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清溪村,稻浪翻涌着金色的涟漪,育苗圃里的慈竹已长得挺拔粗壮,蓝草收割后晒成的干料堆在工坊墙角,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陆则和沈亦舟刚从城里回来,带回了一个让全村都沸腾的消息——他们和国内知名的国风服饰品牌“青衿集”达成了联名合作,要推出以清溪非遗为核心的“竹语梨香”系列服饰及配饰。
“‘青衿集’看中了咱们的竹编和刺绣工艺,还有清溪村的田园意象,”陆则站在工坊的长桌前,对着围坐的村民们兴奋地说,“这次联名,咱们要提供竹编配饰的设计和制作,还有刺绣纹样的原创图案,他们负责服饰的整体设计和销售,利润咱们按比例分成,这可是把咱们的非遗手艺推向更大舞台的好机会!”
沈亦舟打开电脑,展示着初步的合作方案:“服饰以素雅的青、白、米三色为主,竹编配饰包括发簪、手提篮、腰带扣,刺绣纹样就用咱们最具代表性的竹纹、梨花纹和稻穗纹。我已经把村里的竹编和刺绣样品发给他们了,对方特别满意,说这是最鲜活的乡村非遗质感。”
王大爷拿着竹篾的手都有些发抖,眼里满是不敢置信:“咱们庄稼人编的竹篮、绣的花,还能跟城里的大品牌合作?”李婶也激动地说:“这要是真能成,咱们的手艺可就真的走出大山了!”倾喃笑着安抚大家:“大家放心,我们已经跟对方谈好了细节,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把最好的手艺展现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里的灯光几乎彻夜不熄。王大爷带着竹编组的村民,反复打磨竹编配饰的细节——发簪的竹丝要细如发丝却坚韧不易断,手提篮的纹样要疏密有致,腰带扣的边缘要打磨得光滑无毛刺。“咱们不能丢清溪村的脸,要让城里人知道,咱们的竹编手艺一点不比机器做的差!”王大爷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个竹编发簪,哪怕有一点瑕疵都要重新编。
李婶则带着刺绣组的村民,根据“青衿集”提供的服饰版型,调整刺绣纹样的大小和位置。“这件襦裙的领口空间小,梨花纹要绣得小巧些,”李婶拿着样板在布料上比对,“这件披风的下摆大,可以绣一幅完整的‘竹溪图’,这样更有气势。”为了保证纹样的统一性,她还特意画了标准图样,分发给每位村民,要求大家严格按照图样刺绣,针脚的疏密、丝线的配色都要一致。
温叙言和樊赟则负责整理联名系列的“非遗故事手册”。他们采访了王大爷、李婶等手艺人,记录下竹编和刺绣的工艺细节,还写下了清溪村非遗传承的故事,打算附在联名产品的包装里。“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件衣服、一个配饰,更是一段非遗故事、一份乡村温度,”樊赟看着写好的手册,“咱们要让大家知道,每一件产品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和坚守。”
十一月初,“青衿集”的“竹语梨香”系列在上海举办了新品发布会。陆则、倾喃、王大爷、李婶作为非遗手艺人代表,受邀前往现场。当王大爷带着亲手编的竹编手提篮、李婶拿着绣好的“竹溪图”披风走上舞台时,台下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些竹编配饰,每一根竹丝都来自清溪村的慈竹,经过选料、劈篾、编织、打磨等十几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陆则拿着一个竹编发簪,向台下的嘉宾和媒体介绍,“这位是王大爷,从事竹编手艺六十多年,他编的竹篮,结实耐用又美观;这位是李婶,望谷村刺绣的传承人,她绣的梨花纹,栩栩如生,带着乡村的清新气息。”
王大爷有些腼腆,却还是举起手里的竹编手提篮,声音洪亮地说:“这篮子,我编了三天,竹篾要劈得匀,编的时候要用心,才能编出这样的花纹。希望大家喜欢咱们清溪村的手艺。”李婶也笑着说:“这披风上的‘竹溪图’,是我和姐妹们一起绣的,花了半个月时间,每一针都藏着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发布会现场,模特们穿着“竹语梨香”系列服饰,搭配清溪村的竹编发簪、手提篮,缓缓走在t台上。青绿色的襦裙搭配竹编腰带扣,素雅又灵动;米白色的披风绣着“竹溪图”,搭配竹编手提篮,满是田园诗意;白色的长裙点缀着小巧的梨花纹刺绣,配上竹编发簪,清新脱俗。台下的嘉宾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媒体记者们更是围上前,争相采访王大爷和李婶。
新品发布会的直播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清溪村非遗联名国风服饰#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天呐!这竹编发簪也太好看了吧!纯手工制作,比机器做的有温度多了!”“‘竹溪图’披风太绝了,刺绣工艺太精湛了,这才是真正的国风美学!”“想去清溪村看看,亲手体验竹编和刺绣,买一件联名款带回家!”
发布会结束后,“竹语梨香”系列在“青衿集”的线上线下店铺同步开售,短短三小时,竹编发簪、手提篮就被抢购一空,刺绣披风也销量火爆。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穿搭:“穿上联名款襦裙,搭配竹编发簪,感觉自己穿越回了古代的田园,太喜欢了!”“竹编手提篮不仅好看,还很实用,逛街、买菜都能用,已经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了!”
远在清溪村的村民们,通过直播看到发布会的盛况,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咱们的手艺能这么受欢迎!”一位年轻的竹编手艺人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跟着王大爷学,把竹编手艺发扬光大。”村里的孩子们也围着合作社的电脑,看着网上的好评,骄傲地说:“这是我们村的竹编和刺绣,太厉害了!”
联名系列的火爆,让清溪村成了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有的是为了体验竹编和刺绣,有的是为了购买联名同款手作,还有的是为了感受乡村的田园风光和非遗文化。村里的民宿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合作社的手工艺品更是供不应求,王大爷和李婶不得不扩招了一批村民,组成新的竹编和刺绣小组,还开设了“联名同款体验课”,让游客能亲手制作竹编发簪和刺绣小挂件。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出去打工,现在好了,好多人都回来学手艺了,”王大爷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年轻身影,笑着说,“我现在有六个徒弟,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学得快,还能给竹编加些新花样,比我厉害。”李婶也说:“现在村里的姑娘们都爱学刺绣,有的还自己设计纹样,说要跟‘青衿集’再合作,推出更多好看的产品。”
陆则和六人趁着这股热潮,对村里的研学项目和非遗市集进行了升级。研学项目新增了“联名同款手作课”,孩子们可以跟着王大爷学编联名款竹编发簪,跟着李婶学绣联名款梨花纹;非遗市集则开设了“联名专区”,除了售卖联名同款手作,还展示了联名系列的设计稿和制作过程,让游客能更直观地了解非遗工艺。
沈亦舟和凰慕还设计了“清溪非遗打卡路线”——游客可以先去育苗圃参观慈竹和蓝草的种植,再去工坊体验手作,然后去“记忆馆”了解非遗故事,最后去“匠心广场”逛非遗市集,一站式感受清溪村的非遗魅力。“我们还和‘青衿集’合作,推出了‘非遗体验套餐’,游客购买联名产品后,可凭购买记录免费体验一次手作课,”沈亦舟说,“这样既能带动产品销售,又能吸引更多人来村里体验非遗,实现双赢。”
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整理联名合作的经验,打算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周边村子的手艺人。“咱们一个村的力量是有限的,”温叙言说,“如果能把周边村子的非遗手艺都整合起来,形成‘非遗产业带’,就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让更多乡村手艺人受益。”樊赟补充道:“我们还计划创办‘清溪非遗学堂’,邀请王大爷、李婶等手艺人担任老师,免费教授周边村子的年轻人非遗手艺,让非遗传承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夕阳下,陆则和倾喃站在村口的槐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看着村里忙碌的村民,看着工坊里升起的炊烟,心里满是感慨。“咱们当初来村里,只是想记录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没想到会走到今天,”陆则轻声说,“现在,清溪村的非遗手艺不仅活了起来,还火了起来,这大概就是传承的力量。”
倾喃靠在陆则肩上,笑着点头:“是啊,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咱们要继续努力,让清溪村的非遗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更多人知道,乡村里藏着无限的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