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试点项目如同被精心灌溉的幼苗,在城南社区的土壤里悄然生长。陆宇与苏媛的协作愈发默契,他们共同建立的高危患者共享清单上,名字逐渐增多,绿色的转诊通道也开始顺畅运行。几位原本需要频繁往返县医院的稳定期高血压患者,现在只需在社区由苏媛团队随访,大大减轻了奔波之苦,也对“家庭医生”有了更具体的信任。
陆宇的工作节奏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他依然负责心内科的日常诊疗和值班,但每周会固定抽出半天时间,去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联合门诊或业务指导。他会和苏媛一起讨论复杂病例,查看随访数据,调整治疗方案,也会给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小范围的专题培训,内容从规范测血压到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务实而具体。
这种“下沉”式的指导,让他对基层医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和数据层面。他亲眼看到苏媛和她的同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耐心细致地管理着数百名慢性病患者;如何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微信甚至上门走访,提醒患者服药、督促复查;如何调解因疾病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安抚患者的焦虑情绪。这让他对“医者”二字的内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是技术,更是管理、沟通与关怀的艺术。
一次联合门诊,来了一位由女儿陪同的独居阿婆,血压控制不佳,还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苏媛在详细问诊和检查后,敏锐地察觉到阿婆的病情波动与子女关心不足、孤独感强烈有关。她没有仅仅调整药物,而是耐心倾听了阿婆近半小时的唠叨,并悄悄联系了其女儿,委婉地建议增加探望频率,给予更多情感支持。
“有时候,陪伴和倾听,比多开一种药更管用。”事后,苏媛对陆宇这样解释。
陆宇深以为然。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这种“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
他与苏媛的接触也越来越多。除了工作,两人偶尔也会在加班后一起在附近的小店吃碗面,聊工作,也聊生活。陆宇知道了苏媛是本地人,医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基层,是因为放不下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乡亲的感情。苏媛也了解到陆宇从大城市回归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基层医疗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理想主义。
他们之间的话题,从高血压用药,慢慢延伸到喜欢的书籍、电影,对未来的看法。交流平和而自然,像溪水流过卵石,发出清脆而令人安心的声响。
这天,陆宇收到一个从上海寄来的包裹,依旧是那本专业期刊,里面依旧夹着一枚新的书签,这次是一片压干的梧桐叶。他拿着书签,站在窗前,心中异常平静。他给那个久未拨通的号码发去了一条短信:“书刊收到,谢谢。一切安好,祝顺遂。”
没有回复,他也不期待回复。这是一种郑重的告别,也是对彼此新起点的无声祝福。他感觉内心深处某个角落最后一丝紧绷的弦,悄然松开了。
他将梧桐叶书签也夹进了那本专业书里,与那枚樱花书签并列。然后,他转身,将精力重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
试点项目运行两个月后,陆宇和苏媛一起对初期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试点区域内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规范管理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提高了近二十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绿色通道转诊的几名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都因早期识别和及时转诊得到了有效救治。
这份沉甸甸的阶段性成果,让医院和社区中心都对项目充满了信心,决定扩大试点范围。
为了庆祝阶段性成果,也为了感谢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科室和社区中心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聚餐。地点选在了一家颇有特色的本地菜馆。
气氛轻松愉快,大家暂时放下了工作的紧张,享受着美食和闲谈。陆宇和苏媛自然而然地坐在一起,听着同事们畅聊工作中的趣事和未来的规划。
“陆医生,苏医生,我看你们俩搭档,这项目想不成都难啊!”护士小陈快人快语,笑着打趣道。
桌上顿时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苏媛微微红了脸,低头抿了一口茶。陆宇也有些不自然地笑了笑,下意识地看了苏媛一眼,正对上她悄悄抬起的目光。两人视线一触即分,却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心照不宣的暖意在空气中流淌。
聚餐结束后,时间尚早。同事们陆续散去,陆宇和苏媛沿着河边的步道慢慢走着。初夏的晚风带着温热的气息,吹拂着岸边的垂柳。远处广场上传来大妈们跳广场舞的音乐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生机。
“没想到,第一阶段的数据能这么好。”苏媛的声音带着喜悦和一丝如释重负。
“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陆宇看着她被路灯柔和光晕勾勒的侧脸,诚恳地说,“特别是你们社区,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
“没有你们医院的专业支持,我们也做不起来。”苏媛转过头,眼睛亮晶晶的,“陆宇,谢谢你。”
她第一次直接叫了他的名字,没有带“医生”的称谓。
陆宇心中微微一动,一种陌生的、却又无比自然的亲近感油然而生。他笑了笑,轻声道:“也谢谢你,苏媛。”
两人没有再说话,只是并肩走着,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谧时刻。河面的波光映照着岸边的灯火,也映照出他们并肩前行的身影。没有激烈的告白,没有刻意的靠近,一切都在共同的奋斗和日常的相处中,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