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肯定的余温尚未在林微光心头散去,一股来自中东的寒流便已迅猛而至。这一次,不再是针对土地、供应链或资金的暗中破坏,而是一场更恶毒、更直接的舆论绞杀。
一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建筑评论网站,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登了一篇署名为“知情人士”的长文,标题触目惊心:「文化殖民的新面具?——剖析‘星芒’文化中心背后的东方主义凝视与权力游戏」。
文章极尽煽动之能事,以一种看似客观学术、实则充满偏见的笔调,将林微光的设计批判得体无完肤。指责她的“文化共生带”是对当地社区进行“精心包装的文化掠夺”,将活生生的部落传统变成了“供西方游客消费的异域奇观”;污蔑她利用参数化技术对传统纹样进行“解构与戏仿”,是“数字时代的技术傲慢”和对本土美学的“亵渎”;更阴险的是,文章将陆氏集团的资本背景与地缘政治隐喻挂钩,暗示该项目是某种“软实力扩张”的工具,林微光则是一个被精心挑选和包装的、用以掩盖资本真实意图的“文化代言人”。
文章下面,还配发了几张经过刻意选取和裁剪的照片——哈立德长老在签约仪式上略显严肃的表情被解读为“被迫妥协”,部落年轻人好奇围观施工设备的场景被描述为“传统生活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甚至连那张考古遗址的照片,也被歪曲成“为项目建设扫清历史障碍的证据”。
这篇文章如同投入国际建筑界和舆论场的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之前因为“镜廊”成功而对林微光积累的赞誉和期待,迅速被汹涌的质疑、批判甚至辱骂所淹没。社交媒体上,#文化殖民#、#东方主义#、#林微光#等词条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充满了极端和不理性的声音。之前对项目表示过兴趣的欧洲能源基金,也发来了措辞谨慎的质询函。
这盆泼向画布的脏水,不仅玷污了林微光个人的声誉和设计理念,更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整个项目的正当性,其狠毒和精准,远超之前的任何一次攻击。
林微光在临时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恶毒的评论和扭曲的报道,气得浑身发抖,血液一阵阵发冷。这比任何技术难题或商业博弈都更让她感到无力和愤怒。她倾注了全部心血、试图搭建文化理解桥梁的作品,被人如此肆意地污名化、政治化!
手机响起,是埃米尔从中东打来的,语气焦急而愤怒:“林!你看到那篇文章了吗?简直是一派胡言!哈立德长老和萨米尔也非常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智慧和选择的侮辱!”
“我知道,埃米尔。”林微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声音却带着压抑的颤抖,“这是有人想把我们彻底搞臭。”
她立刻联系了周景明,得到的回复是陆时砚已经知晓,并指示集团国际公关部和法务部介入,准备发布严正声明并追究法律责任。但她也清楚,在这种涉及文化敏感性和意识形态的舆论战场上,传统的公关和法律手段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越描越黑。
“陆总还有什么指示?”林微光追问。
周景明停顿了一下,回答道:“陆总只说了四个字:『以正破邪』。”
以正破邪?
林微光握着手机,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不是硬碰硬的对抗,不是急于辩解,而是要用真正的、无可辩驳的“正”去破除虚假的“邪”。
如何“以正破邪”?
她关掉那些充满恶意的网页,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哈立德长老讲述传说时专注的神情,闪过萨米尔谈及部落未来时眼中的光芒,闪过那片古老沙海在星空下的寂静与壮美。
她猛地睁开眼,眼神重新变得清亮而坚定。
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不是律师函,不是公关稿,而是一篇发自她个人内心的、题为《在沙海中聆听:一个设计者的回应与恳谈》的长文。
在这篇文章里,她没有愤怒地驳斥指控,而是平静地讲述了她如何走进那片土地,如何被其古老的文化和坚韧的生命力所震撼,如何在与哈立德长老和部落族人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鲁哈”的含义。她详细阐述了自己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思考——如何将传统庭院转化为适应沙漠气候的现代空间,如何让参数化技术服务于而非凌驾于本土美学,如何通过“文化共生带”将发展主动权交还给社区。
她坦诚地承认了跨文化设计中必然存在的挑战和自身的局限,但强调这一切的努力,都源于最根本的“尊重”与“共情”。她写道:“设计,不是强加,而是对话;不是掠夺,而是馈赠。我无法保证我的理解百分之百准确,但我可以保证我的态度百分之百真诚。我相信,真正的美和善意,能够穿越偏见和误解的沙尘,抵达人心。”
她邀请所有关心此事的人,暂时放下预设立场,亲自去看,去听,去感受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而不是通过一篇充满恶意的文章来做出判断。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将这篇文章发布在了自己的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和专业设计平台上。
然后,她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她联系了萨米尔和哈立德长老(通过阿里翻译),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以部落的名义,录制一段简短的视频,讲述他们自己对项目的看法和期待。
哈立德长老在了解了外界那些污蔑之词后,显得异常愤怒。他对着萨米尔举起的手机镜头,用当地语,声音洪亮而激动地说道(由阿里后期配字幕):“……那些躲在远处胡说八道的人,他们了解我们的沙漠吗?了解我们的传统吗?了解我们对子孙未来的担忧吗?林小姐和她的团队,是真正坐下来听我们说话、尊重我们意愿的人!这个项目,是我们阿尔·拉希德家族自己选择的未来!谁也不能代表我们说话,除了我们自己!”
萨米尔也录制了一段视频,用流利的英语,逻辑清晰地反驳了文章中的种种不实指控,阐述了部落如何通过协议确保了自身文化主体性和经济利益,并表达了对于通过文化中心向世界展示部落魅力的强烈期待。
林微光将哈立德长老和萨米尔的视频,连同自己那篇长文,一起推送了出去。
“以正破邪”。她用的“正”,是事实,是真诚,是来自那片土地自己发出的、不容置疑的声音。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网络上的喧嚣依然存在。但渐渐地,一些理性的声音开始出现。不少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文化评论家在仔细阅读了林微光的文章和观看了部落的视频后,开始发表相对客观的分析,指出那篇攻击文章存在的逻辑漏洞和偏见。之前被情绪裹挟的部分网友,也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整个事件。
虽然风波远未平息,但最危险的舆论一边倒的态势,被成功遏制住了。
几天后,林微光收到周景明转来的一条消息,没有署名,但来源指向那个她熟悉的内部系统:
「视频,很好。」
只有三个字。
林微光看着那三个字,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微微松弛了一些。她知道,她这次的选择,做对了。她没有辜负他那句“以正破邪”的指引。
她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泼向画布的脏水,或许一时难以完全洗净,但她已经用最真实的色彩,做出了最有力的回击。这场围绕文化和话语权的战争,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但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武器。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陆氏集团顶层的办公室里,陆时砚正看着平板上那篇《在沙海中聆听》的文章和哈立德长老激动的视频,冰冷的嘴角,几不可察地牵起了一个极淡、极短暂的弧度。
他拿起内线电话,对周景明吩咐道:“联系我们在欧洲和北美的主要合作媒体,推送林微光那篇文章和部落视频的正面深度报道。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