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员的加入,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在“星芒”项目核心圈层内激起了新的涟漪。
能源系统专家陈铮,年近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熨烫平整的工装,说话做事极有条理,每一个数据都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光子通讯工程师赵一诺则年轻许多,不到三十,思维活跃,语速快,带着点技术天才特有的、不拘小节的散漫。
两人的到来,立刻让原本以林微光和埃米尔为主导的技术讨论,变得更具张力和挑战性。
在第一次“基石”计划核心小组全体会议上,当林微光阐述了她基于陆时砚点拨后形成的、将备用通道与主体光影艺术融合的新思路时,陈铮首先皱起了眉头。
“林工,这个想法很大胆。”陈铮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但是,将战略级数据通道的载体置于可变的光影效果中,意味着它的物理路径和光学特性并非恒定。这会引入不可控的变量,对通道的稳定性和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构成潜在威胁。按照标准协议,此类通道应追求物理隔绝和参数固化。”
赵一诺却双眼放光,手指飞快地在平板电脑上划动着进行模拟:“不不不,老陈,我觉得林工这思路绝了!你想想,如果我们能把数据流本身进行光学编码,让它成为动态光影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伪装!敌人就算侵入监控,看到的也只是艺术效果,根本察觉不到底下奔流的数据!这安全性比物理隔绝更高!”
埃米尔在一旁试图打圆场:“陈工,一诺,林工的意思是找到平衡点。我们不需要通道时刻处于变幻中,只需要它在非激活状态下,能够完美‘隐身’于环境。激活指令可以由量子基地直接触发,瞬间切换模式。”
“触发机制的延迟和误码率呢?”陈铮追问,“光影系统的响应时间是否在通讯协议允许的容错范围内?我们需要严格的测试数据。”
“测试需要搭建模拟环境,这需要时间!”赵一诺反驳,“而且模拟环境永远无法完全复现真实沙漠环境下的所有光学干扰因素。”
会议室内,严谨保守与激进创新两种风格激烈碰撞。林微光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她理解陈铮的顾虑,那是出于一名资深工程师对可靠性的本能执着;她也欣赏赵一诺的突破性思维,那正是解决这个独特难题所需要的。
“好了。”在争论暂告一段落时,林微光开口,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陈工的顾虑是必要的,一诺的思路提供了方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兼具可靠性与隐蔽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二选一。”
她目光扫过三人:“接下来,分工。陈工,请你负责建立备用通道可靠性评估的完整数学模型,列出所有潜在风险点及容忍阈值。一诺,你负责进行光学编码的初步设计和模拟,重点攻克模式切换的速度和稳定性。埃米尔,你配合一诺,提供‘镜廊’光路系统的所有接口参数和物理约束条件。”
她将庞大的难题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任务,指派给最适合的人。“一周时间,我要看到初步的、可以合并讨论的方案框架。有没有问题?”
她的安排逻辑清晰,分配合理,既尊重了不同专家的专长,又将他们导向共同的目标。陈铮和赵一诺对视一眼,虽然眼神中仍有对彼此方法的不完全认同,但都点了点头。埃米尔也立刻应下。
“另外,”林微光补充道,语气严肃,“‘基石’的存在,仅限于本小组。所有讨论、数据传递,必须在指定加密环境中进行。韩队长的安保条例,必须无条件遵守。”
会议结束,三人各自领命而去。林微光轻轻舒了口气,组建团队只是第一步,让这群顶尖且个性鲜明的大脑高效协同工作,才是真正的挑战。
随后的几天,核心小组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全力运转。林微光如同一个精密仪器的调节师,不断在陈铮的“绝对可靠”和赵一诺的“极致隐形”之间寻找着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她需要理解那些深奥的通讯协议和能源调度逻辑,也需要坚守自己作为建筑师对美学的底线。
过程充满争论,但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一次关于某个滤波元件安装位置的激烈讨论后,赵一诺无意间的一句“为什么不能把它做成一个光雕装饰的一部分?”竟然意外地启发了陈铮,让他同意了一个原本认为过于“花哨”的集成方案。
磨合在磕绊中悄然进行。
就在小组工作渐入佳境时,沙漠的天气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发出了强沙尘暴预警。这一次的风暴非同小可,预计将持续超过三十六小时,能见度将降至极低,并伴有八级以上强风。
对于即将全面竣工的“星芒”而言,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整个项目基地迅速进入防风抗沙应急状态。大型设备加固,临时设施拆卸或锚定,所有门窗密封检查。施工全面暂停,人员撤回室内。
林微光站在指挥部的窗前,看着远处天际那条越来越近、连接着天地昏黄沙墙,心中不禁为“星芒”那巨大的玻璃幕墙和精密的参数化表皮感到一丝担忧。
“所有外露的精密光学组件都已加装防护罩,‘镜廊’内部进行了额外支撑加固。”埃米尔走到她身边,语气还算镇定,但紧握的拳头泄露了他的紧张,“只是,这种级别的风暴,扬尘可能会侵入一些缝隙,后续清理和校准会非常麻烦。”
韩峥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各区域安保已切换至室内监控模式,外围巡逻暂停。应急电源系统检查完毕,可随时启用。”
风暴的前锋,带着鬼哭狼嚎般的风声,终于抵达。顷刻间,天地失色,整个世界被裹挟在疯狂的沙尘之中,窗外一片混沌的暗黄,能见度不足十米。砂砾密集地击打着建筑的外墙和窗户,发出令人心悸的噼啪声。
基地仿佛成了一座在狂怒海洋中飘摇的孤岛。
林微光回到加密工作室,核心小组成员也都聚集在此。风暴隔绝了外界,反而给了他们一个不受打扰的、专注于“基石”难题的封闭环境。
电力供应偶尔因风暴波动,应急灯光几次亮起。但在加密网络的保障下,他们的讨论和模拟工作并未停止。风暴的咆哮成了背景音,屏幕上流淌的数据和三维模型是他们对抗外界混乱的堡垒。
“看,如果在这里增加一个冗余的光子路由节点,”赵一诺指着屏幕上一点,“就算主路径因……比如像现在这样的极端天气导致信号衰减,也能自动切换,保证通道不绝。”
陈铮盯着数据,这次没有立刻反对,而是沉吟道:“节点增加会提升系统复杂度,但也确实能增强鲁棒性。需要核算新增节点本身的故障概率对整体可靠性的影响……”
埃米尔则忙着根据风暴中监测到的实际振动数据,微调着光影组件在强风下的应力模型。
林微光看着在风暴声中依然专注工作的团队成员,心中那份因天气而起的焦虑渐渐平复。外界的风雨再狂暴,他们正在构筑的,是风暴眼中心的宁静与坚定。
她偶尔会瞥一眼那个沉寂的加密通讯器。陆时砚那边,应该也知道这场风暴了吧。他是否会像上次一样,透过无形的监控网络,沉默地关注着这里的一切?
这一次,她没有联系他。
眼前的困难,无论是技术的磨合,还是自然的考验,都需要她和她的团队自己去面对和克服。
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走向真正强大的必经之路。
风暴仍在肆虐,但在“星芒”的核心深处,关于光与未来的秘密,正在风暴的咆哮声中,被一点点地、坚韧地编织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