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的发言获得了空前成功。会议休息期间,许多代表围住她,询问药材种植细节、养鱼技术、夜校管理方法等等,伊拉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会后,县农业局的一位技术科长和地区农科所的一位老研究员特意找到了她。
技术科长对伊拉的土地规划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非常感兴趣,认为很有推广价值,希望她能提供更详细的文字材料。
而那位农科所的老研究员,姓陈,戴着厚厚的眼镜,他更关注伊拉在发言中透露出的那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思路。他拉着伊拉聊了很久,从土壤改良谈到作物育种,对伊拉的一些见解大加赞赏。
“伊拉小同志,不简单啊!”陈研究员感慨道,“你在基层的这些实践,很有价值。我们农科所正在搞一个‘农村科技示范点’的项目,我看你们红星生产队就非常合适!以后我们可以派技术员下去指导,你也可以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上来,共同研究解决。你看怎么样?”
这个提议,让伊拉的心猛地一跳!与地区农科所建立联系,意味着红星生产队将获得更直接、更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支持!这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她强压住激动,沉稳地回答:“陈老师,非常感谢您的看重!这是我们学习提高的好机会!我回去一定向队里汇报,我们非常愿意成为农科所的示范点!”
带着大会的成功、各方的认可以及农科所合作这个意外惊喜,伊拉踏上了归途。这次县城之行,让她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为她和小小的红星生产队,带回了无比宝贵的发展资源。她知道,新的篇章,即将开启。未来的道路,必将因为与更高层次科技力量的结合,而变得更加宽广和充满希望。系统的提示音也再次响起,肯定了她在更大平台上成功展示价值,并预示着新的合作可能带来的知识飞跃。
伊拉从县里回来没几天,公社的通知就到了:又一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有三名知青被分配到了红星生产队。
消息传来,屯子里议论纷纷。老知青周薇和孙晓芸的表现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屯子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和技术骨干,因此社员们对新知青的到来,普遍抱有欢迎和期待的态度。
张书记带着伊拉、周薇等人在队部迎接。新来的两男一女三位知青,风尘仆仆地从公社拖拉机上跳下来。为首的男青年叫郑卫国,身材高大,戴着眼镜,神情严肃,自带一股干部气质;另一个男青年叫陈亮,看起来更活泼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女知青叫吴梅,梳着两条麻花辫,显得有些腼腆。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张书记照例介绍了屯子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重点提到了粮食生产、药材种植和副业发展,也肯定了周薇、孙晓芸两位老知青的贡献,并特意介绍了伊拉:“这是咱们队的伊拉,别看她年纪小,可是咱队里的技术能手,你们以后要多向她学习。”
郑卫国扶了扶眼镜,目光落在伊拉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开口道:“张书记,我们下来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定会虚心学习,努力劳动。红星生产队取得的成绩,我们路上就听说了,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会尽快融入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话说得滴水不漏,却透着一种程式化的距离感。
陈亮则笑嘻嘻地接口:“放心吧书记,我们肯定好好干!听说咱们队还养鱼养鸡?真新鲜!我可得好好见识见识!”
吴梅只是小声说了句:“请多关照。”
伊拉敏锐地感觉到,这三位新知青,尤其是郑卫国,与当初周薇、孙晓芸那种带着迷茫和真诚渴望融入的状态有所不同。他们似乎更有“准备”,也更有“想法”。特别是郑卫国,他那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得格外郑重,仿佛时刻提醒着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差异。
周薇和孙晓芸热情地帮新知青安排住宿,熟悉环境。伊拉则默默观察着,她知道,新成员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新的气息,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引导这些带着城市背景和不同想法的年轻人真正融入屯子,发挥他们的长处,将是对她领导力的新考验。
新知青的到来,很快就在日常劳动中激起了小小的波澜。
郑卫国被分到药材田跟着李大夫和伊拉学习管理。他做事认真,甚至有些刻板,总是捧着本《中草药栽培学》(他来时带的书),对照着田里的药材,对种植间距、施肥量等提出各种基于书本的疑问。
“伊拉同志,这本书上说柴胡的株距应该是20公分,我们这块地好像有些只有18公分左右,会不会影响通风采光?”
“书上说黄芩追肥应以磷钾肥为主,我们用的沤熟粪肥,氮含量是不是偏高了些?”
起初,伊拉还耐心解释,说明书本知识需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些都是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但郑卫国似乎更相信白纸黑字,认为“科学就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来”。
一次,在给一片黄芪问苗(间掉过密的幼苗)时,郑卫国坚持要按书上说的最精确的密度留苗,动作慢且显得有些教条。旁边一位老农看着被间掉的那些健壮苗子,心疼得直咂嘴:“哎呦,这苗子长得多好,怪可惜了的……”
伊拉见状,走过去,没有直接批评郑卫国,而是蹲下身,指着留下的苗和间掉的苗说:“郑知青,你看,咱们这块地肥力足,如果留得太密,后期植株长大,会互相争夺阳光和养分,反而都长不好。间苗的目的就是让留下的苗有足够的空间长得更壮实。书上的标准是个参考,但地是活的,得用眼睛看,用手感觉。”
郑卫国看着伊拉那双沾满泥土却异常沉稳的手,又看看地里长势各异的苗,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书本理论与田间实践的差距。
另一边的陈亮则适应得快得多,他被分去跟王卫东管理蓄水池和鱼塘,对什么都好奇,学得快,干活也卖力气,很快就和王卫东称兄道弟了。吴梅跟着妇女们干活,虽然体力弱些,但态度认真,慢慢也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郑卫国带来的“书本”与伊拉代表的“实践”之间的轻微碰撞,让伊拉意识到,知识青年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如何将他们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而不是相互排斥,是一个新课题。她决定找机会和郑卫国好好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