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斜洒进院子,把石桌上的瓷盘都晒得暖融融的。桂花年糕和豌豆年糕还冒着细热气,小虎却捧着个竹篮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油纸,正把晾凉的年糕一块块包起来:“得包严实点,不然香味会跑掉!”
王爷爷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个粗陶瓮,瓮底铺着层干燥的玉米壳:“年糕得放在阴凉处藏着,冬天想吃的时候蒸热就行。”他接过小虎包好的年糕,整齐地码进陶瓮里,桂花味混着豌豆香从瓮口飘出来。乐乐赶紧翻开“救命菜笔记”,在昨天画的团圆场景旁添了个陶瓮,笔下的油纸包得方方正正,旁边标注:“九月十一午后,分装年糕,油纸包裹,陶瓮贮藏,垫玉米壳防潮。”
小虎妈这时从屋里拎出几个玻璃罐,罐口擦得锃亮:“把剩下的酸豆角和腌桂花装罐,以后拌面条、配粥都好吃。”张婶正好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串晒干的红辣椒,笑着说:“我把辣椒串挂在灶房梁上,等冬天炖菜的时候丢两个,能提味!”乐乐赶紧在笔记上画了玻璃罐和红辣椒串,旁边写着:“酸豆角、腌桂花装罐,红辣椒晒干贮藏。”
山里奶奶端着个木筛走过来,筛里是刚炒好的芝麻,香得人直吸气:“把芝麻撒在年糕上,既能增香,还能防粘手。”她抓了一把芝麻递给乐乐,乐乐试着撒在刚包好的年糕上,雪白的油纸上立刻多了层浅黄,好看又好闻。
小虎忽然想起什么,跑回屋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他上次和乐乐在山里采的野栗子:“咱们把栗子剥了仁,和剩下的米粉混在一起,做栗子年糕好不好?”王爷爷笑着点头:“好啊,栗子甜糯,和米粉最配。”乐乐赶紧在笔记上画了颗栗子,旁边标注:“待做栗子年糕,野栗子剥仁拌粉。”
夕阳西下时,石桌上已经摆好了两瓮年糕、三罐腌菜,还有串在竹竿上的红辣椒,在暮色里像串小灯笼。乐乐把笔记摊在石桌上,看着上面满满的画——从磨粉的石磨、揉面的木案,到团圆的笑脸、贮藏的陶瓮,每一笔都透着烟火气。
她拿起笔,在最后一页空白处画了个冒着热气的瓷碗,碗里是切好的年糕,上面撒着芝麻和桂花,旁边写着:“重阳的糕香没散,团圆的余味藏进了陶瓮里。冬天的风再冷,只要蒸一块年糕,就能想起这满院的甜,和大家一起攒下的暖。”
乐乐刚把笔记收进布包,就看见小虎爸搬来梯子,要把装年糕的陶瓮抬到屋檐下的通风架上。“这架子晒不着雨也吹不到风,年糕能存到腊月。”他一边固定陶瓮一边说,小虎在下面扶着梯子,手里还攥着颗野栗子,时不时往嘴里塞一颗。
山里奶奶这时端来刚煮好的栗子糖水,盛在粗瓷碗里,栗仁浮在甜汤上,香得人直舔嘴唇。“剥栗子费劲儿,先喝点糖水歇会儿。”她把碗递给每个人,乐乐喝了一口,甜汤里带着栗子的粉糯,和嘴里残留的年糕香混在一起,格外舒服。
张婶看着竹竿上的红辣椒,忽然说:“等过几天我再来,咱们用这辣椒做油泼辣子,到时候拌年糕更够味!”乐乐眼睛一亮,赶紧从布包里掏出笔记,又添了一笔:“待做油泼辣子,配年糕增味。”
暮色渐渐变浓,院角的桂树在昏暗中只剩个模糊的影子,石桌上的玻璃罐却还闪着光。小虎妈把最后一罐腌桂花盖紧盖子,笑着说:“今年的重阳过得最热闹,等冬天冷了,咱们围着火炉吃年糕、喝糖水,才叫暖和。”乐乐点点头,把笔记抱在怀里,觉得这满院的贮藏,都是为冬天攒下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