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常被简称为“五官科”之一,但踏入门诊区域,陆宇才真切感受到这“方寸之地”所涵盖的广阔疆域。这里既有门诊检查的精细,又有手术室的雷厉风行;既要处理感冒鼻塞这类常见小恙,也要面对喉癌、听神经瘤这样的复杂重症。空气里隐约飘散着消毒液、酒精以及某种鼻部用药的独特气味。
带教老师是位姓雷的主治医师,一位精力充沛、语速快、动手能力极强的年轻男医生。他一边利落地给前一个病人做完了鼻内镜检查,一边头也不抬地对刚进来的陆宇他们说:“耳鼻咽喉,看着是小地方,却是呼吸、吞咽、发声、听觉、平衡这些重要功能的交通要道。这里堵了,或者坏了,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咱们科的座右铭是——‘于细微处见真章’!”
诊室里最引人注目的装备,莫过于那顶带光源的额镜。雷医生示范如何将光斑精准聚焦在病人的咽部,如同一个独眼的探照灯。“来,张嘴,‘啊——’”他手持压舌板,动作轻巧地压下舌面,迅速观察扁桃体、咽后壁和声带的大致情况。陆宇第一次尝试时,光斑总是乱晃,要么照到牙齿,要么溜到脸颊,引得雷医生哈哈大笑:“别紧张,头、眼、手配合,把它想象成你眼睛的延伸!”
更精密的武器是鼻内镜和耳内镜。细长的硬质镜子前端带着高清摄像头,伸入鼻腔或外耳道,内部的结构便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雷医生一边操作,一边实时讲解:
“看,这是正常的鼻甲黏膜,粉红色,湿润。这个病人是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明显肿大,黏膜苍白水肿,把整个通气道都堵了大半。”
“再看这个鼓膜,中央是脐部,前面有光锥。这个病人的鼓膜紧张部有个穿孔,边缘还残留着血迹,是急性中耳炎穿孔后的表现。”
屏幕上纤毫毕现的图像,让陆宇直观地理解了鼻腔的狭窄与复杂,以及耳道深处的奥秘。
他们接诊了一位因“突发性耳聋”入院的患者。患者一觉醒来,发现一侧耳朵几乎听不到声音,还伴有耳鸣。雷医生神情严肃,迅速安排了纯音测听、声导抗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突聋是急症,治疗有‘时间窗’!”雷医生对陆宇强调,“通常认为发病72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主要是通过改善内耳微循环、营养神经、必要时激素冲击治疗来尽力挽救听力。每耽误一天,恢复的希望就减少一分。”
看着患者焦虑无助的眼神,陆宇感受到了这个科室同样存在的紧迫感。
在门诊手术室,陆宇观摩了雷医生行“扁桃体剥离术”。患者是一位反复发作扁桃体炎的少年。雷医生手持手术器械,在张口器暴露的狭小空间内,精准地分离、结扎、切除了一对肥大的、隐窝内充满脓栓的扁桃体。动作干净利落,出血很少。
“扁桃体是免疫器官,但反复发炎成为病灶,就得果断拿掉。”雷医生术后解释道,“我们科很多手术都是在腔镜或者显微镜下进行,空间小,操作必须稳准轻快。”
当然,耳鼻喉科也少不了各种“异物”故事。从鼻腔里取出豆子的小孩子,从外耳道掏出虫子的惊恐成年人,还有吃鱼时不慎卡了鱼刺、痛苦万分的急诊病人。雷医生处理这些情况时,总是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从容,器械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总能巧妙地将异物顺利取出,解除病人的痛苦。
“取异物看着简单,但要知道解剖结构,懂得用力技巧,不然可能越捅越深,造成二次损伤。”雷医生提醒道。
轮转期间,陆宇也学习了如何看懂听力图(区分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如何初步判读鼻窦ct片(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是否阻塞,各鼻窦的透亮度),以及如何在老师指导下,为一位鼻出血患者进行前鼻孔填塞。当他用凡士林纱条成功止住汹涌的鼻血时,虽然手法笨拙,却也体会到了即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离开耳鼻喉科的前一天,雷医生对他们说:“我们科啊,管着人的‘面子’,也连着‘里子’。从打鼾憋气(睡眠呼吸暂停),到声音嘶哑(声带病变),再到头晕目眩(耳石症等),很多问题都归我们管。别小看这些‘小毛病’,它们严重影响生活。做一个好的耳鼻喉科医生,既要心细如发,也要敢于在方寸之间施展拳脚。”
陆宇摸了摸自己脖子上模拟甲状腺检查的位置,回想起额镜的光斑、内镜下的影像、以及取出异物后病人如释重负的表情。耳鼻喉科的轮转,让他对“枢纽”和“通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器官,一旦失调,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他的临床技能库里,又增添了额镜使用、初步耳鼻检查、听力图解读等新的工具。笔记本上,画满了鼻腔外侧壁、耳部解剖和咽喉淋巴环的简图。
大四的轮转旅程已过大半,陆宇感觉自己像一块不断吸收水分的海绵,各个专科的知识与技能正在他体内融会贯通。他渐渐明白,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深度,也需要广度,需要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前方的轮转岗位所剩无几,而毕业与未来的抉择,也如同远方的地平线,开始隐隐浮现。攀登仍在继续,每越过一个山头,看到的风景便愈发辽阔,而脚下的道路,也似乎延伸向了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