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强的钢铁厂深处,一间挂着“特种材料研发中心”牌子的实验室正透出彻夜不熄的光。
这里是他砸下重金筑起的“钢铁堡垒”——全球招聘的资深研究员们穿着白大褂,围着闪烁着冷光的仪器忙碌,烧杯里的合金溶液泛着金属特有的幽蓝,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火星表面的温度数据:白昼21c,黑夜-70c;月球背面极端温差达310c;撒哈拉沙漠正午地表温度57c,而极地寒夜低至-67c。
“我们要炼出的钢,得能在火星的风沙里站成永恒,在月球的真空里扛住陨石撞击,在沙漠的烈日与寒夜里纹丝不动。”
赵国强站在实验室中央,指尖划过一块泛着哑光的合金样品,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高薪挖来的德国材料学家推了推眼镜:“赵总,这已经超出地球工业的极限了。”
他却笑了笑,指了指窗外正在浇筑的实验炉:“极限就是用来打破的。”
没人知道,在钢铁厂实验室运转的同时,赵国强的空间里正上演着另一番景象。
与外界实验室一模一样的设备整齐排列,穿着同样白大褂的科学家们眉头紧锁,面前的全息屏幕上,特种钢的分子结构模型正在高速旋转。
这些“空间居民”是他一次次救出的,放弃国外优越生活 归国,现正在遭受批斗,即将悲惨屈辱死去的科学家们,这是他的秘密力量,每一个公式推导、每一次熔炼实验,都与外界同步推进,却又因空间里更快的时间流速,得以在更广阔的维度里试错、突破。
空间的另一侧,正悄然生长出一片“钢铁别墅”。每当外界的钢结构装配式别墅有了富余,赵国强总会趁着夜色将其收进空间——那些预制好的钢构件,螺栓与卡槽严丝合缝,赵国强只需按图拼接,心念一动,随着这些装配式别墅群的零部件 一件件凌空飘浮在空中,一个呼吸的时间,他就能搭建起一栋两层小楼。
蓝色的防锈漆在空间的自然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屋顶的太阳能板正吸收着虚拟的阳光,窗边摆着从空间森林里移栽的蕨类,金属的冷硬与草木的柔软奇异地交融。
在这片别墅群里,木与钢是唯一的建材。
赵国强能凭着意念将空间里的千年古木剖成笔直的梁木,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原木的清香漫过走廊;
也能将钢结构组件咔嗒扣合,像搭积木般建起房屋。
在空间里他从不用水泥——他不清楚水泥的生产工艺,更不愿空间里留下那些凝固后便再难消解的硬块。
“木头腐了能归土,钢件旧了能回炉。”
他站在一栋刚完工的钢别墅前,指尖敲了敲墙壁,发出清脆的回响,“钢筋水泥?那是给地球留的建筑垃圾,我这儿不要。”
当空间里的科学家们陆续搬进带露台的钢别墅,赵国强开始规划更遥远的蓝图。
他站在空间的虚拟沙盘前,将一栋钢别墅的模型拖向标注着“黑礁岛”的坐标。
黑礁岛上的风很大,钢结构的别墅骨架能随着风浪轻微形变,螺栓的韧性足以消解冲击。
再将另一栋模型拖进“沙漠核心区”,屏幕立刻弹出模拟数据:夏季高温下钢构件的热胀系数稳定在0.012mm\/m·c,冬季严寒中焊缝强度仍保持在800mpa以上。
“先在这儿练熟了,出去就能扎下根。”
他对着围拢过来的科学家们说,目光扫过沙盘上那些闪烁的光点。
空间里的钢别墅正一盏盏亮起灯,窗后是伏案工作的身影;
而外界的钢铁厂,第一炉实验性特种钢已在炉膛里翻滚,红光映红了工人们的脸。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月球时,会在上面发现一片庞大的钢结构别墅建筑群。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一九七二年 夏天。
长春体校训练基地的塑胶跑道被烈日烤得发烫,却挡不住三道红色身影的冲刺节奏。
二十六岁的赵晓琳扎着高马尾,蓝色运动发带浸透汗水贴在脸颊,正反复打磨5000米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战术”;
二十四岁的赵晓萱对着起跑器调整蹬地角度,科研团队的高速摄像机捕捉着她每一次肌肉收缩的轨迹,力求将0.12秒的反应时间再压缩0.01秒;
二十岁的赵晓阳已长到一米八五,肩宽背厚的模样褪去了少年青涩,正和接力队队友反复练习交接棒,掌心磨出的薄茧在接力棒上留下清晰的握痕——距离慕尼黑奥运会开幕仅剩三个月,这股让世界田径界敬畏的“红色旋风”,正以极致的训练强度,向着奥运金牌发起冲击。
“晓琳,你5000米最后100米的步频还能再提!”教练拿着数据板跑过来,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她近一周的训练数据,“昨天最后冲刺每秒4.7步,今天得冲4.8步,差距就在这0.1步里!”
赵晓琳点点头,抬手抹掉额角的汗,转身再次站上跑道。
发令哨响,她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最后100米时,双臂摆动的幅度几乎拉出残影,脚下的跑道仿佛都在震动。
冲过终点线,她扶着栏杆大口喘气,看了眼计时器——比昨天快了0.3秒。
“还不够。”她轻声说,又弯腰做起了拉伸,小腿肌肉线条紧实如钢,那是多年圣水滋养与千万次训练的勋章。
隔壁跑道上,赵晓萱的训练更像一场与时间的博弈。
她腿上绑着五公斤的负重沙袋,在100米赛道上反复冲刺,每一步都要精准踩在教练画的白色标记线上。
“蹬地时重心再往前移1厘米,爆发力能多释放5%!”教练的喊声穿透热浪,赵晓萱立刻调整姿势,再次冲出时,起跑器的金属支架都微微发颤。
当她卸下沙袋冲刺时,速度快得让场边的风速仪都跳出了新数值——这是比她保持的世界纪录还快0.2秒的节奏。
赵晓阳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接力配合上。
作为4x100米接力的最后一棒,他需要在接棒瞬间就爆发出最大速度。
为了缩小交接棒误差,他和第三棒队友每天加练200组交接动作,从手臂抬起的高度到手指触棒的力度,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有次模拟赛上,队友的接力棒稍偏,赵晓阳本能地侧身去接,膝盖磕在跑道上渗出血,却只是咧嘴笑了笑:“这下记住了,反应要比眼睛快。”
封闭训练的最后阶段,赵国强特意从香港赶来,他用空间里的熊肉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算是给弟弟妹妹们补充营养。
在饭桌上,赵国强开口:“慕尼黑的赛场没你们想象的那么难,”他拍着三人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待,“哥相信你们,只要你们去了,你们就能把‘红色旋风’的名字,刻在奥运领奖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