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日历一页页翻过,陆宇的见习生活已然过半。白大褂不再仅仅是件象征性的外衣,而是浸染了消毒水、汗水乃至偶尔血渍的工作服,紧贴着他日益坚实的臂膀。李大爷事件带来的震荡逐渐内化为一种审慎,而林小雨生病时的依赖则化作心底一抹柔软的牵挂,这两者奇异地共同作用,让他既保持着对医学局限性的敬畏,又充盈着为所爱之人乃至更多人而奋斗的动力。
临床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一日,急诊送来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主诉剧烈腹痛、呕吐伴发热。患者表情痛苦,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王医生迅速检查,初步判断:“急腹症,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或消化道穿孔。查血常规、血生化,准备腹部立位平片和ct。”
陆宇协助抽血,心里快速回顾着急腹症的鉴别诊断。然而,影像结果回来,却有些出乎意料。腹部平片未见明确膈下游离气体,ct提示阑尾稍显增粗,周围有少量渗出,但又不似典型急性阑尾炎影像,胰腺形态正常。
“不是典型阑尾炎,也不是穿孔胰腺炎……”王医生盯着ct片子,眉头微锁,“血象很高,感染指标很明确。会是什么?憩室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还是不太典型的阑尾炎?”
陆宇在一旁,大脑飞速运转,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眼前的影像、体征一一对照,却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迷雾。他知道一系列病名,但当它们以不典型的面貌出现时,如何精准捕捉,成了最大的难题。
王医生没有犹豫太久,他再次详细询问病史,尤其关注疼痛起始部位和转移情况。患者描述起初是上腹部痛,后来逐渐固定在右下腹。王医生又亲自做了更细致的体格检查,包括结肠充气试验(罗夫辛征)和腰大肌试验。
“还是不能完全排除阑尾炎。”王医生最终判断,“有些阑尾炎早期或者位置异常,影像学表现就是不典型。结合病史和体征,手术探查指征存在。联系普外科会诊!”
最终,普外科医生会诊后同意王医生的判断,进行了急诊手术。术中证实,确实是一条位置异常(盆位)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再拖延可能有穿孔风险。
术后,王医生对陆宇总结道:“看到了吗?临床不是按图索骥。影像学是重要的帮手,但永远不能替代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规范的体格检查。医生的临床思维,就是在纷繁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抓住最主要矛盾,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策。有时候,必要的探查也是诊断和治疗的一部分。”
陆宇深受震撼。这一次,他不仅复习了阑尾炎的知识,更学到了在不确定性中决策的勇气和基于扎实基本功的判断力。他将这个病例详细记录下来,重点标注了不典型表现和决策过程。
除了疾病的复杂,沟通的挑战也无处不在。一位高龄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家属子女意见不一,儿子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女儿则心疼老人受苦,倾向于保守。在抢救室门口,兄妹俩几乎吵了起来。
王医生没有急于介入争吵,而是等他们情绪稍平,将两人带到相对安静处,用最直白的话解释了插管的必要性、风险以及不插管可能面临的后果。“我们现在做的,是给老人一个闯关的机会。闯过去了,还有时间;闯不过去,至少我们努力过,没有因为犹豫留下遗憾。当然,最终决定权在你们子女手里。”
他没有替家属做决定,而是提供了专业信息,引导他们从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共同面对现实问题。最终,家属达成一致,同意插管。这一次,陆宇学到的是如何在情感与理智的漩涡中,充当稳定器和引导者。
忙碌的见习之余,陆宇和林小雨的联系并未中断。那天他送生病的林小雨回家后,林小雨的父母对他印象极佳,林小雨的身体也在几天后康复。为了感谢陆宇的照顾,也或许是为了别的什么,林小雨主动提出周末请陆宇去县城新开放的湿地公园走走,算是“答谢”,也当是放松一下他紧绷的神经。
陆宇向王医生请了半天假,王医生很痛快地准了,还难得地打趣了一句:“去吧,劳逸结合,注意安全。”
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陆宇脱下了穿了一周的白大褂,换上了干净的白色t恤和休闲裤,虽然简单,却显得清爽利落。林小雨则穿着一袭水蓝色的连衣裙,长发披肩,脸上恢复了往日的红润,笑意盈盈地在公园门口等他。
看到陆宇,她眼睛一亮,小跑着迎上来:“等很久了吗?”
“没有,刚到。”陆宇看着她明媚的笑容,连日在医院积攒的疲惫似乎都消散了不少。
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水波粼粼,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两人沿着木质栈道慢慢走着,远离了医院的喧嚣,空气里是青草和水的清新气息。
“你穿白大褂的样子,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林小雨侧头看着他,笑着说。
陆宇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就是打个杂,学点东西。”
“才不是呢,”林小雨认真地说,“我听你讲那些病例,还有处理事情的样子,感觉你真的成长了很多。比以前更……沉稳了。”
陆宇心里微微一暖。他简单跟林小雨讲了讲这几天的见闻,包括那个不典型的阑尾炎病例和家属沟通的难题。他没有说得太具体太血腥,但林小雨听得很认真,她能感受到陆宇话语里那份对专业的投入和思考。
“感觉当医生真的好难,要懂那么多,还要处理那么多复杂的情况。”林小雨感叹道。
“是啊,”陆宇深有同感,“但每次看到病人好转,或者通过自己的判断解决了问题,那种感觉也很好。” 他顿了顿,看向林小雨,“而且,想到能保护想保护的人,就觉得再难也值得。”
他的话意有所指,林小雨的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
他们租了一条脚踏船,慢悠悠地蹬到湖心。四周静谧,只有水声和远处依稀的鸟鸣。阳光洒在湖面上,碎金万点。两人一时都没有说话,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陆宇,”林小雨忽然轻声说,“你还记得你计算机二级挂科那会儿吗?”
陆宇愣了一下,点点头。那段灰暗的记忆,因为眼前人的陪伴,似乎也不再那么苦涩。
“那时候我就觉得,你身上有股劲儿,一种不肯服输的劲儿。”林小雨看着他,眼神清澈而真诚,“现在,这股劲儿更强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好的医生。”
她的信任和鼓励,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陆宇的全身。他看着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心中涌动的情感几乎要满溢出来。他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她放在船舷上的手。
林小雨的手微微颤了一下,却没有挣脱,反而轻轻回握了他。
掌心相贴的温度,比阳光更暖。一种无声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空气中弥漫着青涩而甜蜜的气息。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此刻的陪伴与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脚踏船在湖心轻轻飘荡,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他们聊着各自的暑假,聊着学校的趣事,聊着对未来的模糊憧憬。陆宇发现,和林小雨在一起,他总是能很自然地放松下来,卸下心防。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绚丽的橘红色。两人踏上归途,手依然自然地牵在一起。
“下次休息,我们再出来?”陆宇鼓足勇气问道。
“好呀。”林小雨笑着应下,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
送林小雨到家楼下,看着她上楼的身影,陆宇站在夕阳的余晖里,感觉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急诊科的挑战让他认知到前路的艰辛,而身边这个女孩的信任与陪伴,则给了他最温暖的慰藉和最坚实的动力。
回到医院附近的宿舍,陆宇翻开见习笔记。今天,他没有记录具体的病例,而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今日休息,与小雨同游湿地公园。湖光山色,不及她眼中笑意。紧握之手,传递的不仅是温度,更是理解与支持。急诊科见闻让我知任重道远,而她的信任让我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路有挑战,身边有暖光,足矣。”
合上笔记本,窗外已是星斗满天。陆宇知道,明天的急诊科依旧会有新的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带着这份新的感悟与力量,继续他的征途。他的世界,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愈发宽广和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