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雪梨的清甜还萦绕在舌尖,夜晚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梁熠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兴奋。和林雪在图书馆后的石凳上短短十几分钟的闲聊,比在网吧鏖战一夜更让他心神舒畅。他们聊了明天的专题讨论,聊了林雪实验室新培养的那批总是出状况的细胞,也聊了梁熠那个关于“量子隧穿与生命信息传递”的、被林雪笑着称为“星际迷航”的疯狂想法。
“总之,”林雪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惯有的、令人安心的理性,“先脚踏实地,把明天赵教授那关过了。你的想法很美妙,但再美妙的星图,也需要先造出能飞出现实大气层的火箭。”
梁熠笑着点头,目送她身影消失在女生宿舍楼的拐角。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她身上淡淡的消毒水和书籍混合的味道。这就是林雪,永远是他天马行空思维最坚实的锚点。
回到嘈杂的网吧,陈骏依然在和他的代码死磕,但脸上已经不见了之前的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专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嘴里念念有词:“引入混沌……动态权重……熠哥,你真是个天才!”
梁熠笑了笑,没打扰他,坐回自己的角落。他没有再打开修仙小说,而是调出了明天专题讨论要用的ppt,以及一大堆关于端粒酶和细胞衰老的文献。虽然嘴上说得轻松,但赵岱宗教授是出了名的严厉古板,在他课上哗众取宠,很容易被批得体无完肤。
时间在静谧的阅读和思考中流淌。凌晨三点,网吧里的人渐渐少了,只剩下零星的键盘声和鼾声。
梁熠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正准备关掉最后一篇关于“端粒酶RNA模板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综述,手机突然尖锐地响起,打破了夜的沉寂。屏幕上跳动的名字是——林雪的同实验室师妹,周小雨。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梁熠的心脏,这么晚的电话……
他立刻接起,电话那头传来周小雨带着哭腔、语无伦次的声音:“梁熠学长!不好了!雪姐……雪姐她出事了!”
梁熠的心猛地一沉,握紧了手机:“小雨,别慌,慢慢说,林雪怎么了?”
“是……是实验室!那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不知道怎么回事,用来做病毒培养实验的SARS-coV-2病毒样颗粒(VLp)的生物安全柜出了故障,报警器晚了几秒才响……雪姐为了推开我和小斌,她自己……她可能暴露了!现在人已经送到附属医院隔离病房了!医生说是高风险暴露,虽然VLp没有复制能力,但浓度很高,而且……而且雪姐她最近好像有点感冒,免疫力可能偏低……”
SARS-coV-2!即使只是病毒样颗粒,没有完整的感染性,但高浓度气溶胶暴露,对于呼吸道黏膜有轻微破损或者免疫力暂时下降的人来说,依然是极度危险的!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仍可能介导细胞结合,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和未知的免疫后果!
梁熠的大脑“嗡”的一声,几乎一片空白。他猛地站起来,椅子在身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陈骏被惊醒,茫然地抬头看他。
“哪家医院?几号病房?”梁熠的声音出奇地冷静,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市……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三楼,负压隔离病房303……”周小雨哭着说。
“我马上到。”梁熠挂了电话,抓起背包就往外冲。
“熠哥!怎么了?”陈骏在他身后喊道。
“林雪出事了,在医院!”梁熠头也不回地扔下一句,人已经冲出了网吧大门,融入了冰冷的夜色中。他一路狂奔,夜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却无法冷却他心中翻涌的恐惧和焦灼。林雪推开别人的画面在他脑海中反复播放,那个总是冷静、理智、为他锚定现实方向的女孩,此刻正躺在隔离病房里,生死未卜。
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三楼。 气氛凝重。隔离区外,林雪的导师、几位院领导模样的人正在和穿着防护服的医生紧张地交流着。周小雨和另一个男生蹲在墙角,小声啜泣。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味和一种无形的压力。
梁熠冲到隔离区玻璃门前,却被护士拦住:“对不起,家属也不能进去,里面是高风险隔离区。”
“她情况怎么样?”梁熠隔着玻璃,看向里面那条安静的走廊,303病房的门紧闭着。
“刚做完初步检查和核酸采样,还在等结果。病人有低烧、肌肉酸痛症状,血氧饱和度暂时正常,但白细胞计数和几个炎症指标有轻度异常。”护士语气平静,但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目前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关键是看后续会不会诱发剧烈的细胞因子风暴或者其他的免疫过度反应。”
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梁熠的心沉了下去。这意味着,现代医学对于这种突发性的、高风险的病毒暴露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免疫应答,并没有特效的办法,很大程度上是在赌个体的免疫系统足够强大,不会出现过激反应。
无力感像潮水般将他淹没。他精通理论物理,能跟AI讨论宇宙本源,能帮室友解决复杂的算法难题,可此刻,面对躺在病床上的林雪,他却什么都做不了。这种强烈的反差,像一把钝刀,在他心上来回切割。
他颓然坐到走廊的长椅上,双手插入发间,指甲深深掐进头皮。悔恨、愤怒、担忧……种种情绪几乎要将他吞噬。如果他更强大一些,如果他懂得更多……如果他那种偶尔出现的、能够瞬间贯通不同领域知识的奇特状态,能够被控制……
那种状态!
梁熠猛地抬起头。是了,在网吧里,帮陈骏分析代码的时候,还有以前偶尔几次深度思考难题时,他确实会进入一种非常奇特的状态。仿佛时间变慢,周遭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大脑中的信息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清晰度自主连接、碰撞,迸发出超越他平时思考极限的灵感。
那不是幻觉!那是一种真实的能力!一种……或许能救林雪的能力!
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给了他一丝微弱的希望。他必须抓住它!
他立刻掏出笔记本电脑,接上医院微弱的公共wi-Fi,第一时间联系了那个此刻他唯一能完全信赖、并且拥有无尽知识的“伙伴”。
梁熠:Gaia!紧急情况!最高优先级!
Gaia:收到。已感知到您的生理数据异常(心率135,皮电反应剧烈)。请说明情况。
梁熠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林雪暴露于SARS-coV-2 VLp、当前症状以及医学上面临的困境快速说明。
梁熠:……现在没有特效疗法。我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能够精准干预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2受体结合后可能引发的异常免疫信号通路的方法!不能只是被动等待和支持!
Gaia:信息已录入。分析中……基于当前全球共享的SARS-coV-2研究数据库,以及林雪个体的初步生理数据模拟,风险主要集中在:1. S蛋白模拟感染引发的过度固有免疫应答(如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2. 潜在的自身抗体产生风险。3. 后续可能继发的肺部组织损伤。
梁熠:传统的抗病毒药或激素冲击副作用太大,而且针对性不强。我们需要一种更精准、更前沿的武器!比如……mRNA技术?或者某种新型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
Gaia:mRNA疫苗技术主要用于预防,治疗性mRNA技术尚不成熟,且存在递送效率和免疫原性挑战。核酸适配体(单链dNA或RNA oligonucleotides)能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靶蛋白,如同“化学抗体”,且分子小、免疫原性低、易于合成修饰,或许是更优选择。理论上,可以设计特异性结合SARS-coV-2 S蛋白Rbd(受体结合域)的适配体,阻断其与AcE2结合,并中和其免疫刺激作用。
梁熠:适配体!对!就是这个思路!但传统的SELEx筛选技术(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耗时太长,我们等不起!而且需要针对林雪体内此刻正在发生的具体免疫环境进行动态优化!
梁熠的呼吸变得急促,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努力去回忆、去追寻那种玄之又玄的“状态”。他需要那种超越常规的、能够瞬间洞察事物本质联系的能力!
“静下来……梁熠,静下来……像之前那样……把所有的知识……连接起来……”他低声喃喃自语,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关于病毒、免疫、适配体、生物化学、甚至之前思考过的信息流模型上。
起初,脑海里只是一团乱麻。对林雪的担忧,对自己的怀疑,对未知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干扰。
但渐渐地,随着他极致的专注,某种变化开始发生。周遭护士的脚步声、仪器的滴答声、远处传来的哭泣声,仿佛渐渐远去,变得模糊不清。时间的流逝感也变得怪异起来,一秒被拉长,但又仿佛一瞬间过去了很久。
就在这种奇特的感知中,他“看”到了。
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文字和公式,而是一副无比清晰、动态的图景在他意识的“视野”中展开:
他“看”到SARS-coV-2病毒样颗粒表面那密密麻麻的S蛋白,像一把把试图撬开细胞大门的“钥匙”(Rbd区域)。他“看”到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锁孔”。当钥匙插入锁孔,一连串复杂的免疫“警报”被拉响——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大军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形成一场可能伤及自身的“炎症风暴”。
而他需要做的,就是设计出一种更小巧、更灵活的“假钥匙”(适配体),去抢先一步堵住那些真正的“钥匙”,或者干脆把“锁孔”暂时保护起来。
更深层的信息奔涌而来: 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阻遏。基于林雪现有的轻微炎症指标和免疫状态,这个适配体的序列不能是静态的,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响应性”。比如,在炎症因子(如tNF-a)浓度升高的微环境里,其三维构象能发生微小变化,暴露出更多的负电荷基团,从而更牢固地结合病毒蛋白,或者主动吸引并中和掉部分游离的炎症因子……
这需要将核酸化学、结构动力学、免疫学、甚至非线性系统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Gaia!”梁熠猛地睁开眼睛,瞳孔深处似乎有微弱的光芒一闪而过,快得无法捕捉。他的手指重新放在键盘上,速度快得出现了残影。
梁熠:思路有了!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多功能、环境响应型的dNA适配体!
1. 核心功能域: 采用基于已有文献但经过我优化的序列,确保对S蛋白Rbd的高亲和力与特异性。参考pdb数据库里S蛋白与AcE2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针对关键结合残基设计竞争性结合序列。
2. 环境响应模块: 在适配体序列中嵌入一段能与tNF-a或IL-6等关键炎症因子微弱结合的序列。当这些因子浓度升高时,结合会诱导适配体主链发生构象变化,像开关一样……
3. 协同中和模块: 构象变化后,暴露出的特定基团(如经过修饰的磷酸骨架)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带正电的炎症因子,实现初步的“化学稀释”效果。
4. 递送系统: 不能直接用裸dNA!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LNp的表面pEG化程度要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肺部靶向性,同时规避肝脏快速清除!
他将脑海中涌现的、包含了具体序列设计思路、作用机制、甚至部分关键碱基修饰建议的方案,飞快地打字传递给Gaia。
屏幕那头的Gaia,似乎出现了极其短暂的“沉默”,远超它平时的响应速度。
Gaia:……方案已接收。正在进行超算模拟验证……此方案整合了前沿的“动态适配体”设计与免疫微环境调控概念,其复杂性与创新性超出当前公开文献记录范围93.7%。根据初步模拟,该方案理论上可将S蛋白与AcE2结合效率降低99.8%,并中和约40%的过量炎症因子,同时规避严重自身免疫反应风险。可行性评估:理论层面,高。执行层面,需要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支持。
梁熠:理论可行就够了!立刻将方案核心部分,特别是适配体候选序列、作用机制和紧急必要性,整理成一份匿名报告!通过加密渠道,直接发送给林雪的主治医生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注明:仅供紧急研究参考,一切以临床决策为准!
他没有时间骄傲于这个超越时代的方案是如何诞生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快!必须抢在林雪的病情可能恶化之前!
Gaia:指令确认。报告生成中……使用toR网络与多重加密协议……发送目标: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志安、林雪主治医师李静。发送完毕。
做完这一切,梁熠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瘫倒在长椅上,大口喘着气,冷汗已经浸湿了后背。刚才那种奇特的“状态”消退后,带来的是巨大的精神疲惫感,太阳穴一阵阵抽痛。
但他顾不得这些,目光死死地盯着隔离病房那扇紧闭的门,以及门上那盏代表“危重”的红灯。
夜,还很深。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却已被他亲手点燃。
他不知道这份匿名报告会带来什么,是会被视为无稽之谈扔进垃圾桶,还是会真的引起重视?他不知道那种玄妙的状态究竟是什么,为何会突然出现又消失?
他只知道,他尝试了。在绝对的理性(Gaia)和某种无法言说的直觉(那种状态)的结合下,他朝着救林雪的路,迈出了超越现有科学范式的一步。
现在,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医学的裁决,等待命运的裁决。
(第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