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一开始,先由户部尚书汇报了秋收等事宜,然后是吏部尚书汇报官员调度情况,然后是工部尚书汇报了一下各项工程以及各工坊的情况。
他们的发言都很简短,大概是每次大朝会都会说一次,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当轮到兵部尚书汇报了军情,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显然,朝廷如今还没议论出是否增援东北的决策,当兵部尚书汇报完之后,马上有武将站出来,慷慨陈词,言辞激烈,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力主增援。
随即,文臣中马上有人起身反驳,认为应先稳固内政,不宜轻举妄动。
双方言辞激烈,吵得好不热闹。
最终还是文官这边占了上风,理由很简单,只是吃了几个小败仗而已,不值得大动干戈,损害国力,最终的结论,需要得到进一步军情,才能定夺。
关于军情,杨震现在也非常了解,军权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特级军情,一级军情和二级军情。
特级军情采用的是飞鸽传书的方式,好处是快,即使遥远的东北几天时间,就能把军情送达。
缺点是无法把事态说清楚,也不一定保证能把军情送达,因为无法保证信鸽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不出任何意外。
所以特级军情通常是定乾坤的大事,要么是大败或者大胜。
战况胶灼的情报是不会采用飞鸽传书的,怕交代的信息不够全面,反而会产生误判。
所以一级军情通常采取的是八百里加急,二级军情采用的是正常送达。
因为八百里加急损耗巨大,朝廷也经不起什么军情都采用这种方式。
而这次东北失利,用的就是正常送达的军情,所以武将所主张的增援缺少绝对的说服力,只用了若不及时增援可能会耽误军情,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之类的话术,这自然说不动整个文官集团,毕竟要是增援的话,那可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当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里,他要是决定增援,文官如何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
所以,文官和武将一边你来我往辩论的同时,一边暗中观察皇上的神色。
然后他们都有点懵逼,因为皇上太平静了,对这事仿佛根本不在意。
这就有点古怪了,记得皇上刚得到英国公吃了败仗的消息,可是紧张了好一阵子,如今反而不急,这就很不寻常。
杨震自然当个看客,因为轮不到他发言,他不会傻到这个时候站出来刷存在感。
不过别人不知道皇上为何如此平静,杨震自然知道怎么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和皇上商议过这事,还献了计,自然就不急了。
当然,知道这事的还有谢开明和兵部尚书,只是两人都好像很有默契,不揭开此事,任由朝臣们争论。
由此可见,大事不是在大朝会上吵出来的,只有芝麻绿豆的小事才会在大朝会上吵。
当这个事情暂时搁置,议政殿安静了好一会儿,就在所有官员以为会听到,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例行结语时。
工部尚书叶启刚站了出来,“陛下,微臣有一事起奏。”
“准奏。”皇上神色不变地回应,似乎没觉得叶启刚的奏报有什么特别的。
叶启刚排众而出,走到议政殿中央,躬身奏道:“启奏陛下,新科状元杨震在殿试的时候提出,修一条如朱雀大街一样的路直达北平府,工部上下官员商议之后,认为此议可行,并且已经做好方案和设计图,请皇上过目。”
说完,挥了挥手,工部的官员马上从袖子里掏出足足五卷的设计图纸,然后一一展开。
皇上有点意外,本以为这事还要过个把月,才会提起,没想到才几天过去,内阁还没开始商议这事,工部便已准备妥,而且直接准备在大朝会上商议。
不由从龙椅上起身,走到设计图纸面前,仔细端详了起来。
等皇上看完,走回龙椅沉思,其他官员也纷纷上前观看起了设计图纸。
所有看到图纸的官员,都是目露震惊之色,他们发现这次工部画的图纸,很是特别,不仅有细微的草图,还有俯瞰图。
更震撼的是,草图画得太漂亮了,中间是水渠,两边是两丈余宽的青石板路,路边还有大树遮荫,设计之精妙远超预期。
所有看到草图的官员不由陷入幻想之中,想着要是有一条这样的路直通北平府,那将是何等壮观景象,以后离京办差不是受罪,而是享受了。
因为有这样的路,都可以在马车内睡觉,根本不会有颠簸之苦。
过了好一会儿,有户部的官员问道:“修这样的路造价几何?”
叶启刚微微一笑,看上皇上,“陛下,杨震前程参与了规划和设计,就由他来向大家详细答疑解惑。”
“准。”皇上面无表情地道。
杨震知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从容走到大殿中间,深吸一口气,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好修的路段每里的造价在八千两银子左右,不好修的路段也许是五万两,平均大概在一万五千两一里路左右。”
话音一落,议政殿内所有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里就需要一万五千两,北平府太远,不好算,就说从京城到洛阳是八百里左右,那便需耗费一千两百万两银子。
目前国库连零头可都拿不出来,而且这还只算到洛阳,没算到北平府,若再加上北平府,费用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好在这事在殿试的时候已经议论过,大家都知道计划,准备让世家和富商出资,不然恐怕有官员当场就要把杨震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知道计划,有些官员也快要坐不住,想骂杨震了,只因把京城所有家族的库房搜刮干净,估计也凑不齐五百万两银子,何况需要的是上万万两银子以上。
说出了造价,杨震自然知道这个信息会给在场所有官员的内心造成暴击,因为真的是天文数字,要是让国库掏这笔钱,即便朝廷的所有官员不吃不喝,一百年的财政收入也凑不出这笔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