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柳城的外务部门正在与东瀛代表团正在进行着外交交锋时,陆绍远并没有对这件事情产生过多的关注。
对于曾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累累血债的东瀛,陆绍远的态度向来鲜明而决绝:不屑于任何接触,不给予任何幻想。而南方外务部的官员们早已心领神会,将东瀛代表的所有求见一概回绝,因为他们深知,少帅绝不愿与那些人共处一室,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会谈。
而且这场外交谈判的结果已经被陆绍远做出了最终的定调,而过程是如何发展的,便不再值得吸引他的注意力。
此时的陆绍远,正乘坐专机,翱翔在碧蓝的天空中,目标直指南端的琼岛三亚城。
这是一次为期两天的基层视察,目的在于陆绍远要亲眼看看这片热土在回归南方治下的新气象,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视察正在加紧建设中的三亚港。
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琼岛独特的椰林海岸线映入眼帘。
三亚机场的轮廓逐渐清晰,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地,目光所到之处,塔吊林立,施工车辆穿梭不息,显然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目前,整个机场仅有一条铺设完成的跑道可供起降,显得有些空旷,但规划的庞大格局已可见一斑,按照设计,这个机场一旦全部建成,这里至少能部署两个朱雀战斗机大队和一个毕方轰炸机大队,成为守护南疆天空的雄鹰巢穴。
专机平稳降落在崭新的跑道上,舱门打开,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
舷梯下,早已等候多时的琼岛民政负责人郭昌建和原琼岛军阀、现琼岛武装警察总队司令武康荣,立即快步迎上前来。
“少帅!一路辛苦了!”郭昌建语气激动,他原是南方民政院的部门负责人,自琼岛正式纳入南方机关管辖后,被委以重任派来琼岛,现在他的脸上带着些许开风霜,但是更多的是自豪。
武康荣则略显紧张,他“啪”地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琼岛武装警察总队司令武康荣,欢迎少帅亲自前来视察!”他身上那套崭新的南方制式军绿色警服,熨烫得笔挺,衬得他原本有些粗犷的面容也精神了不少。
陆绍远走下舷梯,目光首先落在郭昌建身上,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昌建,辛苦了,短短数月,琼岛民政工作能有如此起色,你功不可没。”他的肯定让郭昌建激动得脸色泛红。
随即,陆绍远转向武康荣,打量了他一番,点了点头:“武司令,这身衣服穿着,很精神。看来前段时间到柳城的学习,没有白费。”
武康荣听到这平淡却蕴含着不小分量的话语,胸膛挺得更高,大声回应:“谢少帅!康荣定不负少帅期望,守好琼岛一方平安!”
离开机场时,陆绍远特意邀请武康荣同乘一车。
车队行驶在通往三亚城区的道路上,透过车窗,陆绍远仔细观察着沿途景象。
道路两旁,负责警戒和维护秩序的,正是武康荣手下的武装警察,他们身着统一的军绿色制服,持枪站立,身姿挺拔,眼神锐利而专注,与几个月前南方军刚刚登陆时,陆绍远看到的那些面黄肌瘦、穿着破烂号褂、扛着老掉牙步枪、眼神麻木茫然的旧军队形象,截然不同。
虽然现在这批人是经过筛选整编后留下的精锐,但他们眼中那焕发出的光彩,绝不仅仅是装备和伙食改善所能带来的,那是一种找到了归属、拥有了尊严后由内而外的精神气。
陆绍远满意地点点头,示意司机放慢车速,他打开了车窗,这里这个季节特有的热风灌入车内,他朝着路边的警察和自发聚集过来夹道欢迎的百姓们挥手致意。
“是陆少帅!”
“少帅好!”
人群顿时激动起来,人们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真诚而热烈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敬重与感激,这种目光,陆绍远在南方大陆很多地方都见过,但在新收复的琼岛看到,意义尤为不同。
坐在他身旁的武康荣,看着窗外百姓对陆绍远发自内心的爱戴,再感受着身边这位年轻统帅的气场,心中感慨万千,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前段时间奉命前往柳城学习,那次的经历彻底重塑了他的认知,他亲眼见到了柳城那车水马龙、秩序井然的繁华,见识了南方庞大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管理机构。
在武装警察培训基地,当他看到南方普通的警备部队进行战术演练时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精良装备,他才恍然惊觉,当初自己手下那些参谋提出的所谓“凭借地利顽抗”的计划,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与南方这套完善、强大、从精神到物质都碾压旧时代的体系相比,他们过去的所谓“割据”,不过是孩童过家家的把戏。
如果说南方在高丽进行的基层工作堪称典范,那么在琼岛,这套成熟的民生安抚与重建体系,则发挥出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就连武康荣这样的旧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南方民政院上岛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真正让琼岛百姓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他自己都觉得,南方来得“太好了”——对比之下,他过去统治下的琼岛百姓,过的那叫什么日子?
南方民政院的手段依旧是“老一套”,却屡试不爽:派出工作队,与地方乡绅、地主协商赎买,将集中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从大陆调运来堆积如山的粮食、布匹、药品和各种琼岛百姓从未见过的工业品,在每个村落开设“大食堂”,让长期吃不饱的农民们,第一次能放开肚皮吃上雪白的米饭和香喷喷的猪肉,直到心满意足,分发崭新的衣物,让许多人告别了衣衫褴褛的年代。
更关键的是,南方带来了发展。
整个琼岛,仿佛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大兴土木:修建公路、港口、机场、水利设施、新的城镇……这为基层百姓创造了海量的就业岗位。
农民们在农闲时节,纷纷涌入城镇工地,虽然工作辛苦,但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强度并未增加太多,却管吃管住,一个月挣到的工钱,几乎能抵上过去种地一年的微薄收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民心迅速归附。
车队进入三亚城区,变化更为直观,昔日破败、萧条的小城,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街道虽然仍在拓宽修缮,但已显得整洁有序。
以往难得一见的卡车、轿车,如今已能不时看到行驶在新铺的柏油路上,更引人注目的是,铁路局的工程队正在铺设轨道,建设琼岛历史上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这将是未来三亚市民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陆绍远一行人直接来到了一个靠近海边的村庄。
得到消息的村民们早已聚集在村口的打谷场上,他们穿着民政院分发的新衣,脸上带着淳朴而热情的笑容,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这些“大人物”。
陆绍远没有坐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而是径直走到村民中间,他随意地蹲下身,和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聊起了家常。
“老人家,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能吃上饱饭吗?”
老农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紧紧握着陆绍远的手:“托少帅的福,托南方政府的福!能吃饱,能吃饱啊!天天有白米饭,隔三差五还能见着荤腥!这辈子……这辈子都没想过能过这样的日子!”说着,浑浊的泪水从眼角滑落。
旁边的村民也纷纷附和:
“是啊!以前给武……呃,以前种地,交完租子,连粥都喝不饱!”
“现在娃娃们还能去新办的学堂认字!”
“我儿子在港口工地上工,一个月能拿好些钱哩!”
看着眼前一张张洋溢着希望与感激的脸庞,听着他们朴实无华却发自肺腑的话语,陆绍远知道,南方在琼岛推行的政策,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比任何军事胜利都更能巩固南方的统治,也更能体现他心中所追求的“强大”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武力的强盛,更是让治下的每一个百姓,都能有尊严、有希望地生活。
视察结束,返回下榻地的路上,陆绍远对陪同的郭昌建和武康荣说道:“看到了吗?民心如水,载舟覆舟,我们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发展,而不是为了欺压百姓,你们一个主政,一个安民,要时刻记住,你们手中的权力,来源于此,最终,也要用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