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严庄重的朝堂之上,一次议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女进士们呈上的奏章,条理清晰得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缎,每一份都附上了简洁明了的摘要与切实可行的建议。武曌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目光逐行扫过奏章,脸上渐渐浮现出满意之色,频频点头称赞。她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女进士们努力的极大认可。
宰相刘德海站在一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的心中,嫉妒与不满如潮水般翻涌。刘德海一直以来都秉持着陈旧的观念,对女子入朝为官一事极为抵触。此刻,看到女进士们获得武曌的赞赏,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冷哼一声,声音虽不大,却在这安静的朝堂上显得格外刺耳。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满是不屑,阴阳怪气地说道:“不过是些花拳绣腿,整理奏章这种事,只要识字便能做,哪能体现出什么真本事?陛下可莫要被表象迷惑。”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甩动着衣袖,似乎对女进士们的成果嗤之以鼻。
林悦,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家中虽非达官显贵,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自幼,她便跟随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识字,对经史子集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与热爱。随着年龄增长,她愈发渴望突破女子不得参与科举的旧规,追求心中的仕途理想。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不懈努力,她在私下里刻苦研读,每一本泛黄的古籍她都视若珍宝,常常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终于,在武周开女科的机遇下,她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女进士,满心欢喜地踏入朝堂,立志大展宏图。
此刻,听闻刘德海这般诋毁言论,林悦只觉一股热血直冲脑门,脸瞬间涨得通红,仿佛被点燃的火焰。她下意识地紧握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挺直的腰杆犹如一棵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青松,彰显着她的倔强与不屈。她向前踏出一步,这一步迈得坚定有力,地面似乎都因她的决心而微微震动,仿佛带着千钧之势。她直视刘德海,目光坚定如炬,仿佛能将刘德海的错误言论灼烧殆尽。“刘大人,您此言差矣。” 林悦开口说道,她的声音清脆却有力,在朝堂上回荡,宛如黄钟大吕。“整理奏章并非简单识字即可,其中涉及对朝廷各项事务的理解、对政策走向的把握。我们查阅大量典籍,那些泛黄的典籍堆满了房间,每一本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智慧。为了查阅资料,我们常常在烛光下研读至深夜,眼睛布满血丝却浑然不觉。我们分析各方利弊,每一个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了无数次才最终确定,才呈递给陛下如此详实的内容,岂是您一句‘花拳绣腿’便能否定的?”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刘德海明白她们工作的艰辛与价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自己努力的自信,也是对不公言论的抗争。
刘德海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女进士竟敢当众反驳他。他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犹如熟透了的番茄,额头上青筋暴起,仿佛一条条愤怒的蚯蚓。他怒目圆睁,眼睛瞪得仿佛要脱眶而出,用手中笏板指着林悦,手因愤怒而微微颤抖,那笏板仿佛随时都会朝林悦砸过去。他气急败坏地说:“大胆!小小女子,不懂朝堂规矩,还敢在此狡辩。朝堂之上,岂容你放肆!” 他的声音近乎咆哮,在朝堂的墙壁间回响,震得众人耳朵嗡嗡作响。
苏瑶,与林悦一同入朝的女进士,见此情景,也不甘示弱。她神色镇定,迈着沉稳的步伐站到林悦身旁。她微微抬起下巴,目光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众人,缓缓说道:“刘大人,我们虽为女子,但既入朝堂,便一心为朝廷效力。以才学说话,何谈放肆?若仅凭出身与性别便判定对错,那才是真正的破坏朝堂规矩。” 她的言辞恳切,不卑不亢,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沉稳落下的棋子,引得不少开明派大臣暗暗点头。这些大臣们有的微微颔首,有的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意,他们在心中默默为苏瑶的勇敢与智慧点赞。
礼部尚书李明,一直关注着朝堂上的这场争论。他见保守派大臣如此打压女进士,脸色一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快步上前,那步伐急促而有力,站到女进士们身前,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身姿挺拔,犹如一棵苍松,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保守派大臣,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他们的内心。他声音洪亮如钟,说道:“诸位大人,莫要睁眼说瞎话!女进士们整理的奏章,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陛下理政节省诸多精力。怎可被污蔑为‘花拳绣腿’?她们为朝廷尽心尽力,凭真才实学做事,何来‘不懂规矩’‘放肆’一说?倒是诸位,因循守旧,仅凭性别便打压人才,这才是对朝堂规矩的亵渎!” 他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言辞间满是对保守派的驳斥,那挥舞的手臂仿佛要将保守派的错误观念一扫而空。
吏部侍郎张峰见状,也连忙出列。他微微侧身面向武曌,恭敬地拱手行礼,动作标准而规范。行礼后,他高声进言:“陛下明鉴,女进士入职以来,工作成果斐然。此次奏章整理便是铁证,足见她们对朝廷事务用心钻研。保守派大臣毫无根据的指责,不仅伤了女进士的心,更会让天下有才之士寒心,阻碍我武周广纳贤才之路。望陛下主持公道,莫让忠良之士蒙冤。” 他神色恳切,眼神中透露出对女进士的支持与对朝堂公正的期盼,那眼神仿佛在向武曌诉说着女进士们的委屈与渴望。
工部尚书王强皱着眉头,在一旁踱步片刻后,上前几步,站在朝堂中央。他双手抱拳,姿势端正,大声说道:“朝堂之上,应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今日这场争论,已偏离正轨,若再继续,恐乱朝堂秩序。女进士们一心奉公,不应再无端发难。不如双方冷静下来,客观看待女进士的工作,共同为朝廷发展出谋划策。”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示意双方暂且息怒,那手势温和而有力,试图缓和紧张的气氛,维护朝堂的稳定,仿佛他的手有着平息纷争的魔力。
礼部尚书李明在冲突发生后,深知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他利用自己掌管礼部事务、时常与各方官员交流的便利,在朝堂内外积极宣扬女进士的才华与功绩。在一次官员聚会上,众多官员们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李明端起酒杯,神色庄重地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说道:“诸位,此次朝堂议事中,女进士们整理的奏章,实乃用心之作。她们不仅梳理了繁杂政务,还提出独到见解,为陛下决策提供极大助力。如此贤才,不应被无端诋毁。”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官员间口口相传。一些原本对女进士持怀疑态度的官员,在听闻李明的话后,开始重新审视女进士们的工作,逐渐改变了看法,为女进士营造了更有利的舆论氛围。
吏部侍郎张峰则从资源争取方面着手。他在朝堂上,趁讨论政务之机,向武曌进言:“陛下,女进士们一心为朝廷效力,且已展现出过人能力。但她们初入朝堂,办公资源有限,恐影响后续工作开展。臣建议,为她们配备专门的文房四宝、更多的典籍资料,方便她们深入研究政务。” 武曌坐在龙椅上,听着张峰的进言,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后,缓缓点头应允。张峰的这一举措,为女进士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女进士们拿到崭新的文房四宝,面对丰富的典籍资料,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感激的光芒,她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政务处理中,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进一步用实际成果回击保守派的质疑。
工部尚书王强着眼于长远,他认为要彻底解决女进士面临的问题,需推动制度变革。于是,他私下联合几位开明派大臣,在一间安静的密室中商议起草一份关于女官晋升与权益保障的制度草案。密室中,气氛严肃,大臣们围坐在一张长桌前,桌上堆满了纸张。王强手持毛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其他大臣们则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草案中,明确规定女进士在朝堂工作中的职责范围、晋升标准,保障她们不受无端打压。王强带着草案再次上朝,他双手捧着草案,郑重地呈递给武曌:“陛下,如今女进士已在朝堂崭露头角,但她们的发展尚缺制度保障。此份草案,旨在为女进士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望陛下审阅。” 武曌接过草案,仔细翻阅,不时微微点头,对王强等人的提议表示赞赏。随着这份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行,女进士们在朝堂上的地位得到了更坚实的制度支撑,为她们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保守派大臣并不甘心在女进士一事上失利,他们暗中谋划,试图寻找机会再次打压女进士与开明派大臣。礼部尚书李明敏锐察觉到局势的紧张,他主动联络吏部侍郎张峰、工部尚书王强等开明派核心人物,在私下的密室中商议对策。密室中光线昏暗,只点着几盏油灯。李明神色凝重,压低声音说道:“保守派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全力支持女进士,绝不能让她们被保守派的阴谋得逞。”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那眼神仿佛在黑暗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保守派大臣突然发难,宰相刘德海满脸阴沉,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他上前一步,上奏道:“陛下,近日听闻女进士在处理政务时,屡屡出错,严重影响朝廷事务。臣以为,女进士终究难以胜任朝堂重任,应将她们遣返回家。”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着武曌的脸色。李明闻言,心中怒火中烧,他感觉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立刻出列,大声反驳:“刘大人,说话需有真凭实据!女进士们一直兢兢业业,何来‘屡屡出错’一说?这分明是您的无端污蔑。” 说着,他转身面向武曌,双手抱拳,恳切地说:“陛下,女进士们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自她们入职以来,为朝廷分担诸多事务,且完成得十分出色。还望陛下明察,莫要被不实之言误导。” 吏部侍郎张峰也紧跟其后,补充道:“陛下,臣建议对女进士的工作进行详细核查,若真有失误,臣等绝不姑息;但若有人恶意诋毁,也应严惩不贷。” 武曌微微点头,示意相关官员着手调查。
为了增强自身阵营的力量,开明派大臣们积极寻求外部助力。工部尚书王强利用自己主管工部、与地方官员联系紧密的优势,向地方上一些思想开明、支持女进士参政的官员发出书信。他在书信中详细阐述朝堂现状,言辞恳切,邀请他们上书武曌,表达对女进士的支持。很快,一封封言辞恳切的奏章从各地飞抵朝堂。武曌在阅读这些奏章后,对女进士的态度更加坚定,这让保守派大臣的阴谋难以得逞。
在持续的朝堂斗争中,开明派大臣们还注重培养女进士的政治智慧与应对能力。他们私下与女进士们交流,在一间布置简洁的房间里,大臣们与女进士们围坐在一起。大臣们分享朝堂斗争的经验与技巧,教导她们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护自己、发挥优势。林悦、苏瑶等女进士在开明派大臣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朝堂新力量,与开明派大臣携手,共同对抗保守派的打压,为武周朝堂的变革与发展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