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脚小镇,雾气尚未散尽,石板路上已经有了行人的脚步声。青娘背着竹制茶箱,站在镇口的牌坊下,轻轻整理了一下衣襟。她的目光坚定,却带着一丝谨慎。
“青娘,你真的要一个人去吗?”沈行舟站在一旁,有些担心。
青娘点头:“嗯。我想先一个人去摸摸情况。你在茶园等我消息。”
沈行舟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好。你要小心。”
青年微笑:“放心吧。我只是去试探一下,不会冒险。”
她转身向镇里走去,步伐从容而沉稳。
二
镇里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茶馆、布庄、米铺,还有几家茶行,都已经开门迎客。青娘没有急着去茶行,而是先在几家茶馆转了转,听客人们谈论今年的茶叶行情。
“今年高山茶贵得离谱啊。”一个茶客感叹道。
“可不是嘛。听说梅雨断供,不少茶行都在抢货。”另一个茶客接道。
青娘不动声色地听着,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她知道,这些闲聊中往往藏着最真实的市场动态。
三
她来到一家名为“德顺茶行”的店铺前。这家茶行在镇上颇有规模,据说背后有大商家支持。青娘推门而入,店内的伙计立刻迎了上来。
“姑娘要买茶吗?”伙计热情地问。
青年微笑:“我是来打听一下行情的。听说你们这里收茶?”
伙计上下打量她一番,眼中闪过一丝警惕:“收茶?姑娘是哪家茶园的?”
青娘不慌不忙:“我是南山那边的,想问问今年的收购价。”
伙计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她带到了柜台前:“我们掌柜在,你问他吧。”
四
柜台后,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抬起头,目光锐利:“姑娘要卖茶?”
青娘行李:“王掌柜,久仰。我是南山沈家茶园的,想问问今年的收购价。”
王掌柜打量她片刻,慢条斯理地说:“今年行情紧,价格嘛……要看茶的品质。”
青娘微笑:“那是自然。我带了样品,不知王掌柜可否帮忙品鉴一下?”
她从茶箱里取出一小包茶叶,放在柜台上。王掌柜接过,放在鼻尖轻嗅,又用手指捻了捻,神色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茶……”他抬头看向青娘,“品质不错。”
青娘心中一动,却不动声色:“王掌柜过奖了。不知这样的茶,您能给到什么价?”
王掌柜沉吟片刻:“这样吧,你要是能拿出五十斤,我给你每斤高于市价一成。”
青娘的眼中闪过一丝冷笑。她知道,这个价格看似优厚,实则只是试探。真正的好茶,在这样的行情下,至少能高出两成。
“王掌柜,”她微笑,“我想再看看其他茶行的价格,再做决定。”
王掌柜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即笑道:“也好。货比三家嘛。”
青娘行礼告辞,转身离开了德顺茶行。
五
她又接连走访了两家茶行,得到的价格都大同小异——看似高于市价,实则都在试探她的底线。青娘不急不躁,每到一家,她都会拿出茶样,请掌柜品鉴,并询问收购价和收茶标准。
“姑娘,你这茶样不错啊。”第三家茶行的掌柜赞道,“但我们只收大批量的,至少两百斤起。”
青娘微笑:“多谢掌柜告知。我会考虑的。”
她知道,这些茶行看似在收茶,实际上是在试探她背后的货源和实力。她必须小心应对,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六
中午时分,青娘来到镇口的一家小茶馆。她点了一壶茶,慢慢喝着,观察着街上来往的人。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窗外走过——挑夫李大壮。
青娘心中一喜,连忙起身追了出去:“李大壮!”
李大壮回头,见到青娘,惊讶地说:“青娘?你怎么在这儿?”
青娘笑道:“我来打听行情。你呢?”
李大壮压低声音:“我正要去找你。你要小心,镇上的几家茶行最近在联手压价,还放出话来,说要‘清理’外来收茶的人。”
青娘的眉头微微一皱:“他们敢?”
李大壮苦笑:“有什么不敢的。他们背后有人。”
青娘沉默片刻,点头:“多谢提醒。”
她知道,自己的山脚试探已经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接下来,她必须更加谨慎。
七
下午,青娘换了一身衣服,戴上斗笠,再次来到德顺茶行。这一次,她没有表明身份,而是装作一个普通的茶农家属,来替“哥哥”打听收茶的情况。
“我们这儿收茶,要看品质。”伙计依旧热情,但眼中的警惕少了几分。
青娘装作怯生生的样子:“我们家今年只采了一点点,想问问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伙计笑道:“那得看茶怎么样。你有样品吗?”
青娘从袖中取出一小包茶叶,递了过去。伙计接过,放在鼻尖一嗅,脸色立刻变了:“这茶……哪来的?”
青娘装作不解:“我哥哥采的啊。怎么了?”
伙计压低声音:“这茶和上午那位姑娘的样品一模一样。你……你们是一伙的?”
青娘心中一惊,面上却装作慌乱:“啊?什么姑娘?我不知道啊。”
伙计狐疑地看着她,最终还是摆手:“算了算了,你回去吧。我们不收了。”
青娘装作失望地离开,心中却暗暗庆幸——她的试探已经有了结果。
八
傍晚时分,青娘回到镇口,沈行舟已经在那里等她。
“怎么样?”沈行舟迫不及待地问。
青娘叹了口气:“情况不太好。镇上的几家茶行在联手压价,还可能会针对外来收茶的人。”
沈行舟皱眉:“那我们怎么办?”
青娘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有一个主意。”
她将自己的想法低声告诉了沈行舟。沈行舟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
九
第二天一早,山脚小镇的茶市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挑夫,挑着两筐茶叶,在市场上叫卖。这挑夫不是别人,正是李大壮。他按照青娘的吩咐,故意将价格压得很低,吸引了不少买家。
“这么好的茶,怎么卖这么便宜?”一个茶商疑惑地问。
李大壮装作憨厚地笑:“家里急用钱,没办法。”
茶商们纷纷围上来,争着要收购。就在这时,德顺茶行的伙计也来了,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青娘的茶样,脸色顿时变了。
“这茶你们不能收!”伙计大声喊道,“这是我们德顺茶行预定的!”
茶商们一愣,纷纷看向李大壮。李大壮装作慌乱:“我不知道啊。”
场面顿时混乱起来。
十
就在这时,青娘和沈行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青娘微笑:“各位,这茶是我们南山茶农合作社的。我们今天只是来试水,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动静。”
茶商们惊讶地看着她:“合作社?”
青娘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南山茶农合作社章程”,大声朗读起来。章程中明确了合作社的宗旨、茶叶的品质标准、收购价格保障,以及对茶商的合作政策。
“我们合作社的茶叶,只卖给尊重品质、尊重茶农的茶商。”青娘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不接受恶意压价,也不接受垄断收购。”
茶商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德顺茶行的伙计脸色铁青,却无言以对。
十一
青娘趁热打铁,将早已准备好的茶样分发给在场的茶商,请他们当场试泡。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香气清雅持久,茶汤清澈明亮。
“好茶!”一个茶商忍不住赞叹道。
“这才是真正的高山茶啊。”另一个茶商接道。
青年微笑:“各位若是有意合作,我们欢迎。但我们有三个条件——第一,尊重我们的品质标准;第二,尊重我们的价格体系;第三,签订正规合同,保障双方权益。”
茶商们纷纷点头,表示愿意考虑。德顺茶行的伙计见势不妙,悄悄溜走了。
十二
中午时分,茶市渐渐散去。青娘和沈行舟、李大壮来到镇外的一处凉亭休息。
“青娘,你这招真是高啊!”李大壮兴奋地说,“这下他们不敢再小看我们了。”
青年微笑:“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沈行舟看着她,眼中满是敬佩:“青娘,你真的很了不起。”
青娘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她顿了顿,又道:“不过,我们也要小心。德顺茶行背后有人,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十三
下午,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去拜访了镇上的一位老茶师。这位老茶师姓周,曾经在城里的大茶行做过评茶师,如今退休在家。青娘希望能请他担任合作社的技术顾问。
“周老,您好。”青娘恭敬地行礼。
周老打量她片刻,微笑:“你就是那个在茶市上宣读合作社章程的姑娘?”
青娘点头:“正是。晚辈冒昧来访,是想请周老出山,担任我们合作社的技术顾问。”
周老沉吟片刻:“我已经退休了,不想再掺和这些事了。”
青娘没有气馁,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详细地说了出来。她谈到了统一标准、提升品质、保护茶农利益,也谈到了对未来茶产业的愿景。
周老静静地听着,眼中的神色渐渐变了。他看着青娘,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好吧。”他最终点头,“我可以帮你们,但有一个条件。”
青娘喜出望外:“周老请说。”
周老微笑:“你们必须坚持品质第一,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降低标准。”
青娘郑重地点头:“我们一定做到。”
十四
傍晚时分,青娘和沈行舟、李大壮一起回到了茶园。合作社的茶农们早已在那里等候,见到他们回来,纷纷围了上来。
“怎么样?”赵老迫不及待地问。
青年微笑:“还算顺利。我们在茶市上试了水,反应不错。周老也答应担任我们的技术顾问。”
茶农们顿时欢呼起来。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茶叶品质将得到更大的保障,销售渠道也将更加稳定。
“不过,我们也要小心。”青娘话锋一转,“德顺茶行背后有人,他们可能会来捣乱。”
茶农们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赵老皱眉:“那我们怎么办?”
青娘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们品质过硬,价格合理,就不怕他们。”
她顿了顿,又道:“而且,我已经有了应对的办法。”
十五
夜深了,青娘独自坐在小木屋前的竹椅上,翻看着今天的茶路笔记。她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下:
“山脚试探,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坚持品质,坚守底线,才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她合上笔记,抬头望向夜空。夜色深沉,星光点点。青娘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她知道,自己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她有信心,有伙伴,有这一片美丽的茶园。
十六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去了南山的制高点。站在山顶,俯瞰整个茶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青娘,你看,”沈行舟指着远处的群山,“从这里看下去,我们的路还很长。”
青娘点头:“是啊。但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她转身对沈行舟微笑:“行舟,谢谢你一直支持我。”
沈行舟看着她,眼中满是真诚:“青娘,该说谢谢的人是我。是你让我看到了茶的未来,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向山下走去。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
本章节主要情节总结:
1. 山脚试探:青娘独自前往山脚小镇,走访多家茶行,了解收购价和收茶标准,同时试探对方的底线。
2. 市场动态:通过茶客闲聊和茶行走访,青娘掌握了今年茶叶行情紧张、茶行可能联手压价的信息。
3. 遭遇阻挠:德顺茶行等几家茶行对青娘进行试探,并放出话来要“清理”外来收茶的人。
4. 巧妙应对:青娘设计让李大壮在茶市低价抛售茶样,吸引茶商注意,然后公开合作社的宗旨和标准,赢得了部分茶商的认可。
5. 技术顾问:青娘成功邀请退休老茶师周老担任合作社的技术顾问,为茶叶品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6. 未来挑战:青娘意识到德顺茶行背后有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挑战,但她有信心通过坚持品质和合理价格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