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璞玉,认定其中藏有绝世美玉,遂将其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鉴别,玉工鉴定“石也”,厉王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度献玉,结果仍被认为是石头,右脚又被斩断。直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之下痛哭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闻后派人询问,卞和泣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遂命人剖开璞玉,果然得一绝世美玉,为纪念卞和,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这块美玉因其质地温润、色泽莹润成为天下至宝,到战国时期,和氏璧为赵国所得,消息传入秦国,秦昭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这一事件:赵惠文王时,秦求璧而愿以城易,赵国陷入“予璧则恐欺,不予则恐伐”的两难境地。宦官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携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偿城,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取回和氏璧,持璧倚柱,怒发冲冠,声称若秦王相逼,便“头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璧受损,只得假意应允。蔺相如识破诡计,暗中命人携璧从小路返回赵国,自己则留下与秦王周旋,最终全身而退。
然而,这块美玉,终究未能长久留在赵国。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和氏璧终归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为彰显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至高地位,他下令将和氏璧雕琢为玉玺,李斯以虫鸟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刻于其上,这便是后世所称的“传国玉玺”。从此,和氏璧成为“天命所归”的象征——拥有传国玺,便意味着获得上天认可的正统地位;失去传国玺,则被视为“气数已尽”的征兆。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破咸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捧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传国玉玺落入西汉皇室手中。西汉二百余年,传国玺作为皇权信物,代代相传。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派人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玺。王政君虽为王莽姑母,却心系汉室,怒将玉玺掷于地上,导致玉玺一角破损。王莽只得命人以黄金镶嵌补缺,这便是传国玉玺“金镶玉”的由来。更始三年(公元25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传国玉玺几经辗转,落入更始帝刘玄手中。不久后,赤眉军击败刘玄,传国玺又归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所有。直到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击败赤眉军,定都洛阳,传国玺重新回到汉室手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作乱,焚烧洛阳,胁迫汉献帝西迁长安,传国玺随之流落关中。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掌管玉玺的宦官将玉玺投入井中。后来,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捞出玉玺,其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得到玉玺后,本欲凭此号令诸侯,却被袁术以孙坚妻子为人质相要挟,逼迫孙坚交出玉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却因实力不足迅速败亡,传国玺落入曹操手中。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为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命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七个字。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传国玺归入西晋皇室。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匈奴人刘聪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传国玉玺被掳至匈奴政权汉赵手中。此后,传国玉玺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辗转,先后经历前赵、后赵、冉魏等政权。直到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冉魏被前燕击败,冉闵之子冉智派人将传国玺送往东晋,请求援军,传国玉玺才重新回到汉族政权手中,史称“玺归东晋”。
南北朝时期,传国玺始终为南朝政权所持有,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传国玺归入隋朝,成为隋代皇权的象征。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萧皇后携传国玉玺逃往突厥,传国玉玺流落漠北。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率军击败突厥,萧皇后携传国玺返回中原,献予唐太宗。武则天时期,为彰显女性皇权的特殊性,她曾改称传国玉玺为“传国宝”,并增刻“宝符”二字。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传国玉玺落入后唐手中。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勾结契丹军队南下,攻打后唐都城洛阳。据《新五代史·唐废帝纪》记载,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带着母亲曹太后、妻子刘皇后以及传国玉玺,登上洛阳玄武楼,点燃大火自焚而死。从此,这块传承了近千年的皇权信物,彻底从正史记载中消失,只留下无数猜测与传说。
李从珂自焚后,石敬瑭建立后晋,曾派人在玄武楼的灰烬中寻找传国玉玺,却一无所获。传国玉玺的下落,就此成为历史谜团。
从北宋开始,历代王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都曾寻找传国玉玺,但一无所获。宋哲宗时期的“元符玉玺”、明孝宗时期的“陕民献玺”、清乾隆时期的“御宝”,均被证实为仿制品。乾隆皇帝曾对宫中收藏的“传国玺”进行考证,最终认定其为赝品,并在《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明确表示:“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这番话承认了清朝未能获得真传国玺的事实。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时,曾派人搜查传国玉玺,却一无所获,更加印证了传国玉玺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的事实。
从秦始皇到后唐李从珂,传国玉玺伴随着近千年的王朝更迭,见证了秦的统一、汉的强盛、唐的辉煌,也经历了乱世的漂泊与争夺。正如乾隆皇帝所言,“在德不在宝”,这或许是传国玺失踪背后,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