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是武则天异母哥哥武元庆之子,祖父武华曾为隋朝官员,父亲武元庆早年与武则天母女关系非常不好,武则天得势后,武元庆遭贬斥,客死他乡。武三思因武元庆的缘故,并未得重用,直至武则天临朝称制,大力扶持武氏宗族以巩固权力,武三思才得以被召回长安,凭借“皇侄”身份踏入仕途。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武氏宗族地位水涨船高,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官至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跻身宰相之列。他深谙武则天心思,处处迎合,曾多次上书请求武则天诛杀李唐宗室与反对武氏的大臣,还牵头组织文人编撰《三教珠英》,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深得武则天信任。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将领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趁武则天病重之际,率羽林军发动政变,冲入玄武门,诛杀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这场政变史称“神龙政变”,李唐社稷得以恢复,张柬之等五人因功被封为郡王,时人称之为“五王”。
政变发生时,武三思正身处府中,听闻张氏兄弟被杀、武则天退位,心中惊惧不已。他身为武氏核心成员,必是“五王”的眼中钉肉中刺,恐难逃清算。可他没想到,中宗李显的态度竟让局势出现了转折。中宗早年曾被武则天废黜,流放房州十余年,期间历经磨难,性格变得懦弱多疑,复位后对武则天仍心存敬畏,不敢彻底清算武氏宗族。更关键的是,中宗的皇后韦氏,此时已有干预朝政的野心,她认为武三思可作为制衡“五王”的棋子,便有意拉拢。
韦后与中宗是患难夫妻,中宗在房州时,曾对韦后许诺“一朝见天日,不相制”,复位后便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允许韦后参与朝政。韦后忌惮“五王”手握实权,便想找一个既能抗衡“五王”,又能依附自己的人。此时的武三思,仍有一定人脉,且与韦后早有旧识,便成了韦后的首要目标。
而促成武三思与韦后勾结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前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反对武则天被杀,上官婉儿自幼入宫为奴,凭借聪慧才智,得到武则天赏识,成为其身边的得力助手,掌管诏命。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仍掌制诰,深得中宗与韦后信任。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早有私情,她深知武三思的野心与能力,也明白韦后的需求,便主动在二者之间牵线搭桥,多次将武三思引入禁宫,让他得以接近韦后。
起初,武三思还对韦后心存顾忌,可几次接触后,他发现韦后野心勃勃,且中宗对韦后极为纵容,便放下心来,全力迎合韦后。史载,中宗曾命韦后与武三思一同玩“双陆”(一种古代棋类游戏),自己则坐在一旁为二人计数,毫不避讳。久而久之,武三思与韦后便私通款曲,宫中上下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言。凭借与韦后的特殊关系,武三思得以重新进入朝堂核心,中宗对他愈发信任,甚至让他参与商议国家大事,武氏势力也随之死灰复燃。
“五王”见武三思权势日盛,且与韦后勾结,深知其必为后患,便多次上书中宗,请求诛杀武三思,清除武氏残余势力。可中宗此时早已被韦后与武三思蒙蔽,不仅不听“五王”劝谏,反而认为“五王”是故意挑拨离间,对他们渐生不满。武三思得知“五王”欲除自己,心中恨之入骨,便与韦后、上官婉儿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铲除“五王”。
武三思深知“五王”功高权重,不可贸然动之,便想出一条“明升暗降”的毒计。他对中宗说:“张柬之等人虽有拥立之功,却恃功自傲,权势过大,恐对陛下不利。不如封他们为郡王,罢去宰相之职,既显陛下恩宠,又能避免他们专权。”中宗本就对“五王”有所忌惮,听武三思这么一说,当即应允。不久,中宗下诏,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同时罢去五人的宰相职务,让他们致仕(退休)。“五王”虽被封王,却失去了实权,成了无职无权的闲散王爷。
武三思并未就此罢休,他知道“五王”一日不死,自己便一日不得安宁。随后,他指使党羽郑愔诬告“五王”谋反,声称“五王”因被罢职心怀不满,暗中联络旧部,欲发动政变推翻中宗。中宗本就对“五王”心存芥蒂,听闻此事后,不辨真伪,当即下令将“五王”流放边疆:张柬之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敬晖流放琼州(今海南海口),崔玄暐流放古州(今贵州从江),桓彦范流放瀼州(今广西上思),袁恕己流放环州(今广西环江)。
为了永绝后患,武三思又暗中派人给流放地的官员送信,命他们途中诛杀“五王”。负责押送桓彦范的官员周利贞,是武三思的亲信,他在途中将桓彦范绑在竹筏上,拖着竹筏在荆棘丛生的滩涂上行走,桓彦范的皮肉被荆棘刮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周利贞见他未死,又命人将他杖打,最后割下他的首级。敬晖则被周利贞抓住后,直接被杖打致死。袁恕己被流放后,周利贞强迫他喝下野葛汁(一种剧毒植物汁液),袁恕己喝下后毒性发作,痛苦不堪,用手抓挠地面,指甲都脱落了,最终惨死。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逝,张柬之则在流放地忧愤而死。至此,“五王”全部遇害,武三思彻底清除了朝中的反对势力。
除掉“五王”后,武三思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与韦后私通愈发公开,还与安乐公主勾结。安乐公主自小备受中宗与韦后宠爱,性格骄横跋扈,野心极大,竟向中宗请求立自己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凭借这层关系,武三思与安乐公主往来密切,他不仅支持安乐公主当“皇太女”,还多次在中宗面前夸赞安乐公主有“吕雉之才”,劝中宗满足安乐公主的请求。
中宗虽昏庸,却也知道“皇太女”不合礼法,并未应允,但也没有斥责安乐公主与武三思,只是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武三思见中宗态度暧昧,便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暗中谋划,欲待时机成熟,废掉太子李重俊,拥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自己则以“外戚”身份辅政,甚至取而代之。
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其母身份低微,并非韦后所生。韦后因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又担心他将来继承皇位后会威胁自己与安乐公主的地位,便多次在中宗面前诋毁李重俊,劝中宗废黜他的太子之位。安乐公主与武崇训更是将李重俊视为眼中钉,经常当众羞辱他,甚至称呼他为“奴”。
武三思掌权后,也多次针对李重俊,他不仅在朝堂上公开反对李重俊参与朝政,还暗中散布谣言,说李重俊“非嫡非长,不堪为太子”,试图动摇李重俊的太子之位。李重俊见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沆瀣一气,步步紧逼,深知自己若不反抗,迟早会被他们害死,便决定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等人。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初六,李重俊暗中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等人。李多祚是历经太宗、高宗、武周、中宗四朝的老将,曾参与神龙政变,因不满武三思专权,对韦后与安乐公主的骄横也早有怨言,便答应协助李重俊。李重俊又召集了三百余名忠心于自己的羽林军士兵,制定了详细的政变计划:先杀武三思父子,再入宫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最后逼中宗退位。
当天夜里,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三百余名羽林军,手持兵器,悄悄从宫城北门出发,直奔武三思的府第。此时的武三思,正与儿子武崇训在府中设宴,与宾客饮酒作乐,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降临。羽林军士兵冲入府中时,府中的侍卫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制服。武三思见士兵手持兵器冲入宴会厅,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想要起身逃跑,却被一名羽林军士兵一刀砍倒在地,当场身亡。武崇训见状,想要拔剑反抗,也被士兵斩杀。随后,李重俊下令将武三思与武崇训的首级割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诛杀武三思父子后,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羽林军转向皇宫,冲入宫门,直奔中宗与韦后所在的玄武门楼。宫中的侍卫发现有人发动政变,纷纷上前阻拦,却被羽林军士兵击退。上官婉儿得知政变的消息后,急忙跑到玄武门楼,对中宗与韦后说:“太子此举,显然是想先杀我,再杀皇后,最后杀陛下啊!”中宗与韦后闻言,吓得面色惨白,急忙登上玄武门楼的城楼,躲避羽林军的进攻。
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士兵追到玄武门楼前,李多祚高声呼喊,要求中宗交出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中宗站在城楼上,看着楼下的羽林军士兵,知道这些士兵大多是宫中的宿卫,对自己仍有敬畏之心,便对着士兵们喊道:“你们都是朕的宿卫之士,为何要跟随李多祚谋反?只要你们能斩杀谋反之人,朕必不会亏待你们,保你们富贵!”
羽林军士兵听到中宗的喊话后,纷纷动摇。其中一名士兵突然调转矛头,向李多祚砍去,其他士兵见状,也纷纷倒戈,向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发起进攻。李多祚等人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士兵斩杀。李重俊见局势失控,知道政变已经失败,便带着几名亲信骑兵,从宫城西门逃出长安,向终南山方向逃去。
中宗得知李重俊逃跑后,立即下令派兵追捕。李重俊逃到终南山后,身边的亲信见大势已去,担心被牵连,便趁李重俊熟睡之际,将他斩杀,带着他的首级返回长安,献给中宗。中宗下令将李重俊的首级悬挂在城门上示众,随后又将其首级送到武三思的灵前祭奠。
武三思死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并未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她们大肆提拔亲信,排除异己,甚至毒杀了中宗,试图效仿武则天称帝。最终,在景龙四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拥立睿宗李旦复位,武氏势力彻底被清除,李唐社稷才得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