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石镇义诊归来,陆宇的心仿佛被那山间的风洗过,清冽而沉静。义诊时看到的那些写满艰辛与期盼的脸庞,卫生院同僚们专注而渴望的眼神,如同烙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县医院,对于广袤农村而言,已算是医疗高地,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高地的资源和技术,渗透到医疗的“毛细血管末梢”。
他没有让这份感触仅仅停留在感慨层面。回到心内科后,他主动找到了张医生和科主任,详细汇报了青石镇之行的见闻和思考。
“主任,张老师,我觉得我们和基层卫生院的联系可以更紧密一些。不仅仅是偶尔的义诊,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更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比如,定期派年轻医生下去短期驻点指导,或者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卫生院的疑难病例提供支持?”
他甚至还提出一个具体的设想:“我这次去,发现很多村医和卫生院医生对心血管急症的识别和处理知识更新不及时。我想,是不是可以整理一套适合基层的、图文并茂的简易手册?把最常见的危险信号、最基础的急救流程写清楚,让他们手边有据可查。”
科主任听完,赞许地点点头:“陆宇啊,你能想到这些,很好。这说明你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了。帮扶基层一直是我们医院的责任,你的这些想法很有建设性,院里会认真讨论。你先可以把那个简易手册的想法落实起来,需要什么支持,跟张医生说。”
得到上级的肯定,陆宇动力更足了。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零碎时间,查阅最新指南,结合在急诊科和心内科积累的典型病例,用最通俗的语言和简洁的流程图,着手编写《基层心血管急症初步识别与处置指引》。他力求每一个字都精准,每一幅示意图都清晰,因为他知道,这份手册未来可能会在某个危急时刻,成为乡镇医生手中最重要的参考。
就在他沉浸于这份新的“课外作业”时,手机屏幕上,那个沉寂了许久的名字,终于再次亮起。林小雨回复了。
没有长篇大论,只有简短的几句话:
“陆宇,你的信息我反复看了很多遍。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公司有一个外派机会,去上海总部,为期一年。我申请了,刚刚收到通知,通过了。”
“或许,我们都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来想清楚一些事情。”
“保重。”
信息很短,却像一块巨石投入陆宇原本因工作而暂时平静的心湖,激起千层浪。外派上海,一年。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距离,从几百公里,变成了上千公里;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晨昏线”,将变得更加遥远和模糊;也意味着,她选择了一条与她原先在省城深耕略有不同的、更具挑战性的道路。
他盯着那几行字,看了很久。心中没有预想中的剧烈疼痛,反而是一种深沉的、近乎麻木的钝痛,伴随着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他们谁都没有错,只是选择的路径,分歧越来越大。
他没有打电话,也没有再发长篇信息去追问或挽留。他知道,此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他只是回复了两个字:
“珍重。”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轮廓。那里是青石镇的方向,是更多像青石镇一样的地方。他想起那些村民依赖的眼神,想起老村医认真记录时粗糙的手指。
个人的情感世界风雨飘摇,但他脚下这片医学的土地,却愈发坚实。他无法掌控爱情的航向,但他可以决定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深度。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书桌前,重新打开了那份未完成的《基层指引》文档。光标在屏幕上闪烁,他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开始继续敲打键盘。
他将对过往的怅惘、对未来的不确定,都转化为笔下一个个严谨的医学术语,一幅幅清晰的处置流程图。他将魏老师传授的“快准稳”,将张老师强调的“平衡与细致”,将自己对基层医疗现状的理解,都倾注其中。
夜深了,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个人,台灯的光晕勾勒出他专注的侧影。键盘敲击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一种坚定的叩问,也是一种沉默的回答。
他知道,有些种子,播撒在情感的土壤里,可能因为时空的阻隔而难以发芽;但另一些种子,播撒在职业的田野上,只要用心浇灌,终将扎下根脉,生长出能够荫蔽一方的树木。
他与林小雨的故事,或许将进入一个漫长而未知的休止符。但他作为医生陆宇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篇章——一个将个人成长与更大范围的责任连接起来的篇章。他的根,在林江县医院,而他目光所及,开始望向那片需要光和热的、更广阔的基层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