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媛及社区卫生中心合作的设想,如同在陆宇心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为行动的动力。他连夜起草了一份详尽的《林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与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高血压慢病管理协同试点方案》,从目标、组织架构、双向转诊流程、联合筛查安排、数据共享机制到效果评估,都做了初步规划。
第二天一早,他就将方案提交给了科主任和张医生。令他惊喜的是,两位上级对此都非常支持。科主任甚至表示,可以将此作为医院响应国家“医防融合、下沉资源”政策的亮点项目来推动,并在科室资源上给予一定倾斜。
带着医院的初步认可,陆宇再次联系了苏媛。电话那头的苏媛听到消息后,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欣喜:“太好了,陆医生!我们中心主任也很感兴趣,正想找机会和你们医院深入对接呢!”
合作的桥梁开始搭建。第一次正式协调会安排在社区卫生中心的会议室。陆宇带着初步方案前往,苏媛和她的主任,以及几位社区骨干医生、公卫医师和护士长一同参会。
会议气氛热烈而务实。陆宇介绍了医院的资源和设想,苏媛则详细阐述了社区掌握的居民健康档案情况、现有的慢病管理模式以及面临的困难——人手不足、居民信任度有待提高、高危患者随访难度大等等。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居民,但专业力量和支持是短板。”苏媛的主任,一位姓刘的和蔼中年女性坦诚道,“如果能和县医院建立顺畅的转诊通道,得到你们定期的技术指导和联合干预,那对我们社区慢病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是质的飞跃。”
陆宇认真记录着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着自己的方案。他发现,社区的视角与医院截然不同,更侧重于人群管理、健康促进和长期随访,而这恰恰是医院临床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双方的优势互补性极强。
“我建议,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共享的高危患者清单。”陆宇提出构想,“由社区初步筛查和建档,我们医院负责复核诊断、制定初始治疗方案,然后大部分稳定的患者转回社区,由苏医生你们负责日常随访和健康指导,我们提供后台支持和不定期联合访视。一旦出现病情波动或紧急情况,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回我们科室。”
“这个模式很好!”刘主任连连点头,“既能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贴近患者的优势,减轻大医院压力,也方便了居民。”
苏媛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定期(比如每月一次)联合开展健康大讲堂,陆医生你们来讲课,我们负责组织居民。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将你们制定的方案融入日常管理中。”
思路越聊越清晰,合作的框架也逐渐明朗。会议结束时,双方都感觉收获满满,决定尽快将试点方案细化落地,首先在城南社区选取几个居委会作为首批试点区域。
合作事宜的推进,让陆宇的工作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他花费更多时间在沟通协调、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上。他开始深入研究社区传过来的初步筛查数据,试图从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读出居民真实的生活习惯、健康观念和潜在风险。
这天晚上,他又在办公室加班分析数据,试图找出高血压控制率与年龄、文化程度、运动习惯等因素的关联。不知不觉已是晚上九点多。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准备关电脑回去。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苏媛发来的消息:
“陆医生,还在忙吗?我们这边刚整理完试点区域的初步居民健康档案摘要,发你邮箱了。另外,看你办公室灯还亮着,顺便给你带了杯咖啡,提提神。放在你们科室护士站了【笑脸】。”
陆宇愣了一下,心中掠过一丝暖流。他回复:“谢谢苏医生!正好需要。数据我马上看。”
他走到护士站,果然看到一杯还温热的拿铁放在那里。捧着咖啡回到办公室,浓郁的香气驱散了些许疲惫。他打开邮箱,下载了苏媛发来的文件。资料整理得清晰条理,重点突出,显然花了不少心思。
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翻阅资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苏媛那双沉静而专注的眼睛,以及她在协调会上条理清晰的发言。她与林小雨是截然不同的类型。林小雨像一团炽热而不确定的火焰,曾经照亮他的青春,却也带来了灼热与挣扎;而苏媛,则像一泓清泉,沉稳、踏实,流淌在与他平行的轨道上,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自然交汇,带来的是舒缓与支撑。
他甩甩头,将这点莫名的比较驱散。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据和方案上。
合作试点启动得很快。首次联合健康讲座安排在城南社区的活动室。陆宇主讲“高血压的认知误区与家庭自我管理”,苏媛负责组织居民和协助答疑。
那天来了不少大爷大妈,其中赫然有陈大爷的身影。他坐在前排,听得格外认真。在答疑环节,他甚至主动站起来,分享了自己从“不信邪”到“遵医嘱”的心路历程,虽然言语质朴,却情真意切,引起了在场很多老人的共鸣。
“要不是陆医生和苏医生一次次跟我讲道理,带我看那个血管检查的图,我现在可能就躺医院里咯!”陈大爷的话,成了那次讲座最生动的广告。
讲座结束后,陆宇和苏媛一起收拾场地。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拉长。
“效果比预想的还好。”苏媛一边整理宣传册,一边笑着说,额角有些细密的汗珠,“尤其是陈大爷的‘现身说法’,比我们讲十遍都管用。”
“是啊,”陆宇也笑了,递给她一瓶水,“社区工作,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活教材’。”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基于共同奋斗而产生的默契与欣赏,在空气中静静流淌。他们一起将器材搬回社区卫生中心,路上自然而然地讨论着下次活动的安排,以及如何将陈大爷发展成社区“健康志愿者”的可能性。
将陆宇送到医院门口,苏媛挥手告别:“陆医生,下次协调会见。”
“好,下次见。路上小心。”陆宇点点头。
看着苏媛骑着电动车融入夜色,陆宇转身走进医院。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而平和的喜悦。工作的意义,因为与志同道合者的协作而变得更加清晰;生活的节奏,也因为这份新的连接而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他依然会在深夜想起林小雨,但那更像是一种对过往青春的凭吊,不再有撕裂般的疼痛。他的情感世界,在经历漫长的冬眠后,似乎正被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吹拂,悄然松动。而这一切,都与他所扎根的这片土地、所投身的这项事业,紧密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