,现在清溪村办了学堂,还能跟着王大爷这样的老艺人学,太幸运了!”一位来自邻村的年轻人说。
正月初十,“清溪非遗学堂”正式开课。清晨的学堂里,学员们穿着整齐的衣服,坐在课桌前,眼里满是期待。王大爷的竹编班最热闹,二十多个学员围着他,看着他手里的竹篾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一个小巧的绳结。“编竹编,首先要学会劈篾,竹篾要劈得均匀,粗细一致,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好看、结实,”王大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别怕出错,劈坏了再劈,多练几次就熟练了。”
学员们拿起竹篾,小心翼翼地尝试,有的竹篾劈得粗细不均,有的甚至劈断了,却没人气馁。村里的小伙子阿明,之前一直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办了非遗学堂,特意回来报名:“以前总觉得竹编是老人做的事,现在才知道,这手艺这么有意思,我要好好学,以后也能靠手艺吃饭。”王大爷走到他身边,手把手地教他劈篾:“别急,手腕用力要匀,慢慢来。”
李婶的刺绣班则安静许多,学员们低着头,认真地练习穿针引线。村里的小姑娘小荷,才十岁,是班里最小的学员,她拿着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在布上绣着花瓣:“我想学好刺绣,以后给妈妈绣一条漂亮的围巾。”李婶坐在她身边,耐心地指导:“针脚再密一点,线拉均匀,这样绣出来的花瓣才饱满。”小荷点点头,更加认真地绣起来,小小的脸上满是专注。
非遗故事班的课堂上,樊赟给学员们讲清溪村竹编的历史:“咱们清溪村的竹编,从清代就有了,祖辈们靠编竹篮、竹筐谋生,后来慢慢发展出各种花样,成了村里的特色手艺……”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樊老师,以前的竹编都是用来装东西的吗?”“现在的竹编为什么能做成装饰品?”樊赟一一解答,还结合村里的老故事,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课后,学员们聚在“作品墙”和“展示台”前,讨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你看我编的绳结,虽然不好看,但这是我第一次编成功的!”“你绣的花瓣真好看,我要向你学习!”欢声笑语中,非遗的种子在学员们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陆则看着学堂里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咱们办学堂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爱上非遗、学习非遗,让手艺能传下去、活起来。”倾喃点点头:“以后咱们还要邀请更多非遗手艺人来授课,开设更多课程,让清溪非遗学堂成为非遗传承的‘摇篮’。”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清溪村的田野,也吹进了非遗学堂的窗户。竹编班的学员们已经能独立编出小挂件、小篮子,王大爷正在教他们编联名系列的竹编发簪;刺绣班的学员们则开始绣简单的梨花纹、竹纹,李婶的“作品墙”上已经挂满了学员们的作品;非遗故事班的学员们,不仅了解了清溪村的非遗历史,还开始尝试记录身边的非遗故事。
村里的小伙子阿明,编的竹编发簪已经有模有样,他还自己设计了一款“竹韵”发簪,在竹丝上编出细碎的花纹,格外别致。“我想把这款发簪放在合作社里卖,看看大家喜不喜欢,”阿明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以后我想成为一名竹编手艺人,把清溪村的竹编手艺发扬光大。”王大爷看着他的作品,满意地点点头:“这孩子有灵气,肯吃苦,以后一定能成为好手艺。”
小姑娘小荷绣的梨花纹手帕,被李婶挂在了“作品墙”的显眼位置。“小荷虽然年纪小,却很有天赋,针脚细腻,配色也好看,”李婶笑着说,“以后好好培养,说不定能成为刺绣的新一代传承人。”小荷拿着自己的手帕,笑得格外开心:“我还要继续努力,绣出更漂亮的作品,以后也能像李婶一样,教别人刺绣。”
非遗故事班的学员们,在樊赟的指导下,编写了一本《清溪非遗小故事》,里面收录了王大爷、李婶的手艺故事,还有学员们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本书不仅要在学堂里流传,还要放在合作社和‘记忆馆’里,让更多人了解清溪非遗的故事,”樊赟说,“让大家知道,非遗不是冷冰冰的手艺,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
随着学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清溪非遗学堂”成了当地非遗传承的典范。上级文旅部门也对学堂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不仅提供了资金补助,还推荐学堂参加全国非遗传承交流活动。“这是对咱们的鼓励,也是对咱们的鞭策,”陆则说,“以后咱们要把学堂办得更好,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让清溪村的非遗手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沈亦舟和凰慕则计划把学堂的课程做成线上视频,发布到网上:“这样一来,不能来村里学习的人,也能跟着视频学手艺,让清溪非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还打算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学基础,线下学进阶,让更多人能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夕阳下,陆则和倾喃、沈亦舟和凰慕、温叙言和樊赟站在非遗学堂的门口,看着学员们放学回家的身影,听着学堂里传来的竹篾声和笑声,心里满是希望。“你看,学堂就像一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出了枝叶,”陆则轻声说,“未来,它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让非遗的薪火代代相传。”
倾喃靠在陆则肩上,笑着点头:“是啊,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学堂,更多手艺会在这里传承,清溪村的非遗,会在时光里永远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