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会议所的最高决议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激活了共和国沉睡的潜能。从那一刻起,“星河”战略的推进速度,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超光速级别,仿佛整个国家的时空规则都被重新书写。
高斯宇那句“时间是龙国唯一的奢侈品”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所有参与项目人员的座右铭。整个国家机器——从最高决策层到最基层的技术人员——全都在为“星河”战略的最高效率而疯狂运转。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使命感笼罩着每一个环节,任何障碍都在这种集体意志面前土崩瓦解。
空天委的第一个命令发出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动员开始了。仅用了不到48小时,三处由军方划拨的、具备最高保密级别的工业基地,就已经完成了清场、隔离和军事接管。这些基地原本分散在共和国辽阔的疆域内,如今被一条无形的战略纽带紧密连接。
它们如同三座巨大的黑色堡垒,被严密的量子通信网络和空天特勤部队层层环绕,成为共和国最坚固、最神秘的战略禁区。任何未经授权的飞行器在靠近警戒线五十公里处就会收到警告,天空中无形的监控网络确保连一只鸟都无法悄无声息地飞入。
而未来大学的工程团队,在得到无限资源和无限权力的保障后,展现出的建设速度让最乐观的军事专家都感到震惊。这些不再穿着传统白大褂,而是身着黑色智能工装的技术人员,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混合了智慧与狂热的光芒。
高斯宇在项目启动会上说得直白而冷酷:“我要的不是进步,是跃进;不是发展,是革命。历史不会记住按部就班的跟从者,只会铭记创造奇迹的开拓者。”
这三座工业基地,正是这种理念的物质化身——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兵工厂,而是真正的“奇迹复制工厂”。
第一工业区:黑曜石复合材料与结构件铸造
隐藏在秦岭山脉深处的第一工业区,承担着“玄鸟”机体外壳的制造任务。从外表看,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山体,但内部却被完全掏空,形成了一个高达百米、面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的巨大地下空间。
这里的核心是未来大学自主研发的高能物理超精密铸造系统——一套曾经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生产设备。
在国家能源系统的极限倾斜下,三条专设的能源干线将冷聚变实验堆产生的庞大能量直接导入生产线。这些能量被用于驱动极端高温、极端高压下的材料合成过程。每天,都有专门的磁悬浮列车将高纯度碳、硅、硼等基础元素运入基地,而后这些材料将在一条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整个生产过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与超清洁标准。巨大的机械臂在万级无尘空间内精准操作,它们由“望舒”AI的子系统直接控制,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数百万次模拟优化,误差率被控制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子级别。
合成室内,元素在超导磁场的精确控制下被原子级地合成为黑曜石复合材料。这一过程发出的幽蓝色光芒,透过观察窗映在技术人员专注的脸上,仿佛星空在他们眼前被创造。
“我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而是‘原子级的精确构筑’。”未来大学的材料学教授李维坚向视察的空天委成员解释时,声音中难掩激动,“每一平方厘米的黑曜石复合材料中,包含了一百五十亿个精心设计的微观结构,它们不仅能够完美吸收和转化热能,更拥有超越已知所有金属的结构强度,特别是对反重力场有着前所未有的适应性。”
他指向一个刚刚完成浇筑的机翼结构件:“看,它墨黑的外表下,其实有着极为复杂的内部结构。这些纳米级的通道将在后续工艺中填充能量导流材料,使整架‘玄鸟’成为一个能够自主调节能量分布的生命体。”
空天委的副主任凝视着那泛着幽光的黑色材料,轻声问道:“生产这样一个结构件需要多长时间?”
“最初需要两周,现在,”李教授看了一眼控制屏上的数据,“只需要37小时。而且随着AI对工艺的不断优化,这个时间还在缩短。”
第二工业区:冷聚变核心与反重力场发生器组装
位于戈壁深处的第二工业区,是“玄鸟”的心脏和灵魂制造地,保密级别被定为前所未有的“文明火种级”。任何进入这一区域的人员,都要经过七道不同原理的身份验证,甚至连他们的dNA序列都会被实时核对。
这里的洁净程度达到了手术室级别,空气中漂浮着的不是灰尘,而是用于吸附任何微小颗粒的离子雾。工程师们穿着特制的防护服,他们的眼神中既有科学家的睿智,又有艺术家的专注——因为他们正在组装的是这个时代最精密的装置。
冷聚变核心的制造,需要极其复杂的等离子体约束技术和超导线圈编织技术。国家战略储备中最高级别的稀有超导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入这里。这些在普通工业中按克计价的材料,在这里以公斤为单位被消耗。
“我们正在编织太阳。”首席工程师张明远对他的团队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他们操作着高精度量子光刻机,将冷聚变反应堆的核心部件,以纳米级的精度组装起来。每一层超导线圈的缠绕角度,每一个磁约束节点的位置,都经过千万次计算。
而在另一侧的生产线上,反重力场发生器矩阵的组装同样在进行。这些小型的、将被嵌入机翼和机身内的装置,是“玄鸟”能够摆脱传统空气动力学束缚的关键。它们看起来像是用黑水晶雕刻而成的复杂几何体,内部充满了处于量子叠加状态的粒子。
“这些发生器需要与‘望舒’AI进行绝对同步的量子校准。”张明远解释道,“误差超过一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就会导致场强波动百分之三。在高速机动中,这样的误差是致命的。”
为了测试这些发生器的同步精度,工程师们开发了一套特殊的检测系统——通过测量发生器群体启动时产生的时空涟漪,来评估它们的协调性。测试室内,当数十个发生器同时激活时,空气会因为光线的扭曲而呈现出类似水波的纹路,那景象既诡异又美丽。
第三工业区:总装与望舒AI植入
地处西南群山中第三工业区,是所有奇迹最终成型的地方。这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未来的太空港,巨大的装配车间高达两百米,顶部是可开启的穹顶,方便完工的“玄鸟”直接飞向天空。
所有核心部件在这里汇集,进行最终的总装。墨黑的机身结构件从第一工业区运来,幽蓝色的冷聚变核心从第二工业区送达,还有数十万计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从全国各地的合作厂商汇集于此。它们在这个巨大的空间内,被组装成一架完整的“玄鸟”。
装配线上,庞大的机械臂如同有生命的钢铁森林,它们协同工作,将各个部件精准地组合在一起。每一颗螺丝的拧紧力度,每一根导线的连接状态,都被实时监控并记录在不可篡改的量子日志中。
但最关键的环节,无疑是“望舒”AI的最终植入和激活。
在总装线的末端,有一个被量子屏障隔离的特殊区域。未来大学的量子计算机集群,通过高度加密的量子链路,将“望舒”AI的核心算法和神经网络,无损地同步到每一架“玄鸟”的机载量子核心中。
这个过程被工程师们称为“灵魂注入”。当蓝色的进度条达到百分之百时,整架“玄鸟”的传感器会同时闪烁一下,仿佛一个人从沉睡中苏醒,第一次睁开了眼睛。
“这不是简单的程序上传,”未来大学AI学院的负责人解释说,“而是一种量子态的同步传输。意味着每一架‘玄鸟’都拥有完整独立的、能够自我学习的空天意识,它们共享基础人格,却会在后续的经历中发展出独特的‘个性’。这种多样性对于应对未知的极端情况至关重要。”
总工程师王凯站在观察台上,注视着下方同时进行总装的十二架“玄鸟”,感慨道:“两个月前,我们还在为一年内生产五架的目标而忐忑。现在,生产线已经能够同时处理十二架‘玄鸟’的装配。按照这个速度,下个季度我们就能实现月产三十架。”
在国家资源的极限倾斜、最高科技的驱动、和高斯宇“最高效率”的指挥下,“玄鸟”的量产速度不断突破最初的预估。原本一年内五架的目标,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被修正为三个月内完成六十架,半年内实现月产五十架。
站在总装车间的观察廊上,看着下方如同星河般闪烁的焊接火花和来回穿梭的智能机器人,一位年长的空天委委员喃喃自语:“我年轻时,曾经怀疑自己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真正的奇迹。现在我不但看到了,还目睹着奇迹被批量复制。”
所有人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他们不仅在制造武器,不仅在推进科技,他们正在为一个文明书写新的生存法则。奇迹,正在被复制——不是偶然的恩赐,而是系统性的产出。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