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俊臣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来操是赌徒,靠诈取他人钱财糊口,这样的家庭当然带不来正向的引导,自少年时起,来俊臣干些就偷鸡摸狗、敲诈勒索的事儿。成年后,他因盗窃被官府缉拿,几次入狱却仍不知悔改。
武则天称帝之初,朝堂动荡,李唐旧臣心怀不满,各地海有叛乱。为稳固统治,武则天颁布诏令,鼓励天下人“告密”,凡告密者,官府需供给车马饮食,即便农夫樵夫,也能直达洛阳面见皇帝,若所言属实,还能获官赏;即便不实,也不会被治罪。这道诏令,给来俊臣命运带来了转折。
天授年间,,来俊臣因另一桩盗窃案被关押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监狱。得知告密可免罪甚至得势,他立刻抓住机会,在狱中上书,诬告当时的刺史李续有“谋反”言行。这封诬告信很快传到洛阳。武则天当即下令彻查,李续百口莫辩,最终被押赴洛阳处死。来俊臣因“告密有功”,不仅被赦免了所有罪行,还被征召入京,授予了侍御史的官职。
武则天需要有人替她清除异己,尤其是那些对武周政权心怀不满的李唐宗室和旧臣。而来俊臣擅长“构陷”,恰好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他上任不久,便向武则天进言,称“天下谋反者尚多,若不重刑震慑,恐生祸乱”,请求设立专门的审讯机构,武则天欣然应允,命他掌管“推事院”。
推事院设立后,来俊臣第一件事便是网罗党羽。他从市井无赖、狱中囚徒中挑选了百余人,这些人大多与他一样,品行低劣却擅长钻营。来俊臣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专门负责“罗织罪名”——即先确定要诬告的对象,再编造谋反、通敌等罪状,然后由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告密,形成“众口一词”的假象,让被诬告者无从辩驳。为了让这套流程更“规范”,来俊臣还编撰了一本《罗织经》。此书虽已失传,但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书中详细记载了如何物色诬告对象、如何编造罪状、如何串联告密者、如何用刑逼供等内容,甚至还列出了数十种“审讯技巧”,堪称当时的“构陷指南”。武则天曾亲自翻阅《罗织经》,阅后竟对左右说:“如此心思,朕亦不及。”有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来俊臣的胆子愈发大了起来。
推事院的刑讯手段,异常残酷。来俊臣为了逼供,发明了数十种酷刑,每一种都以恐怖的名称命名:“突地吼”,是让囚徒戴上厚重的铁枷,然后被铁链拴在柱子上,来回拖拽,直到皮肉磨烂;“死猪愁”,是将囚徒的手脚捆绑后,扔进盛满泥水的地窖里;“定百脉”,则是用细麻绳将囚徒的四肢勒紧,直到血脉不通,四肢麻木肿胀;更有“求即死”,是将铁钉钉入囚徒的指甲缝中,剧痛之下,许多人宁愿立刻去死。除此之外,还有“驴驹拔橛”“凤凰晒翅”等酷刑,每一种都能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样的酷刑,几乎无人能承受。许多官员被押入推事院后,不等用刑,便会主动承认“谋反”罪名——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不承认,最终也会在酷刑下屈打成招,反倒要多受皮肉之苦。而来俊臣要的,正是这份“认罪书”。只要有了认罪书,他便能将案件上报武则天,从而获得封赏。
长寿元年(692年),来俊臣将目标对准了时任宰相的狄仁杰。当时狄仁杰因平定越王李贞叛乱有功,深得武则天信任,这让来俊臣心生嫉妒。于是,来俊臣授意手下诬告狄仁杰与任令晖、袁智弘等六位大臣“共谋反叛”,将他们一并逮捕入狱。
狄仁杰入狱后,深知来俊臣的手段,也明白此时硬抗只会遭来酷刑,便对狱卒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我乃李唐旧臣,谋反属实。”来俊臣见狄仁杰轻易认罪,心中得意,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可他没想到,狄仁杰用藏在被褥中的笔,在一块布帛上写下自己的冤情,然后将布帛缝进棉衣里,借口天气转暖,让家人将棉衣带回家中。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发现布帛后,立刻入宫面见武则天,呈上冤状。
武则天得知后,亲自召来俊臣询问。来俊臣谎称:“狄仁杰认罪后,我并未对他用刑,怎么会有冤情?”为了自证清白,他还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呈给武则天。武则天半信半疑,亲自前往推事院提审狄仁杰。见到狄仁杰后,武则天问道:“你既已认罪,为何又让人呈递冤状?”狄仁杰答道:“臣若不认罪,早已死于酷刑之下,何来机会向陛下辩白?”武则天又看了看那份“谢死表”,发现字迹与狄仁杰平日的笔迹不符,才知是来俊臣伪造。最终,狄仁杰等六位大臣被赦免。
来俊臣的权力在延载元年(694年)达到顶峰。这一年,他诬告宰相李昭德“谋反”。李昭德向来刚正不阿,曾多次在朝堂上弹劾来俊臣,两人积怨已久。来俊臣编造“李昭德欲扶持李唐宗室复位,谋害陛下”的罪状。武则天本就对李昭德的直言敢谏有所不满,再加上来俊臣的添油加醋,竟下令将李昭德处死。李昭德临刑前,长安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为他送行,许多人痛哭流涕,骂来俊臣是“国之妖孽”。可来俊臣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因扳倒李昭德,被武则天晋升为左台御史中丞。
此后,来俊臣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不仅诬告大臣,还将目光投向了李唐宗室。皇嗣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的妃子刘氏、窦氏,都因被来俊臣诬告“使用巫蛊之术诅咒陛下”而被秘密处死,李旦自身也多次遭到来俊臣的构陷,险些被废黜皇嗣之位。除此之外,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数十位李唐宗室,也都被来俊臣罗织罪名,最终满门抄斩。据《新唐书》记载,仅在来俊臣掌权的数年里,因他诬告而被灭族的官员百姓,就多达数千家,长安城内人人自危,即便好友相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被来俊臣的人听到,扣上“谋反”的罪名。
权力的膨胀,让来俊臣变得愈发狂妄。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竟暗中策划,诬告武氏诸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和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谋反”。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来俊臣暗中联络了一些心腹,让他们编造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私通外敌、意图篡位”的罪状。可他没想到,他的一个心腹因害怕事情败露后被灭族,竟提前将计划告知了武承嗣。武承嗣得知后大怒,立刻联合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一同入宫面见武则天,告发来俊臣“意图谋反,欲诛杀宗室及公主”。
武则天起初并不愿处置来俊臣——毕竟来俊臣为她清除了许多异己,是她巩固政权的“工具”。可武承嗣等人却跪在地上,哭着说:“来俊臣狼子野心,今日敢诬告我们,明日便敢对陛下不利!若不除他,恐生大患!”此时,宰相吉顼也趁机进言:“来俊臣掌权以来,滥杀无辜,天下人早已对他恨之入骨。若陛下再包庇他,恐会失去民心,动摇社稷根基。”
武则天沉默良久,最终意识到,来俊臣已犯众怒,站在了武氏宗族和太平公主的对立面——这些人是她政权的核心支柱,她不能为了一个酷吏,而失去这些人的支持。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来俊臣逮捕入狱,交由刑部审讯。
最终,刑部判定来俊臣“谋反罪成立”,请求武则天将其处死。武则天犹豫了三日,最终还是下了一道敕令:“来俊臣滥杀无辜,罪大恶极,着即处斩,家产抄没,家人流放岭南。”
神功元年六月初三,来俊臣被押赴长安西市斩首。消息传出后,长安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争相前往西市观看。当来俊臣的头颅落地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甚至有人冲上前去,割下他的肉生吃,以泄心头之恨。《资治通鉴》记载,来俊臣死后,“士民莫不称庆,脔其肉,斯须而尽,仇家争食其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