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端描绘的广阔蓝图和巨大需求,与生产端面临的冰冷现实和有限能力,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所有人都再次将目光投向明朗。
这个年轻的掌舵人,将如何平衡这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
明朗终于动了。
他没有看情绪激动的众人,而是缓缓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光速科技厂区内忙碌的景象,但目光似乎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沉默持续了将近一分钟,这六十秒,对李鹏飞而言,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终于,明朗转过身,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暴怒或沮丧,只有一种极度冷静下的高速思考。
“一万台……”
他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语气平淡:“确实太少了。少到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战略。”
他走回会议桌,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形成一个极具压迫感的姿态,目光锐利地扫过所有人,最终定格在李鹏飞身上:
“但是,鹏飞,困难不是借口。市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
明朗的目光如同手术刀,剖析着李鹏飞话语里的每一个字,也剖析着当前困境的每一个环节。
“一条生产线,三班倒,工人不够,熟练度不够……”
明朗重复着李鹏飞提出的困难,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冰冷的陈述:“所以,结论就是一月份只能拿出一万台A1300,去面对需要至少五万、十万台才能初步满足的市场需求?”
李鹏飞在明朗的注视下,感觉呼吸都有些困难,他艰难地点了点头:“明总,这……这已经是物理极限了。除非……”
“除非什么?”明朗立刻追问,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
“除非我们能立刻增加生产线,或者找到足够可靠的外协代工厂分担压力。但增加生产线,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找代工厂,且不说质量管控,光是沟通和磨合,时间上也来不及……”李鹏飞的声音越来越低,他自己也清楚,这些常规解决方案远水不解近渴。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一种近乎绝望的氛围开始弥漫。
就在这时,明朗的眼中却骤然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仿佛黑暗中发现了一丝微光的猎手。
他没有沿着李鹏飞的“除非”往下想,而是突然转换了一个角度,问题精准得像一颗子弹:
“鹏飞,你告诉我,制约这一万台产能的,最关键的、卡脖子的环节是哪几个?我要听具体的,是主板贴片?是屏幕模组与主板的结合?还是最终的老化测试?列出前三位!”
李鹏飞被问得一怔,随即下意识地回答,这是他所熟悉的领域:“第一是最终整机组装和基础功能测试,这个需要大量熟练工,目前我们的人手和工位严重不足;第二是屏幕模组与主板连接后的初步点亮与校准,这个环节对操作精细度要求高,速度一直提不上来;第三是电池仓封装与最终老化测试,老化测试需要时间,我们目前的测试仓位不够,只能批次轮换,占用了大量流转时间。”
“好!”
明朗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精神一振:“我们就从这三个卡脖子的环节下手!常规方法来不及,就用非常规手段!”
他的大脑仿佛一台超级计算机,开始基于李鹏飞提供的信息,高速运转并发布指令,语速快而清晰:
“第一,解决组装和基础测试人力问题!”
他目光转向许晚晴和高艺文:“晚晴姐,艺文,你们两个,立刻从你们各自的销售团队里,抽调所有手脚麻利、脑子灵活的年轻员工,不限岗位!行政、文员、渠道助理……只要是年轻的,全部给我临时借调到生产线上!告诉他们是临危受命,支援生产,这个月工资双倍,奖金另算!鹏飞,你负责用最快速度,将最终组装和基础测试这两个环节,拆解成最简单、最易学的标准化动作!不需要他们懂原理,只需要他们像螺丝钉一样,按照你的指令,完成固定动作!我要在24小时内,看到至少五十个‘临时工’上岗!”
许晚晴和高艺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但从销售抽人支援生产?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看着明朗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两人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重重点头:“明白!我们马上安排!”
“第二,解决屏幕点亮与校准的效率问题!”
明朗看向李鹏飞:“这个环节技术含量高,不能靠临时工。鹏飞,你亲自带队,把你手下最得力的两个硬件工程师抽出来,成立一个‘屏幕点亮攻坚小组’!任务只有一个:优化流程,制作专用治具(工装夹具)! 我要你们在48小时内,设计并加工出至少十套能够快速定位、一次性完成排线插入和初步通电检测的专用治具!把原本需要依靠工人手感和技术经验的环节,变成傻瓜式操作!需要机加工,直接去找老王(王长林),玻璃厂那边有现成的机加工车间,我给他打电话,所有资源为你让路!”
李鹏飞眼睛一亮!
专用治具!
这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不二法门!
他怎么之前就没想到集中火力攻克这个呢?光想着靠工人熟练度了!
“是!明总!我亲自盯这个!”
“第三,解决老化测试时间瓶颈!”
明朗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杨珊珊身上:“珊珊,你心思缜密,负责协调。老化测试需要时间,这是物理规律,我们改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测试方法!变全机老化为核心模块抽样老化!”
他详细解释道:“鹏飞,你立刻组织人员,分析过往数据和A1300的设计,确定最容易出问题的核心模块,比如主板电源管理部分、屏幕驱动部分。然后,设计一个强化的、缩短时间的极限压力测试方案,只对这些核心模块进行抽样测试。比如,原本需要24小时全机老化的,改为对抽检主板进行4小时的高温高压极限测试!同时,加强生产线上的在线检测(Ict)和功能测试(Fct)覆盖率,将问题在前端拦截!用更科学的检测方法,换取宝贵的流转时间!”
这个方案风险与机遇并存,需要极强的技术判断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李鹏飞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也看到了希望:“明白!我们连夜分析数据,确定抽样方案和极限测试参数!”
杨珊珊也立刻记录:“我会协调质量部和生产部,确保新的测试流程严格执行,数据记录完整。”
“第四,挖掘一切潜在产能!”
明朗的思维还在发散:“G1的生产不能停,那是我们的基本盘。但是,A1300和G1有没有可以共用的零部件?比如,充电器、数据线、耳机、电池(如果规格相同)?这些通用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配件,立刻去寻找外协厂,哪怕多花点钱,也要把我们的生产线从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攻克核心部件组装!”
“这个我可以立刻去办!”
钱胖子不知何时也来到了会议室门口,显然听到了里面的讨论,主动请缨:“我认识几家做配件的厂子,质量还行,可以让他们紧急供货!”
明朗赞许地看了钱胖子一眼:“好!胖子,这件事交给你,价格可以谈,但质量和交货期必须保证!晚晴姐协助你审核供应商资质。”
一系列指令,如同狂风暴雨般倾泻而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几乎将每一个瓶颈都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没有抱怨,没有纠结,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绝。
所有人都被明朗这种在绝境中强行开辟通道的魄力和精细入微的破局能力震撼了。
最后,明朗盯着李鹏飞,语气森然,带着最后的、不容失败的底线:
“鹏飞,这些措施落实下去,我给你三天时间调整和爬坡。三天后,我要看到A1300的日产能稳定在1500台以上!月底之前,我要看到三万台A1300整机下线入库!这不是商量,这是命令!你告诉我,能不能做到?!”
日产能1500台!月产三万台!
这个数字,几乎是李鹏飞之前预估的三倍!是在当前极限产能基础上的再一次极限拉伸!
李鹏飞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在颤抖,血液却在沸腾。
他看着明朗那燃烧着野火和绝对自信的眼睛,看着周围几位同事同样变得坚定的目光,一股从未有过的豪情和责任感涌上心头。
老板已经把路指到了这个地步,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了,他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他猛地挺直了腰杆,几乎是用吼的声音回应道:
“能!明总!保证完成任务!三天后,日产能不到1500台,我李鹏飞自己滚蛋!”
“好!”明朗要的就是这个态度,“散会!立刻行动!”
会议结束,所有人如同上了发条一般,冲出了会议室。
高艺文和许晚晴立刻去抽调人手;
杨珊珊紧跟李鹏飞去梳理生产流程和测试方案;钱胖子已经开始打电话联系配件供应商。
明朗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瞬间空荡下来的房间,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瞬间变得更加忙碌和喧嚣的厂区,眼神深邃。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场硬仗。用这种极限压榨的方式提升产能,如同饮鸩止渴,无法持久。
但眼下,他需要的就是这口气,就是这第一个浪头,必须狠狠地拍下去!
同时,一个更深的念头在他心中盘旋:自建更先进、规模更大的生产基地,必须立刻提上日程了。
代工模式或许可以作为补充,但核心产品的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江州的冬日天空下,光速科技这艘小船,正在明朗的强行驱动下,开足马力,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冲向了巨浪翻涌的手机红海。
而这场关于产能的极限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