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汉军每占领一处,便稳守一处,后方始终稳固如铁,全然不必担忧腹背受敌。
反观鹰酱一方,随着战线不断南移,其控制区日益萎缩,活动空间被急剧压缩,人口资源迅速流失,战争潜力几乎耗尽。倘若无法打出一场扭转乾坤的胜仗,他们终将在汉军步步紧逼的围困中窒息而亡!
攻下格温镇后,汉军并未停歇,而是迅速调兵北上,在守军毫无防备之际,奇袭夺取了威奇托。
尽管威奇托在国内声名不显,难入一流城市之列,但在鹰酱中部,也算得上一座颇具规模的重要据点。更重要的是,此城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拿下它,等于打通了南北之间的战略走廊,使原本分兵两路的汉军实现了会师联动。
至此,一个巨大的c形包围圈已然成型,而被牢牢锁在其中心地带的,正是北鹰酱残存的领土!
如果说格温镇的失陷尚不足以引起鹰酱高层警觉,那么威奇托的沦陷,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在汉军进攻该城时,守军拼尽全力,总算将“汉军大举东进”的紧急军情传出。
消息一经传回,整个鹰酱震动不已……
“汉军主力真的集中在西线?”
“那北面的情况又如何解释?”
“不是说北方集结了数十万汉军,三大统帅亲自压阵,防线都险些被突破吗?怎么现在主力又出现在西部了?”
“显然,北与西,必有一主一副。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哪里为主力?哪里为佯攻?这直接决定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西边到底有多少敌人?你们军方连个确切数字都说不出来吗?”
鹰酱上下一片恐慌,但由于来自西部的情报极为匮乏,真实战况模糊不清。于是,政界要员们纷纷把焦虑和怒火倾泻到军方头上。军方本就因前线节节失利而压力山大,如今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当替罪羊,心中愤懑却无可奈何——毕竟情报失察,本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目前西线情报极度有限,无法准确判断敌军兵力。但自威奇托以西,再无任何消息传回,说明那片区域已完全落入敌手,并被严密掌控。由此推断,汉军主力极可能部署于西部。至于人数……我们初步估算,应在七十万以上。”
当“七十万”这个数字传出时,会议室瞬间陷入死寂。
这一仗,还怎么打?
北线的敌军数量还没搞明白,西线竟又冒出一支超过七十万的大军!东西两线加起来,敌军总数已逾百万。而北鹰酱全国总兵力不过堪堪一百余万,兵力优势荡然无存。
倘若双方士兵战力相当,或许尚有周旋余地。
可现实却是:两军战斗力根本不在同一层级。从单兵素质、武器配备、训练水平,到实战中的战术执行与战场应变能力,双方完全是云泥之别。这样的军队对决,胜负早已写在开战之前。
这一点,凡是与汉军交过锋的鹰国将领都心知肚明。若非双方战力悬殊得惊人,他们也不至于倾尽全力,调集三大名将,派遣上百万大军死守北方防线,只为阻挡汉军南下。
可讽刺的是,他们几乎把全国最精锐的力量压在北线拼命遏制的,竟然只是敌军一支侧翼部队。这一事实再次赤裸裸地揭示了彼此之间那无法忽视的实力鸿沟。
“各位,眼下我们该如何是好?这场仗,还能继续打下去吗?”
林啃总统见会议室一片死寂,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
然而,没人能给出答案。谁若敢拍胸脯保证能挡住汉军,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得不到外部支援,单靠我们自己……这场战争,恐怕结局早已注定。”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局势已再清晰不过,军方也终于不再掩饰,说出了实话。
“原本我们以为,天朝远在万里之外,隔着浩瀚大洋,不可能大规模调动主力横渡重洋来攻。最多不过是像西海岸那样,逐步增兵、稳扎稳打,一点一点蚕食我们的领土。”
“虽然那种打法我们也难以招架,但至少能争取时间,慢慢布局应对。不像现在——敌人突然以雷霆之势压境,让我们措手不及,直接被逼入绝境,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的确,天朝竟真能一次性派遣百万主力跨海远征,这一点彻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判。
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国家具备如此能力——跨越万公里海域,组织如此庞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当年日不落帝国远征清廷,也不过出动数万兵力,其中多数还是从南亚天竺殖民地临时征召而来,真正来自本土的士兵寥寥无几。
以日不落鼎盛时期的海上霸权,尚且只能支撑这样的规模,足见远洋投送重兵是多么艰难的任务。
而天朝与北美之间,横亘着上万公里的太平洋。光是航行就需要六到八周,途中风浪险恶,补给困难。长期漂泊在海上,士兵极易染病,非战斗减员严重。即便成功登陆,士气和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更别提途中可能遭遇台风或风暴。一旦船队覆没,整支远征军便会葬身海底。历史上元军征倭便是前车之鉴——一场突如其来的海上飓风,便让数十万大军命丧波涛,功亏一篑。
抛开自然风险不谈,单论后勤成本也令人咋舌。运送百万大军,需要数千艘运输船、大量护航舰艇,沿途所需的粮草、弹药、医药等物资更是天文数字。
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堪称无底洞。这种劳师远征,不仅代价高昂,更是步步惊心。
正因如此,在天朝真正实施这次跨洋作战之前,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天朝用实际行动改写了历史。
因此,当确认已有百万汉军踏上北美土地时,鹰国上下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普通人只看到眼前的百万敌军,而少数清醒者却从中窥见了更深层的恐怖:那是在万里之外,一个拥有超强动员力、工业体系和海洋掌控力的庞大帝国所展现出的可怕国力。
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般的对手,鹰国的胜算究竟几何?不言而喻。
寻求外援,成了鹰国人自然的想法。但这世上,还有谁能救他们?
当年他们脱离日不落独立建国,全靠高卢国王路易十六倾力相助,甚至不惜掏空国库支持他们抗英。
可如今,那位昔日的恩主早已衰败不堪,内忧外患不断,自身难保,又怎能指望他们再度出手相援?
除了高卢,欧洲尚有实力的国家只剩下日不落与汉斯。可这两国是否愿意介入这场几乎注定失败的战争,仍是未知之数。
日不落与鹰酱之间的关系历来就不太融洽。自从鹰酱独立以来,始终把日不落当作头号对手——毕竟,日不落在其北方仍保有大片殖民地,驻守当地的英军随时可能挥师南下,威胁本土安全。1812年那场战争中,英军甚至攻入首都,一把大火将整座城市化为焦土。
即便抛开这段旧怨不谈,以日不落如今的处境来看,就算他们真想出手相助,也早已力不从心了。
自从丧失全部海防力量之后,日不落实际上已不具备跨洋作战的能力。再加上欧洲大陆上第二帝国步步紧逼,压力与日俱增,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西线战事,全力应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势崛起。
相比起远在美洲的鹰酱生死存亡,眼前这个盘踞欧陆、虎视眈眈的强敌显然更让人寝食难安。对伦敦而言,北美那边打成什么样,根本无关痛痒!
说不定,若鹰酱真被彻底击溃,他们还会暗自庆幸呢!
除了日不落和高卢之外,整个欧洲能提供实质支援的国家寥寥无几。葡萄牙与西班牙早已衰微,如今不过勉强跻身二流,甚至只能算是三流列强,既无实力插手大局,更无胆量挑战新兴的世界霸主——天朝。
更何况,天朝在北非拥有稳固据点。一旦这两国胆敢站队对立面,天朝只需从北非出兵,跨越直布罗陀海峡,便能直捣伊比利亚半岛腹地。届时战火燃至家门口,岂不是自取其祸?
因此,指望这两个国家施以援手,纯粹是痴人说梦。
鹰酱高层反复权衡后意识到,眼下唯一具备干预能力的,或许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个近几十年迅速崛起的强国,如今已是欧洲最具威慑力的存在,在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
凭其实力,若愿意介入,确实能给鹰酱带来不小转机。
但问题在于:第二帝国正是天朝的盟友。正是依靠天朝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以及战术经验的倾囊相授,德意志才得以击败由日不落与高卢组成的协约联军,奠定今日霸权。
而偏偏,鹰酱此前正是协约国的一员。换言之,在对方眼中,自己可是实实在在的敌人。
现在却要以昔日对手的身份,去说服一个正与己方交战过的盟国背弃盟约、出手相救——这难度,简直如同登天!
可话又说回来,这似乎是目前仅存的一线希望了。难道还能指望天上突然掉下陨石,正好砸死百万汉军不成?
“要说服第二帝国?几乎不可能!我看还是放弃这种幻想吧!”
经过一番内部商议,鹰酱的国防大臣语气沉重地说道。
在他看来,这种设想太过天真。人家德意志凭什么帮你?既无血缘亲情,也无共同利益,恐怕连开口的机会都不会给你。
“我承认成功的几率极低,但这事并非全无转机。”
副总统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
“哦?你看出什么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