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那个微风拂面的午后,像一帧被阳光浸润的温暖画面,珍藏在陆宇的心底。回到急诊科的忙碌节奏中,那份掌心相贴的触感和林小雨带着笑意的眼眸,成了他穿梭于病患与仪器之间时,一抹无声却强大的精神支撑。他感觉自己胸腔里某种东西更加坚实了,面对挑战时,那份源自“寒门学子”的孤注一掷的倔强,似乎悄然融入了些许更为从容的底气。
急诊科从不缺少考验。这天傍晚,救护车呼啸而至,送来一位意识模糊、口吐白沫、全身大汗并伴有肌肉震颤的年轻患者。陪同而来的工友语无伦次,只说患者在仓库喷洒农药后不久就突然倒地。
“有机磷农药中毒!”王医生一眼瞥见患者瞳孔呈针尖样缩小,结合症状,立刻做出了初步判断。空气中似乎都弥漫开一丝若有若无的蒜臭味。
抢救室瞬间进入战备状态。洗胃、导泻、建立静脉通道、应用特效解毒剂阿托品和氯解磷定……一系列操作在王医生清晰果断的指令下迅速展开。陆宇这次负责协助记录用药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阿托品化指征——皮肤干燥、颜面潮红、瞳孔扩大、心率增快等。
“阿托品,5mg,静推!”王医生下令。
陆宇迅速复述并记录,看着护士执行。
“观察瞳孔、心率、皮肤情况!”王医生紧盯着患者。
几分钟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追加阿托品,5mg,静推!加快补液速度!”
……
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评估、精确调整用药的过程。阿托品用量不足,无法有效对抗中毒症状;用量过量,则会导致阿托品中毒,同样危险。陆宇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观察着患者的细微变化,大脑高速运转,回忆着《药理学》和《急诊医学》中关于有机磷中毒抢救的要点,尤其是阿托品化的判断标准。
“瞳孔开始散大了!心率120次\/分!”陆宇敏锐地观察到变化,立刻报告。
“好!维持阿托品静脉泵入,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注意观察有无谵妄、躁动等阿托品过量表现。”王医生下达后续指令,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
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数小时,直到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转入IcU继续治疗。摘下口罩,王医生额头上全是汗珠,他看向陆宇:“观察得很仔细,阿托品化的指征掌握得不错。这种病人,抢救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早期、足量、反复和快速阿托品化,以及适时应用复能剂。”
陆宇松了口气,心中涌起一股将理论知识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快感。这次抢救,他没有像第一次参与心肺复苏时那样手足无措,而是能够更主动地观察、思考和协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一步步将书本上的铅字,转化为救治生命的能力。
然而,急诊科的“暗流”总在不经意间涌动。几天后,那位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家属赶到了医院。在得知抢救费用高昂且后续康复可能需要不短时间后,患者的妻子,一个看起来朴实而疲惫的农村妇女,在医生办公室外低声啜泣起来,嘴里喃喃着:“这以后可怎么办……家里的顶梁柱倒了……”
王医生处理完手头工作,走过去,没有讲太多高深的医学道理,只是用带着本地口音的、朴实的语言安慰着她,并详细告诉她可以去哪里咨询相关的医疗救助政策。陆宇在一旁看着,再次体会到,医生有时需要扮演的,不仅仅是治疗者,还是倾听者和指引者,需要体谅患者家庭背后沉重的经济与现实压力。
忙碌中,陆宇和林小雨保持着联系。她会在他值夜班时发来信息,叮嘱他记得吃宵夜;他也会在抢救间隙,拍一张窗外星空的照片发给她,附上一句“一切安好”。简单的互动,却足以驱散疲惫。
一个难得的、两人都休息的傍晚,林小雨提着一个保温桶来到了医院宿舍楼下。
“我妈熬了点绿豆汤,清热解暑的,让我给你带点。”她笑着将保温桶递过来,脸颊在夕阳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晕。
陆宇接过还带着温热的保温桶,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替我谢谢阿姨。”他顿了顿,看着林小雨,“你……吃过了吗?要不,我们去旁边小店吃点东西?”
“好呀。”林小雨欣然答应。
医院后门的小巷里,各种小食店烟火气十足。他们找了一家相对安静的面馆,点了两碗招牌牛肉面。不同于湿地公园的诗意,这里充满了市井的嘈杂,却别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氛围。
“你们急诊科是不是经常遇到各种奇怪的中毒?”林小雨吸溜着一根面条,好奇地问。
“嗯,农药、药物、食物中毒都有。”陆宇点点头,挑了几块牛肉放到她碗里,“前几天就抢救了一个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挺危险的。”
“听起来就好吓人。”林小雨皱皱鼻子,“那你害怕吗?”
陆宇想了想,认真地说:“抢救的时候顾不上害怕,只想着怎么按流程操作,怎么判断病情。结束后回想,才会觉得有点后怕,但也更有成就感。”
他自然地跟林小雨分享着工作中的点滴,包括成功的案例,也包括遇到的困难和压力,甚至包括那位农药中毒患者家属的忧虑。他发现,和林小雨倾诉,过程本身就像是一种疗愈。她或许不懂复杂的医学原理,但她总能给予最真诚的回应和理解。
“感觉你真的越来越像个医生了,”林小雨托着腮,眼神亮晶晶地看着他,“不是那种只会看书的医学生,是真的能帮到人的医生。”
她的崇拜和信任,让陆宇有些不好意思,心底却如同被蜜糖浸润。他渴望变得更强,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似乎也多了一份想要承载起这份信任的责任感。
吃完面,两人沿着昏黄路灯下的街道慢慢走着。夏夜的风带着温热,吹拂着年轻的面庞。他们的手再次自然而然地牵在一起,比上一次更加熟稔和紧密。
“快开学了。”林小雨轻声说,语气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嗯,”陆宇握紧了她的手,“回去就要面对更重的专业课了。”
“没关系,你一定可以的。”林小雨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他,认真地说,“陆宇,你是我见过最努力、最坚定的人。”
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陆宇看着她在路灯下格外柔美的脸庞,心中涌动的情感几乎要破茧而出。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抬起手,轻轻将她被风吹乱的一缕发丝别到耳后。
“小雨,”他的声音有些低哑,“谢谢你。”
谢谢你的陪伴,谢谢你的信任,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林小雨的脸瞬间红透了,像熟透的苹果,她低下头,嘴角却高高扬起。
没有更多的言语,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愫在夏夜的空气中静静流淌,将两颗年轻的心拉得更近。他们都知道,回到星城,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会接踵而至,但此刻的默契与温暖,足以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送林小雨坐上回家的公交车,陆宇独自走回宿舍。他打开那个保温桶,里面不仅是清甜的绿豆汤,似乎还盛满了来自另一个家庭的温暖与认可。他慢慢喝着,感觉连日来的疲惫都被熨帖平整。
他翻开见习笔记,在新的一页上写道:
“有机磷中毒一役,理论与实践初现交融。观察与判断,是临床成长的阶梯。而生活的暖流,来自那双总是含笑的眼睛,来自那句‘你一定可以’,来自这碗寻常却珍贵的绿豆汤。医学之路,道阻且长,然心有所系,行必坚毅。急诊科的历练即将结束,而真正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窗外,月色如水,繁星点点,预示着又一个黎明。陆宇知道,这个暑假赋予他的,远不止一纸见习证明。他收获了技能的锤炼,见识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体会了责任的千钧之重,也品尝了情感萌芽的甘甜。这些经历,如同被打磨的璞玉,正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有力量的自己。他期待着,将这份力量带回星城医科大学,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