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社区小院的菜棚上,将昨夜暴雨留下的水珠折射成细碎的光。小安刚把湿透的雨衣晾在竹竿上,就见李大爷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走过来,粥碗边还摆着两个刚蒸好的红薯。
“快趁热吃,折腾了一晚上,身子骨得补补。”李大爷把粥碗递过去,目光落在菜地里,“今早我去看了,薄荷和紫苏虽然摘了不少,好在根没伤着,过阵子又能冒新芽。”
小安接过粥碗,刚喝了一口,手机就响了——是苏晴发来的视频通话。镜头里,王婶抱着气色好转的孩子,身后站着村里的老支书和几个后生。“小安,娃醒了!医生说再观察两天就能出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王婶说着,把孩子往镜头前凑了凑,小家伙眨着大眼睛,手里还攥着一片没蔫的紫苏叶。
老支书接过手机,声音带着笑意:“我们今早开了个会,想着跟你们商量个事。村里闲置的那片坡地,我们想种上薄荷、紫苏和养心菜,你们城里人种菜有经验,能不能多来给我们指导指导?”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等菜长好了,咱们一半留着自己用,一半给社区的老人送过来,就当是给孩子们的‘救命菜’报恩了!”
小安转头看向李大爷和围过来的志愿者,大家眼里都闪着光。“这主意好!”张医生正好走过来,听到这话接了话茬,“我可以整理份药材种植手册,标注清楚采收时间和用法,咱们城乡联手,把这些‘救命菜’种得更旺!”
挂了电话,小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志愿者们围着菜棚商量规划,有的说要把菜种分给村里,有的说要设计种植日历,还有人提议搞个“城乡种菜交流群”,随时分享种植技巧。老吴拍了拍胸脯:“以后村里需要运菜苗、送工具,尽管喊我,我这货车随叫随到!”
午后,小安和李大爷带着精心挑选的菜种,坐上老吴的货车往村里赶。车刚到村口,就见村民们扛着锄头、提着水桶等在路边,坡地上已经翻好了土,垄沟分得整整齐齐。“你们来得正好!”苏晴递过来两副手套,“咱们现在就种,争取赶在雨季结束前让菜苗扎下根!”
大家分散在坡地上,小安教村民们分辨薄荷和紫苏的幼苗,李大爷示范着如何间距播种,张医生则在一旁记录种植要点。村里的孩子们也凑过来帮忙,小手小心翼翼地把菜种撒进土里,再盖上一层薄土,动作认真又专注。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把菜种也播完了。村民们拉着小安他们坐在田埂上,递来自家种的西瓜和花生。老支书看着绿油油的菜畦,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城乡隔着远,现在种上这些菜,倒像是把咱们的心连在一块田埂上了。”
小安望着天边的晚霞,又想起昨夜暴雨里的“救命菜”接力。原来“都市归田园”从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扶,而是像菜苗与泥土一样,彼此滋养,相互守护。当城里的种植经验遇上乡村的土地,当应急的“救命菜”变成日常的守护,这片跨越城乡的田地上,生长的不仅是蓬勃的蔬菜,更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信任与羁绊,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在烟火气里,握住那份稳稳的安心。
回去的路上,货车里飘着淡淡的菜种清香。小安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忽然期待起下次来村里——那时坡地上的菜苗该冒出新芽,而城乡之间的守护约定,也会像这些新苗一样,在阳光雨露里,长得愈发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