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开端,像一幅被骤然抽走所有鲜艳色彩的画作,只剩下曝晒在烈日下的空白画布。校园迅速沉寂下去,喧嚣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知了在枝头声嘶力竭的鸣叫,和空气里灼人的热浪。
林微光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老旧但干净的小公寓。她没有选择立刻回家。那个远在千里之外、充斥着柴米油盐和亲戚间琐碎问询的家,此刻给不了她想要的宁静,也无法容纳她内心仍在奔涌的创作欲望和亟待梳理的思绪。她需要这片独处的空间,来消化过去一学期惊心动魄的种种,并规划前路。
首要处理的,便是“艺廊在线”上那个神秘的“L”发出的独家代理邀请。
在她回复了那封要求保留部分自主权和版权的站内信后,“L”的回应快得惊人,且几乎全盘接受了她的条件。一份修改后的电子合同很快发到了她的邮箱。条款清晰,版税分成优厚得甚至有些不真实,除了要求未来三年核心作品的独家代理权外,几乎没有任何苛刻的束缚。对方展现出的诚意和慷慨,反而让林微光心底那根警惕的弦绷得更紧。
太顺利了。顺利得像一个精心打磨的诱饵。
就在她对着电脑屏幕,手指悬在鼠标上方,准备电子签署的前一晚,一封没有署名、措辞古怪的打印信件,被悄无声息地塞进了她公寓的门缝。
信纸是普通的A4复印纸,上面的字迹是冰冷的宋体打印字,只有简短的两行:
【小心温暖的陷阱。】
【L的背后,未必是知音。】
没有落款,没有日期,像一句来自虚空深处的谶语。
林微光拿着那封信,指尖冰凉。暑夜的闷热仿佛被隔绝在外,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这封信来得太巧,太精准,正好卡在她做出最终决定的前夕。
是警告?还是另一个更精巧的离间计?
写信的人是谁?是苏家败诉后不甘心的反扑,用这种方式扰乱她的判断?还是某个知晓内情、却又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露面的人?会是……周景明吗?那个总是带着温润笑意,眼神却似乎能看透一切的学长?还是陆家内部,对陆时砚行为不满的其他人?
她再次坐回电脑前,将那份代理合同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审阅,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合同文本本身严谨、规范,甚至请许静远程帮忙扫描过,也未发现明显的法律陷阱。但“L”的身份,始终笼罩在迷雾中。是陆时砚吗?如果是,他为什么要用这种迂回、近乎匿名的方式?如果不是他,那这个在她几次三番陷入绝境时都“恰好”出现、伸出援手的“L”,其所图究竟为何?仅仅是她那尚未完全兑现的“潜力”?
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庆功宴那晚,陆时砚接到电话后瞬间冷硬的侧脸,想起了他那句意有所指的“下一个,不会太远”。这个“L”的邀请,会不会就是那个“下一个项目”的铺垫?一个由陆家掌控的、更庞大也更复杂的棋局的开端?如果签约,她得到的或许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平台,但失去的,可能是创作的自主,甚至是被无形之手牵引的命运。
她需要更多信息,更确凿的判断依据。
她将匿名信的照片和“L”合同中的关键条款发给了许静。
许静的回复在深夜抵达,带着她特有的冷静与精准:“信件来源无法追踪,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打印设备,无监控。合同条款表面无漏洞,但‘L’注册信息为维京群岛空壳公司,层层控股,最终受益人身份被高级加密手段隐藏。架构复杂,目的性存疑。建议:高度谨慎。”
空壳公司?隐藏的最终受益人?
许静的调查结果,像一块沉重的冰块,投入林微光本就疑虑重重的心湖。这无疑为“L”的身份蒙上了更厚的阴影,将其指向了某种不愿暴露在阳光下的资本或势力。
林微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漩涡。签约,可能意味着踏入一个未知的、或许温暖的陷阱,用未来的自由和独立性去换取眼前的机遇与可能存在的、与陆时砚更深的羁绊。拒绝,则可能亲手关上一条看似通往职业快车道的门,或许也会让她与那个冷峻身影背后的世界,再次拉开距离。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夏夜温吞的风裹挟着城市的噪音涌入。她握紧了一直靠在墙边的那把纯黑伞柄,冰凉的金属刻痕硌着掌心,带来一丝清醒的痛感。
这把伞,为她挡过雨,也曾在法庭外为她隔开窥探的目光。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强大却难以捉摸的保护力量。但她不能永远躲在伞下。她需要的是自己能掌控的、坚实的土地。
最终,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她做出了决定。
她坐回电脑前,给“L”回复了最后一封站内信:
【感谢您的厚爱与提出的优厚条件。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暂不签署独家代理协议。我希望能保留现阶段作品的完全自主权,以探索更多元的创作可能性和个人艺术语言的成熟。期待未来能有其他形式的合作机会。】
她选择了拒绝。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对自身创作灵魂的坚守。她不想在情况未明时,就将自己未来的艺术道路,与一个神秘莫测、意图不明的“L”捆绑在一起。她的价值,必须由她自己来定义和实现。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洗刷了她连日来的焦虑和沉重。仿佛卸下了无形的枷锁,将命运的缰绳,重新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几天后,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公寓的寂静,来电显示是“LuminArt”。
“林小姐,您好,冒昧打扰。我是LuminArt的展览策划总监。”对方的声音干练而友好,“我们一直在关注您的作品,尤其是《基石》系列,非常欣赏其中展现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沉静坚韧的力量感。我们机构正在筹划一个名为‘城市记忆’的年度专题展览,旨在发掘和展示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青年艺术家。不知您是否有兴趣携带《基石》系列参展?请放心,这并非独家代理合作,只是单次展览邀约,我们会支付相应的展陈费用并协助宣传。”
LuminArt!这次是光明正大的、来自业内知名平台的正式邀请。不再是匿名的“L”,而是有着清晰背景和良好声誉的艺术机构。
这像是一根在她毅然拒绝“L”之后,从天而降的、更加稳妥和光明的橄榄枝。
是陆时砚的又一次不动声色的安排吗?用这种更官方、更尊重她独立性的方式,为她铺路?还是LuminArt真的仅仅是出于对她作品的纯粹欣赏?
林微光没有立刻答应,她保持着冷静,请求对方将展览的详细策划方案和合作条款发到邮箱,并允诺会尽快给予答复。
挂断电话,她再次走到窗边。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街道上车辆穿梭,行人匆匆。手中,一边是那把沉默的黑伞,一边是那封冰冷的匿名信。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L”的身份成谜,匿名信的来源未知,LuminArt的邀约背后是否另有深意也未可知。苏家的阴影或许并未完全散去,陆时砚背后的家族与世界对她而言更是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
但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初入校园、只能被动承受风雨、在流言中挣扎的新生。她有了经受住考验的作品,有了来自权威平台的认可,有了拒绝诱惑的底气,更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
暑假才刚刚开始,而新的故事篇章,似乎已经在她面前,悄然翻开了第一页。她不知道下一个项目具体是什么,不知道“L”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也不知道那封匿名信最终会将线索引向何方。
但她知道,无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机遇还是挑战,是暖流还是暗礁,她都会如同她画笔下的那些基石,握紧属于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沉稳而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