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陆绍远于琼岛体察民情、审视海疆之际,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柳城,一场关乎九州未来百年国运的重要会议,正在民政大楼那间最大的会议室内悄然进行。
会议由南方机关民政总管彭立清亲自主持。
与会者阵容堪称豪华:来自南方四所顶尖学府的十几位知名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正襟危坐,他们身旁是几十名来自南方机关发展、交通、资源等关键部门的核心官员。会议室内气氛严肃,空气中弥漫着知识与权柄交织的气息。
会议桌后方的黑板上,一行强劲有力的粉笔字点明了主题——“九州战略发展专家咨询会”。
议题只有一个,却重若千钧:为即将迎来全新格局的九州,选定一个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新首府。
这是陆绍远在离开柳城前,亲自向彭立清交代的任务,陆绍远的观点清晰而具远见:如今,驱逐外虏、光复旧疆的大业已基本完成,九州在名义和实质上即将迎来统一。偏居西南一隅的柳城,作为战时首府功不可没,但其地理位置、发展空间和辐射能力,已然无法满足一个即将崛起的大国未来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需求,迁都,已成为一个必须提上日程的战略议题。
彭立清深知此事体大,他首先召开的便是这“第一阶段:前期论证”的专家咨询会。
目的非常明确:
第一,从专业角度充分论证迁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诸如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拓展战略安全纵深、促进文化融合与认同、提升全国行政效率等。
第二,基于严谨的调研和数据,提出数个具备可行性的备选城市,并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为后续更高层面的决策,提供无可挑剔的“科学依据”和权威背书,此次会议的纪要与结论,将被整理成一份厚重的 《关于九州首府迁址可行性及备选方案研究报告》 ,这将是未来决定国运新枢的基石。
会议在彭立清简短有力的开场后,迅速进入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位满头银发的地理学家首先发言,他指着身后悬挂的巨幅九州地图:“柳城地处西南,山峦环抱,安全有余,但辐射不足,未来之国策,必当面向海洋,联通内外,新首府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以及对接未来环太平洋格局的潜力。”
一位年轻锐利的经济学家随即补充:“从经济发展梯度来看,我国精华区域自古集中于东部、中部,将首府北移或东进,有利于带动目前相对落后的北方及中部地区,形成由首府经济圈驱动的、更为均衡的全国发展格局,此乃‘点睛之笔’。”
讨论中,战略安全的考量被反复强调,一位身着旧式军装转业的战略研究员沉声道:“柳城纵深足够,但过于偏安。新首府需处于国家相对中心的位置,能快速响应四方,同时需具备一定的战略防御韧性,避免置于过于暴露的前沿。”
城市规划专家则更关注实操:“新首府不应是在旧城基础上修修补补,应拥有较为广阔的可规划空间,便于我们以最先进的理念,打造一个功能完备、交通顺畅、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模范之都。”
思想的碰撞中,一个个城市的名字被提出、分析、比较。经过数轮激烈的辩论与初步筛选,三个备选城市的名字逐渐浮出水面,被与会专家多数人认为最具潜力:
广城:南方最大的沿海商贸中心,经济活力冠绝全国,对外开放基础雄厚,且是南方现有统治的核心区域,过渡平稳,但缺点在于偏南,对北方辐射力可能不足,且城市已高度开发,拓展空间有限。
建康城(南京):虎踞龙蟠,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地处龙江下游,水陆交通枢纽,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地理位置极佳,但距离东部海岸线较近,在特定战略考量下可能被视为易受攻击。
津门城: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近代工业基础良好,拥渤海湾出海口,是北方联通海洋的门户,选择津门,意味着国家重心明确北移,有利于巩固北方疆域,并直接辐射影响高丽半岛及更广阔的东北亚地区,但城市发展同样面临空间问题,且需考虑渤海湾冬季冰情的影响。
此外,前朝京城也被部分专家提及,其无与伦比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位于北方平原中心的区位是巨大优势,但积弊已久的城市状况、保守的文化氛围以及复杂的旧势力盘根错节,被认为是巨大的挑战。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专家们引经据典,数据翔实,争论不休。
最终结果虽未当场拍板,但共识已然形成:迁都势在必行,彭立清在总结时,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尽快完善各自负责板块的研究内容,务必在陆绍远返回柳城前,将这份承载着未来蓝图的 《迁都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稿呈递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