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医共体建设研讨会,对于陆宇和苏媛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舞台,也意味着一次短暂的、共同的奔赴。
出发前一晚,陆宇在宿舍简单收拾行李。窗外是林江县熟悉的宁静,而他的内心却带着一丝对未知交流的期待,以及一种与苏媛同行而产生的微妙雀跃。他检查着准备好的汇报材料,里面凝聚了他和苏媛这大半年来的心血,从最初青石镇的触动,到试点项目的艰难推进,再到陈大爷事件的反思与深化,最后是观摩会成功的经验与未来推广的构想。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他们共同孕育的“孩子”。
手机响起,是苏媛发来的信息:“明天早上七点,医院门口见?我买了早餐。”
简洁的语句,却带着日常的温暖。陆宇回复:“好,准时到。”
第二天清晨,两人在医院门口汇合。苏媛穿着合身的职业套装,长发挽起,显得干练又精神,手里果然提着还温热的豆浆和包子。陆宇接过早餐,两人相视一笑,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在晨光中流淌。
前往省城的高铁上,窗外景物飞速后退。两人并排坐着,偶尔低声讨论一下汇报的细节,更多时候是各自看着资料或窗外的风景。气氛安静而舒适,没有刻意的交谈,却丝毫不觉尴尬。陆宇偶尔侧头,能看到苏媛专注的侧脸和微微颤动的睫毛,一种平静的满足感充盈心间。
研讨会设在省医科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规模不小,来自全省各地市县的医院管理者、卫生行政人员、学科带头人参会。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听着前沿的政策解读和兄弟单位的经验分享,陆宇感到眼界大开。他意识到,他和苏媛在林江的探索,正是全省乃至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医防融合、资源下沉”大趋势中的一个微观实践。
轮到他们发言时,陆宇负责前半部分,从医院角度阐述技术支持、绿色通道建立和质量管理;苏媛接棒后半部分,从社区视角分享患者建档、精细随访、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生团队的作用。两人衔接流畅,内容务实,案例生动,尤其是坦诚分享陈大爷从管理到发病再到抢救成功的完整链条,引发了台下不少同行的深思和提问。
“请问,你们如何保证从社区转诊上来的患者,治疗方案能有效回传到社区并得到持续执行?”一位来自邻市的院长提问。
苏媛从容接过话筒:“我们建立了共享电子健康档案模块,医院端的诊疗方案会实时同步到社区档案。同时,我们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会主动跟进,确保治疗连续性。陆医生他们也会定期下社区进行联合查房,确保医疗质量同质化。”
陆宇补充道:“更重要的是理念认同。我们和社区中心的同事是‘战友’,共同管理患者,目标一致,沟通渠道非常畅通。”
他们的回答赢得了掌声。研讨会间隙,不少参会者主动来找他们交换联系方式,探讨合作可能。陆宇和苏媛忙碌而充实地应对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被认可的喜悦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晚上的欢迎晚宴,气氛相对轻松。陆宇和苏媛被安排与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同行一桌。大家交流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杯盏交错间,充满了同行者的理解与共鸣。
宴席散后,时间尚早。省城的夜景繁华璀璨,与林江的宁静截然不同。两人没有立刻回酒店,而是在附近的街头漫步。
“感觉怎么样?”陆宇问。
“信息量很大,压力也有点大。”苏媛坦诚地说,深吸了一口微凉的空气,“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不过,也更觉得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是啊,”陆宇赞同道,“独行快,众行远。看到这么多同行者,感觉更有力量了。”
他们走过一个街心花园,里面有市民在散步、跳舞,充满了生活气息。在一张长椅旁,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社区筛查,遇到陈大爷的时候吗?”苏媛忽然轻笑出声,“那时候他可真是油盐不进。”
“记得,”陆宇也笑了,“现在想想,要不是他那次‘顽固’,可能也不会促使我们想出那么多‘对付’他的办法,后来也就没有动脉硬化检测仪和那些更生动的宣传材料了。”
“所以说,困难有时候也是契机。”苏媛总结道,眼神在霓虹灯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晚风吹拂,带着城市夜晚特有的气息。陆宇看着身边的苏媛,在省城璀璨的背景下,她似乎比在林江时更多了几分自信和光彩。他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不仅仅是出于爱恋,更有一种对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欣赏与骄傲。
“苏媛,”他轻声唤她。
“嗯?”她转过头。
“谢谢你能和我一起,做这些。”陆宇的话语简单,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谢谢她的理解,谢谢她的支持,谢谢她的并肩同行。
苏媛听懂了。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握住了他的手。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传递着无声的回应与承诺。
在这座陌生的繁华都市里,在这片刻的静谧中,两人手握着手,仿佛拥有了对抗一切困难的力量。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