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赵国强点头,“我们需要您这样的物理学家。
王大珩先生的光谱仪需要理论支持,董铁宝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需要量子力学的指导,还有未来的核物理研究,都离不开您。”
束星北望着实验室里的设备,眼中重新燃起了火焰。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将自己的知识用在祖国的建设上,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束星北熟悉实验室环境时,赵国强已将目光投向了北京。
此刻的清华大学宿舍里,周寿宪正坐在书桌前,手里攥着一张被批斗的通知单,桌上摆着他亲手绘制的计算机电路图。
这位被誉为“龙国计算机之父”的科学家,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批斗,胸前被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游街示众了整整一天。
周寿宪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出血。
他想起1958年,自己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研制出龙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7机”,那台机器重达七吨,运算速度却达到了每秒千次,为两弹一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算力。
可如今,他的成果被说成“资产阶级的毒草”,他的学生被下放,他的实验室被查封,连他最珍爱的电路图,都被撕得粉碎。
绝望像潮水般淹没了他,他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或许,只有死亡才能解脱。
就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一道空间入口突然在他面前展开,赵国强伸手抓住他的胳膊,将他拉进了空间。
“周先生,您不能死。”赵国强的声音沉稳有力,“龙国的计算机事业,还需要您。”
周寿宪愣住了,他看着眼前陌生的环境,又看了看赵国强,眼中满是茫然。“你是谁?这里是……阴曹地府吗?”
“这里是能让您继续造计算机的地方。”
赵国强带着他走到一间摆满电子元件的实验室,里面赫然放着一台比“107机”更先进的计算机雏形,旁边还有从美丽国Ibm公司“取”来的集成电路芯片。
童第周和董铁宝迎了上来。“周老,您可算来了!”
董铁宝激动地说,“我这有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但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您的‘107机’设计方案,我一直奉为经典!”
童第周递过一杯赵国强放了圣水的茶水:“先喝口水,您的身体太虚弱了。”
周寿宪接过水杯,犹豫了一下,还是喝了下去。
暖流瞬间涌遍全身,批斗留下的伤痛消失了,头晕目眩的感觉也没有了,他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大脑在飞速运转,那些被遗忘的计算机算法、电路设计思路,重新浮现在脑海里。
“这是……”周寿宪看着自己的手,原本颤抖的手指变得稳定有力,他走到那台计算机雏形前,伸手抚摸着冰冷的外壳,眼中泛起了泪光。“我以为,再也见不到这些了。”
“您不仅能见到,还能造出更先进的。”
赵国强指着桌上的芯片,“这些是集成电路,比您当年用的电子管更小巧、运算速度更快。
我们想请您牵头,研制咱们的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让它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为两弹一星、为农业育种、为所有需要算力的科研项目服务。”
周寿宪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想起自己研制“107机”时的誓言——要让龙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不再受制于人。
这个誓言,他从未忘记,只是被绝望暂时掩盖了。
“好!”周寿宪重重地点头,“我干!只要能让龙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起来,我什么都愿意做!”
接下来的日子里,束星北和周寿宪迅速融入了空间的科研团队。束星北凭借深厚的物理功底,很快解决了王大珩团队在光谱仪研发中遇到的量子纠缠难题,让“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准确率从99%提升到了99.9%。
他还指导董铁宝优化集成电路的设计,利用量子隧穿效应,将芯片的运算效率提高了三倍。
周寿宪则带领团队,以“107机”的设计理念为基础,结合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开始研制新型计算机。
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绘制电路图、调试程序,常常忘记吃饭睡觉。在他的指导下,团队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造出了龙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昆仑一号”,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百万次,比“107机”快了一千倍。
当“昆仑一号”成功运行的那一刻,实验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周寿宪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激动得热泪盈眶。束星北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周老弟,好样的!这台计算机,能顶得上千军万马!”
赵国强站在人群后面,看着这两位科学家重新焕发生机,心中满是欣慰。
他知道,现在,束星北不用再扫十年厕所,周寿宪也不会含冤自杀,他们的智慧,将在这个空间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而此刻,谈家桢拿着一份新的设备清单走了过来:“国强,我们需要一台更先进的量子计算机,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一台原型机……”
赵国强擦了擦玄铁长刀上的灰尘,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地址发给我,下一个目标,麻省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