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慢病管理试点项目”在陆宇的推动下,如同一条初春的溪流,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流淌。院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逐渐步入正轨,但陆宇深知,真正的挑战和更大的潜力,在医院围墙之外。那些从未踏进医院大门,或仅在村卫生室、药店简单测量过血压,对自己的健康风险浑然不觉的“隐形”患者,才是慢病管理需要捕捉的重点。
他与科室同事、以及初步建立联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议后,决定开展一次小范围的社区免费高血压筛查与健康教育活动。地点选在了县城边缘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旧小区。
周六清晨,陆宇和几名科室护士、以及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宣传册和简单的登记表,在小区居委会门口支起了摊子。起初,只有几个早起遛弯的老人好奇地张望。
“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咯!大爷大妈,都来看看,了解了解健康知识!”护士小陈热情地招呼着。
渐渐地,摊位前聚集了不少老年人。他们大多对免费测量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我身体好得很,从来没去过医院!”
“血压高一点没事,老了都这样。”
“吃药麻烦,是药三分毒。”
陆宇一边协助测量,一边耐心倾听,并适时进行简短的科普。大部分老人的血压都处于临界或轻度升高状态,但普遍缺乏重视。
这时,一位身材微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的大爷挤了进来。“医生,给我也量量!我天天锻炼,身体棒着呢!”他拍了拍胸脯。
陆宇微笑着为他测量。袖带充气,水银柱缓缓上升……200……220……240……最终停在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248\/130mmhg!
陆宇的心猛地一沉,再次测量,结果依旧。
“大爷,您这个血压非常高,非常危险!”陆宇神色凝重,语气严肃。
大爷却满不在乎:“嗨,没事!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吃得好睡得香!肯定是你们机器不准,或者我刚才走路急了点。”
这位姓陈的大爷,坚信自己“健康”的体感,对飙升的血压数值嗤之以鼻。无论陆宇如何解释长期如此高的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的毁灭性打击,甚至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脑出血等顷刻致命的危险,陈大爷都只是摆手,认为医生在危言耸听。
“我感觉好就行,数字都是吓唬人的!”陈大爷撂下这句话,转身就走,继续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健康”散步去了。
陆宇看着他的背影,感到一阵无力和挫败。这是他开展慢病管理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典型的,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患者基于错误的“体感”认知,完全无视客观的医疗数据,将自己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而浑然不觉。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苦笑着说,“很多老人,你跟他讲道理根本听不进去,除非真的倒下了……”
这次社区筛查,登记了数十位血压异常居民,其中像陈大爷这样属于极高危却拒绝干预的,就有好几位。这让陆宇更深刻地认识到,慢病管理绝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应用,更是与深植于社会文化、个人认知中的陈旧观念进行的一场漫长而困难的博弈。
回到医院,陆宇心情沉重地整理筛查数据。他意识到,简单的测量和说教效果有限。他需要更有说服力的方式。
他想起培训时专家提到过的“血管年龄评估”、“眼底动脉检查”等能够将抽象风险可视化的手段。他立刻查阅资料,并向设备科咨询,看能否申请一台便携式动脉硬化检测仪,用于下一次筛查活动。他希望用更直观的图像和数据,打破患者“我感觉良好”的幻觉。
同时,他也开始构思更生动的健康教育材料。他请宣传科的同事帮忙,将高血压对器官的损害过程,绘制成通俗易懂的漫画图解;他还计划邀请几位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的“明星患者”现身说法,用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来增强说服力。
晚上,他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嘘寒问暖之余,也提起了邻居家谁谁又因为脑梗住院了。
“妈,您和爸一定要按时吃降压药,定期测血压,千万别觉得自己没事就停药。”陆宇忍不住又叮嘱一遍。
“知道啦,你放心吧,我们现在可比以前注意多了。”母亲在电话那头笑着回答。
挂了电话,陆宇有些恍惚。他不仅在管理着科室的患者,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的健康观念。这份工作,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他与周围世界的连接。
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份更详尽的、关于下一步社区慢病管理拓展的计划书,包括设备申请、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如何与居委会、社区网格员建立更紧密的协作关系。
挑战巨大,前路漫漫。陈大爷那固执而红润的脸庞,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也鞭策着他不断思考、探索。他知道,要让“防患于未然”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他需要付出的,远不止是医学知识,还有更多的沟通智慧、社会资源和持之以恒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