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的秋意,在几场连绵的夜雨后,变得深沉而透彻。空气清冽,吸入肺腑带着凉意,却也让人的头脑格外清醒。校园里的银杏树终于褪尽了绿色,绽开满树耀眼的金黄,风过时,叶片簌簌而下,在地上铺就一层松软的地毯。陆宇行走其间,脚步踏在落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心境也如同这深秋的天空,愈发高远而沉静。
大二的课程,在经历了最初的冲击后,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逻辑与脉络。知识的碎片开始在某些节点上尝试着连接,虽然远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但已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岛屿。
《诊断学》进入了系统体格检查的综合演练阶段。他们需要从头到脚,按照规范的流程,对模拟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这不仅是对各个部位检查手法的考核,更是对逻辑顺序、人文关怀和整体观的一次检阅。实验室里,气氛比往常更加严肃。陆宇和他的同学们穿着白大褂,神情专注,如同即将出征的士兵在检视自己的装备。
轮到陆宇时,他深吸一口气,走到“病人”(由一位高年级学长扮演)面前。他首先洗净并温暖双手,这是一个微小却重要的习惯。
“您好,我是见习医学生陆宇,接下来将由我为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告诉我。”他的声音平稳,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这是问诊艺术的第一步——建立信任。
他从一般检查开始,观察对方的精神状态、发育营养,然后测量生命体征。接着是头部五官、颈部淋巴结、胸肺部……他做得不快,但每一步都力求准确、到位。听诊心肺时,他微蹙着眉,排除掉实验室背景的杂音,努力捕捉着那些细微的、代表健康或异常的声音。触诊腹部时,他的手指轻柔而有力,感受着脏器的轮廓与质地。
整个过程流畅而自然,没有多余的停顿,也没有遗漏关键步骤。当他最后进行神经系统浅反射检查时,在一旁观察的老师微微点了点头。结束检查后,陆宇再次向“病人”道谢,并简单整理了一下检查床。这些细节,都落入了老师的眼中。
“操作规范,顺序清晰,手法熟练,人文关怀到位。”老师的评语简洁而肯定,“尤其触诊和听诊部分,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
陆宇心中掠过一丝欣慰,但更多的是清醒。他知道,这只是在理想模型上的演练,与真实病人千变万化的情况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但这份肯定,无疑是对他暑假见习归来后,将实践感悟融入理论学习之路的一次重要认可。
《医学统计学》的难度在逐步加深,开始涉及更复杂的统计推断方法。陆宇发现,这门课在悄然改变着他的思维模式。以前看到一篇医学报道或研究结论,他可能更多地关注结论本身。现在,他会下意识地去想:样本量够吗?有没有设立对照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p值是多少?置信区间范围如何?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习惯,像是一道滤网,帮助他更理性地看待海量的医学信息。虽然那些公式和计算依然繁琐,但他开始体会到这种“枯燥”背后所蕴含的、确保医学科学性的坚实力量。
寝室里,学习的气氛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期中考试的压力隐约可见,连最沉得住气的陈浩,书桌上的参考书也堆得更高了。刘波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更多是抱着《诊断学》和《寄生虫学》的图谱念念有词。赵俊虽然依旧离不开手机,但他和女友视频时,背景也常常是摊开的书本,两人有时甚至会隔着屏幕一起学习。
一个周五的晚上,四个人都在寝室里埋头苦读。安静的空气里只有翻书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突然,刘波哀叹一声,把脸埋进《医学统计学》的课本里:“不行了不行了,这些方差分析、回归方程,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啊!”
赵俊头也不抬,凉凉地接了一句:“正常,你连追女生的方差都分析不明白。”
陈浩推了推眼镜,淡淡道:“把例题和公式对应着看,理解每个符号的意义,比死记硬背有效。”
陆宇从自己的书里抬起头,补充道:“或者,想象你是一个研究员,要判断一种新药有没有效,你怎么设计实验,怎么收集数据,最后怎么用这些统计方法去分析,可能就好理解一点。”
刘波抬起头,眼神迷茫地看了看陈浩,又看了看陆宇,最终认命地再次扎进书本里。这种偶尔的、基于共同压力的交流与互助,是412寝室独特的温情时刻。
与林小雨的联系,也随着秋意加深而愈发醇厚。他们依然保持着每晚简短的“文字约会”,但内容不再局限于日常汇报,开始有了更多深入的分享。
林小雨会在听完一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讲座后,兴奋地跟陆宇分享她的心得:“老师说,童年期的情感忽视,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就像你们医学上说的‘胚胎期致畸因素’一样,看不见,但影响深远。”
陆宇则会在他终于弄懂了一个复杂的遗传病发病机制后,迫不及待地跟林小雨“科普”:“原来那个‘瓷娃娃病’,是编码胶原蛋白的基因出了问题,就像盖房子的钢筋质量不行,所以骨头特别脆。基因的一个微小错误,竟然能带来这么巨大的后果。”
他们仿佛两个在不同矿脉上挖掘的矿工,偶尔在深处相遇,交换着各自发现的、关于“人”的宝藏碎片。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与碰撞,让他们的感情在平淡的日常中,悄然生长出坚韧的根系。
期中考试周终于来临,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校园。图书馆座无虚席,通宵教室的灯光彻夜不熄。陆宇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复习着。他不再像大一那样盲目地熬夜,而是更注重效率和重点的把握。暑假见习的经历,让他对哪些知识更“有用”有了直观的感受,复习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考完最后一门《寄生虫学》,走出考场时,天色已近黄昏。陆宇感到一种精神高度集中后的虚脱,但心底却是一片澄明。他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深深吸了一口秋日清冷的空气,看着远处天边被夕阳染红的云霞,一种经过努力拼搏后的踏实感油然而生。
手机震动,是林小雨发来的信息:“考完了吗?感觉怎么样?(′▽`)”
陆宇看着那个可爱的颜文字,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他回复道:“刚考完,还好。你呢?”
“我也刚解放!我们出去走走好不好?就去老地方。”
“好,半小时后见。”
所谓的“老地方”,就是离两校都不算太远的一个小公园。陆宇到的时候,林小雨已经在了,她裹着一条柔软的米白色围巾,鼻尖冻得有点红,正踩着地上的落叶玩,看到他,立刻笑着跑过来。
“考得怎么样?”她仰头问,眼睛亮晶晶的。
“应该还行。”陆宇谨慎地回答,这是他惯有的风格,“就是统计学没什么把握。”
“别想啦!”林小雨轻快地说,“走,我请你喝热奶茶,庆祝我们阶段性胜利!”
他们捧着温热的奶茶,在暮色四合的公园里慢慢走着。路灯次第亮起,在渐浓的夜色中晕开一团团暖黄的光晕。没有谈论太多考试细节,只是分享着考完试的轻松心情,聊着接下来的打算。偶尔的沉默也不觉得尴尬,反而有一种并肩作战后的默契与安宁。
“快要冬天了。”林小雨呵出一口白气,看着它在冷空气中消散。
“嗯。”陆宇应道,将手里的奶茶递给她暖手,“时间过得真快。”
“是啊,”林小雨接过奶茶,指尖碰到他温热的手掌,微微一顿,随即自然地握住,“不过,感觉我们都在往前走,这样就很好。”
陆宇感受着她指尖微凉的触感和话语里的温暖,心中一片宁静。深秋的寒意似乎被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盈于胸口的、踏实而向上的力量。大二的生活,就在这紧张与舒缓交替的节奏中,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沉淀中,稳步向前。他知道,前路尚远,学业依然繁重,但这个秋天所给予他的成长与感悟,将如同脚下深厚的落叶,成为支撑他继续向上攀登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