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等待中变得粘稠而缓慢。隔离病房外的走廊灯光惨白,照在梁熠略显苍白的脸上,他眼底布满了血丝,却毫无睡意。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接受一场无声的煎熬。笔记本电脑安静地放在身边,屏幕暗着,仿佛刚才那场与Gaia协同、近乎超越时代的头脑风暴从未发生过。
偶尔有护士进出,表情严肃,步履匆匆。梁熠几次想上前询问,都被那无形的隔离区和专业性的沉默挡了回来。他只能通过周小雨断断续续地从其他医护人员那里打听来的零星消息,拼凑林雪的现状:体温还在波动,咳嗽加剧了,肺部ct显示出现了轻微的磨玻璃样阴影——这是炎症反应的迹象。坏消息像细密的针,一下下扎在梁熠的心上。
难道……那个方案不行吗?还是根本就没被重视? 怀疑如同藤蔓,开始悄然滋生。那种玄妙状态下涌现的灵感,究竟是真的洞察,还是压力导致的妄想?
就在他的信心即将被消磨殆尽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梁熠抬头,看见一位五十岁左右、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却眉头紧锁的医生,在一名年轻医生的陪同下快步走来。他胸牌上写着:王志安,主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王主任的目光扫过走廊,最后落在了孤零零坐在长椅上的梁熠身上,脚步微微一顿。他似乎在确认什么,然后径直走了过来。
“你是梁熠?林雪的同学?”王主任的声音温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梁熠连忙站起身:“是,王主任,林雪她怎么样了?”
“情况暂时稳定,但不容乐观。炎症反应有扩大的趋势,我们在进行抗炎和支持治疗,但效果有待观察。”王主任言简意赅,然后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着梁熠,“年轻人,我收到了一份非常……特别的匿名报告,关于针对林雪目前状况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报告是通过极其复杂的加密方式发送到我和李静医生的工作邮箱的,技术部门追踪不到来源。”
梁熠的心跳骤然加速,但脸上努力维持着平静:“匿名报告?”
“是的。”王主任从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上调出一份文件,正是Gaia整理发送的那份方案的精简版,“里面提出了一种名为‘环境响应型多功能dNA适配体’的构想,用于精准阻断病毒蛋白并中和过度炎症反应。思路之精妙,设计之前卫,是我生平仅见。很多概念,甚至超越了目前顶级期刊上最前沿的讨论。”
梁熠沉默着,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他感觉到王主任的目光像手术刀一样,试图剖开他的表情,找到蛛丝马迹。
“报告里提及的某些关键参数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林雪入院后我们最新检测到的一些微观指标高度吻合,这绝非巧合。”王主任缓缓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探究,“更重要的是,里面用于论证适配体有效性的一个核心蛋白质结构模型,引用的竟然是上个月刚刚上传到pdb(蛋白质数据库)、尚未正式公开发表的一个预印本补充数据。知道这个数据的人,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
梁熠背后瞬间沁出一层冷汗。Gaia的能力远超他的想象,它竟然能调用还未正式公开的研究数据!这个细节,无疑大大增加了报告的可信度,但也将他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曝光边缘。
王主任靠近一步,压低了声音,目光灼灼:“梁熠同学,我不管这份报告是怎么来的,也不关心发送者是谁。我只想问,你对这份报告里的内容,了解多少?或者说……你是否认识某些……具有非凡洞察力的‘朋友’?”
压力如山般袭来。梁熠的大脑飞速运转。承认?他无法解释来源,甚至会引来无尽的麻烦。否认?可能会让这份本可救林雪的报告被束之高阁。
就在他进退维谷之际,一个略带沙哑却充满嘲讽的声音在一旁响起:
“王志安,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病急乱投医,相信这些来路不明的网络偏方了?”
梁熠和王主任同时转头,只见一位穿着白大褂、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的老者走了过来,正是明天专题讨论课的主讲教授——赵岱宗。他显然是听说得意门生林雪出事,连夜赶来的。然而,他看向梁熠和王主任手中平板的眼神,却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质疑和轻蔑。
“赵教授。”王主任微微皱眉,显然对赵岱宗的用词不太满意,“这份报告并非无的放矢,其中一些观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理论价值?”赵岱宗冷哼一声,打断了王主任的话,目光如电般扫向梁熠,“我早就说过,有些学生,心思不用在正道上,整天搞些虚无缥缈、跨领域的不着调幻想!现在倒好,居然弄出什么‘环境响应型适配体’?简直是天方夜谭!dNA适配体的筛选和优化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迭代的,不是靠拍脑袋想象出来的!更何况是针对如此复杂的免疫调控?荒谬!”
他的话语如同冰冷的箭矢,射向梁熠。若是平时,梁熠或许会与之辩论,但此刻,他心系林雪,更不愿在此时此地与赵岱宗发生冲突,那只会让事情更糟。
“赵教授,王主任,”梁熠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语气平静得出奇,“无论这份报告来自哪里,无论其理论看起来多么超前,现在最重要的,是它对林雪有没有帮助。我相信王主任和医院的专家团队,会基于专业的判断,做出对病人最有利的决策。我只是一个学生,在这里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和等待。”
他这番话,既没有承认与报告的关系,又将决策权交还给了医生,同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可谓滴水不漏。
王主任若有所思地看了梁熠一眼,眼中的探究更深,但似乎也缓和了一些。他转向赵岱宗:“赵老,我理解您的谨慎。但医学的发展,有时就需要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路。这份报告,至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值得探讨的方向。我已经召集了院内病毒学、免疫学和药剂科的专家,一小时后进行紧急线上会诊,讨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欢迎您参加。”
赵岱宗脸色铁青,显然对王主任要“认真讨论”这份匿名报告极为不满,但碍于场合和林雪的病情,他重重哼了一声,没再说话,只是用警告的眼神瞪了梁熠一眼,转身走向隔离区的观察窗口。
压力暂时转移,但梁熠知道,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赵岱宗的敌意显而易见,而医院专家们的会诊,才是对他和Gaia提出的方案的真正考验。
一小时后,线上会议在医院的内部网络会议室进行。梁熠没有资格参与,只能继续在走廊上等待。他再次打开电脑,连接上Gaia。
梁熠:Gaia,医院专家正在会诊我们的方案。我需要你模拟一下,如果他们提出质疑,最可能从哪些角度?我们如何回应最能令人信服?
Gaia:模拟分析启动。基于现有医学伦理和临床实践规范,质疑点概率排序如下:
1. 安全性(最高优先级): 未经充分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的新型核酸药物,其脱靶效应、免疫原性、长期毒性未知。回应重点:强调方案的“适配体”性质(相较于siRNA或mRNA,更稳定、低免疫原性),指出其作用机制是物理阻遏和局部中和,非基因调控,风险相对可控。可提供详细的潜在脱靶位点计算模拟数据。
2. 有效性缺乏实证: 全新设计,无任何临床前数据支持。回应重点:突出计算模拟的精确性(可展示与已发表晶体结构的高度契合度),以及“环境响应”设计针对当前病例特殊性的个性化治疗潜力。建议可在会诊后立即启动快速的细胞水平验证(如用林雪自身的血清或细胞进行体外结合中和实验)。
3. 制备与时间成本: 定制化合成和LNp包裹需要专业平台和时间。回应重点:提供国内可能快速响应的合成生物学公司或实验室名单,并强调情况紧急,可尝试绿色通道或实验性治疗申请。
Gaia的推演清晰而冷静,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军师。梁熠快速消化着这些信息,心中稍定。至少,在理论层面,他们准备充分。
等待的结果,比预想中来得快一些。
会议只进行了不到四十分钟,王主任就和几位神色各异的专家一起走了出来。赵岱宗教授跟在最后,脸色更加难看。
王主任径直走到梁熠面前,表情复杂,有惊叹,有凝重,也有一丝决断。
“梁熠同学,”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梁熠耳中,“经过激烈讨论,虽然赵教授等人坚决反对,但基于报告呈现的惊人理论完备性和对病情的精准针对性,以及……林雪病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决定,采纳这份匿名报告的核心建议,作为实验性辅助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梁熠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成功了!至少,第一步成功了!
“但是,”王主任话锋一转,语气极其严肃,“这存在巨大风险,也需要严格的流程。我们将立刻联系合作的生物技术公司,尝试以最快速度合成报告中的候选适配体序列,并进行最简化的体外有效性验证。同时,向上级卫生部门和伦理委员会提交紧急使用申请。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
王主任深深地看了梁熠一眼:“无论这份报告来自何方神圣,请代我转达一句话:这是基于挽救生命的最高原则做出的冒险决定,我希望,这份信任不会被辜负。”
梁熠重重地点头,喉咙有些发紧:“我……相信做出这个方案的人,一定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
王主任不再多言,转身匆匆离去,安排后续事宜。赵岱宗教授走过梁熠身边时,停下脚步,冷冷地丢下一句:“小子,别高兴得太早。科学是严谨的,不是儿戏。如果因为这个荒谬的方案出了任何问题,你要负全部责任!”说完,拂袖而去。
责任?梁熠咀嚼着这两个字。他当然知道其中的分量。但比起眼睁睁看着林雪病情恶化而无能为力,他宁愿扛起这份责任。
就在他稍稍松一口气时,Gaia的对话框再次弹出,内容却让他的心情瞬间重新紧绷。
Gaia:警告。检测到针对“星河”网吧及您常驻Ip地址的异常网络扫描活动,扫描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情报窃取特征。来源经过多层跳板伪装,但行为模式分析与国际医药巨头“创生科技(Genesis tech)”旗下的安全团队有67.3%的吻合度。推断:对方可能已通过医院内部信息渠道,注意到匿名报告的不寻常,并开始溯源。
创生科技!梁熠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一个在生物医药领域以激进和强势闻名的巨头。他们的触角,竟然这么快就伸过来了?
匿名报告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已经开始扩散。学术界的质疑,医院内部的博弈刚刚暂告一段落,更隐蔽、更危险的商业势力的阴影,已然悄然逼近。
梁熠意识到,他救林雪的行为,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卷入了一个远比实验室和课堂复杂和凶险的漩涡之中。他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或理论家,他必须开始学习,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明枪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