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悄然滑过。秋去冬来,星城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梧桐叶片落尽,只剩下遒劲的枝干直指灰蒙蒙的天空,平添了几分属于医学殿堂的肃穆与冷峻。
就在期末考试的紧张氛围逐渐笼罩之前,一则通知在校园里激起了波澜——一年一度的“星城医科大学解剖学知识竞赛”即将拉开帷幕。这项赛事在学校里颇有分量,不仅因为解剖学是医学基石的地位,更因为其竞赛形式之严谨、题目难度之高,被誉为低年级学生学术能力的试金石。
陆宇收到苏晚晴学姐的邀请时,正在图书馆啃着《诊断学》里关于神经系统检查的难点。
“陆宇学弟,有没有兴趣参加这次的解剖学知识竞赛?”苏晚晴语气干脆,“我们队还缺一个人,我觉得你挺合适的。”
陆宇愣了一下。解剖学是他花费了巨大心力去学习的科目,大一的《系统解剖学》他拿了高分,暑假见习时,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也让他受益良多。但参加竞赛……他下意识地有些犹豫,那种站在聚光灯下、与他人同台竞技的压力,让他感到陌生甚至些许畏缩。
“学姐,我……可能不太擅长这种比赛形式。”陆宇斟酌着措辞。
苏晚晴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笑了笑,语气放缓但依旧坚定:“不试试怎么知道?你的基础很扎实,缺的可能是临场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巩固知识、开拓思维都很有帮助。而且,”她顿了顿,“团队合作,互相分担压力就好。”
团队合作……陆宇想到了412寝室的兄弟们,但陈浩似乎另有项目,刘波和赵俊对这类竞赛兴趣缺缺。他最终点了点头:“好,我试试。”
队伍很快组建起来。除了苏晚晴和陆宇,还有一位大二临床专业的男生,名叫孙浩,以反应速度快、知识面广着称。初赛是笔试,筛选出八支队伍进入决赛。凭借着扎实的功底,苏晚晴的队伍顺利晋级。
决赛的日子定在一个周日的下午,地点在学校的人体科学馆。馆内气氛庄重,穹顶高阔,四周陈列着各种人体标本和模型,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结构与奥秘。观众席上坐满了前来观战的学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与紧张的细微躁动。
陆宇跟在苏晚晴和孙浩身后走进赛场,手心有些冒汗。舞台中央布置着抢答器和大屏幕,灯光打在上面,显得格外醒目。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脑海中快速闪过一条条神经走向、一块块肌肉起止、一处处骨性标志。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第一环节是“必答题”,每队按顺序回答。题目涉及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内脏等各个系统,从简单的命名到复杂的毗邻关系,从形态结构到功能意义。
“问题:穿过坐骨大孔的结构中,位于梨状肌上缘的是什么?”
轮到陆宇的队伍,苏晚晴沉稳地回答:“臀上神经和臀上血管。”
“回答正确!”
“问题:胃左动脉起源于哪条动脉干?”
孙浩迅速接上:“腹腔干。”
“回答正确!”
陆宇负责的部分是周围神经和局部解剖,他回答了两个关于臂丛分支和膝关节周围韧带的问题,声音起初略带紧绷,但随着答案的正确反馈,渐渐平稳下来。第一环节结束,他们队伍暂列第三。
紧接着是紧张刺激的“抢答题”环节。这不仅考验知识储备,更考验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大屏幕上题目一闪现,抢答器的蜂鸣声便此起彼伏。
“抢答:椎动脉穿过颈椎的哪个部位入颅?”
“嘟——” 孙浩抢到。
“横突孔!”
“回答正确!加10分!”
……
“抢答:胸导管通常注入何处?”
“嘟——” 另一队抢到。
“左静脉角!”
“回答正确!”
赛场上的气氛瞬间白热化。陆宇紧紧盯着屏幕,大脑高速运转。一道关于“腕管内通过的结构”的题目出现,他几乎是本能地按下了抢答器。
“嘟——”
“请回答!”
陆宇深吸一口气,语速清晰地列举:“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共9条肌腱,以及正中神经。”
“回答完全正确!加10分!”
台下传来轻微的赞叹声。苏晚晴投来一个赞许的眼神。陆宇感觉自己的心跳得厉害,但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感也随之涌起。
比赛进入中段,题目难度陡然提升,出现了大量结合临床病例和影像图片的题目。
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张颈部ct横断面影像。
“问题:根据此影像,指出箭头所指的、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
场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这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局部解剖的烂熟于心。
陆宇凝神细看,影像上的结构黑白交错。他回忆起在解剖实验室反复观察的颈部层次,回忆起暑假见习时王医生偶尔提及的颈部血管位置……
“是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他低声对苏晚晴说。
苏晚晴眼神一亮,毫不犹豫地按下抢答器。
“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回答正确!加15分!”
这一题,让他们队伍的排名跃升至第二,与第一名仅差5分。紧迫感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队员的神经。
最后的“风险题”环节,题目分值为10分、20分、30分,答对加分,答错扣相应分数。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目前排名第一的队伍选择了一道20分的题目,关于腹膜后隙的复杂通联,可惜回答不完全,被扣掉20分,局势瞬间逆转。
苏晚晴队伍现在排名第一,但领先优势微弱。
“我们选10分题,稳扎稳打。”孙浩建议。
苏晚晴却看着大屏幕上那道30分的题目,眉头微蹙。题目要求详细阐述从腹股沟区到足底的动脉血供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任何一处遗漏或错误都将导致扣分。
“陆宇,你觉得呢?”苏晚晴突然问道,目光锐利地看向他。
陆宇的心脏猛地一跳。这道题考察的是系统性的知识串联,正是他平时复习时最喜欢梳理的内容。他暑假在县医院见过一例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当时就曾回去反复复习过这条路径。
“我可以。”他听到自己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地说。
苏晚晴深深看了他一眼,随即转向主持人:“我们选择30分题。”
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
全场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陆宇走到答题席前,闭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神已是一片清明。他拿起电子笔,在触控屏幕上一边勾勒简单的示意图,一边清晰、流畅地阐述:
“腹股沟区,主干为股动脉。它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发出股深动脉等重要分支。主干向下延续为腘动脉,穿收肌腱裂孔进入腘窝。腘动脉在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深面,下行经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他语速平稳,从主干到分支,层次分明,毫无滞涩。当他最后放下笔,屏幕上呈现出一条清晰完整的动脉路径图时,整个科学馆内安静了片刻。
随即,主持人激动的声音响起:“回答……完全正确!描述精准,图示清晰!加30分!”
掌声如同潮水般涌来。苏晚晴和孙浩激动地击掌,孙浩更是用力拍了拍陆宇的肩膀。
最终,他们以绝对优势获得了本届解剖学知识竞赛的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捧着沉甸甸的奖杯,陆宇的心情却奇异地平静。聚光灯有些刺眼,但他已经不再感到不适。他回想起抢答时的惊心动魄,回答风险题时的孤注一掷与全神贯注,那种将所学知识在极致压力下精准调用的体验,是任何一次考试都无法比拟的。
“表现得很好,陆宇。”苏晚晴在台下对他说道,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你比我想象的还要沉稳。”
陆宇微微颔首:“谢谢学姐给我这个机会。”
走出人体科学馆,冬夜的冷风拂面,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热度。这次竞赛,不仅是对他解剖学知识的一次极限检验,更是对他心理素质的一次淬炼。他证明了,那个曾经会因为计算机二级失败而沮丧、在KtV里略显拘谨的寒门学子,同样可以在学术竞争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这份经历,如同在他医者道路上打下的一根坚实桩基,让他面对未来的更多挑战时,能够多一份从容与自信。
他知道,医学的道路依然漫长,解剖学只是其中一段陡坡。但今夜,他成功地攀登了这一段,并且看到了沿途更广阔的风景。这足以让他怀着更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