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五谷丰登。红星生产队的田野里,再次迎来了金色的收获季。今年的秋收,意义格外不同。这是成为公社典型后的第一次大考,也是检验与农科所初步合作成效的时刻。
收割、打场、晾晒、过秤、入库……每一个环节都在全公社关注的目光下进行。秤杆每一次抬起,都牵动着社员们的心。结果令人振奋:粮食总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中有升,单位面积产量再创新高;药材迎来首个规模化收获年,品质上乘,按照订单交付后,换回了大笔现金;蓄水池的鱼也成功捕捞,最大的个体超过两斤,不仅丰富了社员的餐桌,部分出售后又是一笔收入。
年终决算时,算盘珠子拨响的声音都透着欢快。扣除各项提留和成本,集体积累大幅增加,社员人均分红数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家家都有了可观的余钱。王秀娟和伊爱国数着厚厚的钞票,手都有些颤抖,这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张书记在分红大会上,声音洪亮地宣布了下一年的规划: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尝试农科所推荐的两个新品种;利用集体积累,筹建一个更规范的养猪场;继续改善水利设施……每一项计划都立足于发展,着眼于民生,赢得了社员们热烈的掌声。
秋收的秤杆,称出了沉甸甸的收获;年终的算盘,打出了红火火的日子。红星生产队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了其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也回报了全体社员一年的辛勤汗水。丰收的喜悦,如同醇香的美酒,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也坚定了大家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秋收过后,地区农科所指派的技术员如期而至。来的是位姓杨的年轻技术员,虽然戴着眼镜,书卷气浓,但没什么架子,一来就扎进了田间地头。
杨技术员带来了先进的土壤速测箱,对红星生产队不同地块的土壤进行了更精确的化验,验证了伊拉之前判断的准确性,并提出了更具体的改良建议,比如针对某片偏酸的地块,建议适量施用石灰粉;对某片缺磷的地块,建议增施骨粉或过磷酸钙。
他还带来了小型喷雾器和几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样品,现场示范如何精准配比和喷洒,以替代部分土法防治,提高效率和效果。这对于控制药材田的病虫害,意义重大。
更让伊拉感兴趣的是,杨技术员对屯子的“麦茬豆”模式和计划中的养猪场提出了科学规划。他建议豆类品种可以进一步优化,并详细讲解了豆科作物固氮的原理以及对后茬作物的好处,让社员们理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对于养猪场,他则重点强调了规划布局、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防疫的重要性,带来了简单的设计图纸和防疫流程。
郑卫国像找到了知音,整天跟着杨技术员,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仪器使用和数据记录分析。伊拉则更注重将这些新技术、新知识与屯子的实际条件相结合,与杨技术员、李大夫、老农们一起商讨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应用。
农科所技术员的到来,将红星生产队的“科学种田”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经验性的摸索转向了数据化、精细化的管理。科学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更肥沃的土壤,开始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伊拉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和视野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一场雪悄然落下,红星生产队进入了冬闲时节。但今年的冬闲,比往年更加忙碌和充满期待。夜校里灯火通明,学习氛围浓厚;队部里,关于来年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讨论热烈进行。
重中之重,是筹建集体养猪场的规划。有了养鱼、养鸡的成功经验,社员们对发展养猪业的热情很高。张书记、伊拉、王卫东、郑卫国(因其理论优势被吸纳入规划组)、杨技术员以及几位有养猪经验的老农组成了筹备小组。
规划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伊拉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系统的构想:
选址:遵循杨技术员的建议,选在远离居住区和饮用水源、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下风向处,并预留出粪便处理区。
猪舍设计:参考农科所提供的图纸,结合本地建材,设计成坐北朝南、坚固保温、便于清扫和消毒的式样,区分母猪舍、育肥舍和隔离舍。
饲料来源:充分利用本队丰富的农副产品,如麸皮、豆渣、薯藤、青贮玉米秆等,同时计划开春后专门划出地块种植高产饲料作物如苜蓿、苦荬菜。
品种选择:计划引进耐粗饲、抗病力强的本地优良土猪品种,与引进的约克夏等瘦肉型猪进行经济杂交,兼顾肉质和生长速度。
防疫体系:这是伊拉强调的重点。必须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免疫程序和病猪隔离措施,她将亲自负责制定和监督。
这份详尽的规划蓝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也体现了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的结合。郑卫国负责将规划细化为图纸和文字材料,他严谨的作风发挥了作用。王卫东则摩拳擦掌,负责筹备建舍所需的木料、砖石等材料。
一幅现代化养猪场的蓝图,在冬日的炉火旁渐渐清晰。它不仅仅是增加副业收入的手段,更是红星生产队农业生产系统走向循环、高效的重要一环(猪粪是优质有机肥)。这个冬天,红星生产队的社员们,心是火热的,他们正在为来年又一个重要的产业突破,积蓄着力量。白雪覆盖下的村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