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快马,背负着明黄卷轴,在晨曦微露中冲出承天门,马蹄声踏碎了京师清晨的宁静。紧接着,第二骑,第三骑…信使们如同离弦之箭,沿着四通八达的官道,奔赴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携带的,是盖有皇帝玉玺,由司礼监、内阁联署,通传天下的《钦定银元通行诏》。
诏书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在各地衙署的照壁前张贴出来,由嗓门洪亮的衙役反复宣读。其核心只有一条,却足以颠覆千百年来民间习以为常的银钱流通格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嗣后,凡官府收支、市场交易、民间买卖,一律以‘大明银元’为准…各色碎银、银锭、前朝旧钱,限三月内,至各地大明皇家银行或其指定官署,依成色公平兑换新式银元…逾期仍有私藏、私用、私铸旧银者,以扰乱金融、抗旨不遵论处,货物充公,人犯严惩不贷…”
帝王的意志,第一次如此直接、如此强硬地介入到市井百姓的荷包之中。消息传出,天下哗然!
诏书抵达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已被张世杰势力深度掌控的区域,反应相对平稳。各级官吏早已得到严令,勋贵、武将集团更是新银元的既得利益者和坚定拥护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银行设立的临时兑换点,官吏和银行职员一同坐镇,天平、戥子、算盘摆开,叮当作响。百姓虽有不惯,但见官府态度坚决,加之银元成色足、易携带、计算方便的优势逐渐显现,兑换倒也还算有序。
“早该如此了!”一个刚用几块杂色碎银换得数枚亮闪闪银元的老农,咧嘴笑道,“以前卖粮,收上来的银子成色不一,还得找识货的人看,被坑了都不知道!现在好了,官家造的,一个就是一个样,童叟无欺!”
然而,诏书传至江南,尤其是苏杭松常等士绅力量盘根错节的地区,却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南京,秦淮河畔,一座隐秘的园林水榭内。几位未能被“钱谦益逆案”彻底波及,但利益严重受损的致仕官员和大地主秘密聚首。他们面前桌上,就摊着一份《银元通行诏》的抄本。
“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曾是南京户部侍郎,气得浑身发抖,“这是要绝我们的根啊!没了碎银流通,我们各家钱庄、银铺还有什么活路?更别提家里窖藏的那些银子,一旦拿出来兑换,岂不是将家底完全暴露于张世杰那黄口小儿眼皮底下?!”
另一名面色阴鸷的绸缎商接话:“不止如此!以往我们靠掌控银钱成色、兑换比例,就能无形中盘剥那些升斗小民,如今这银元一出,此路彻底断绝!长此以往,我等在地方上的话语权,将荡然无存!”
“还有那限期兑换!”一个胖员外拍着桌子,“我家地窖里那些…那些不太方便见光的银子,难道也要拿出来充公不成?!”
几人越说越激动,眼中充满了对新政的仇恨与恐惧。
“不能坐以待毙!”那致仕侍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张世杰有旨意,我们就有对策!联络各家,暗中串联,知会底下商铺,明面上不敢违抗,但可以阳奉阴违!抬高旧银兑换银元的‘火耗’损耗,或者…干脆制造些事端,就说银元成色不足,引发百姓恐慌拒用!”
一股暗流,开始在江南富庶之地悄然涌动。
江南的抵制风声,几乎在第一时间就通过夜枭和银行自身的网络,传回了京师英亲王府和苏明玉的案头。
“果然跳出来了。”张世杰看着密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只有冰冷的杀意,“正好,借着这股逆流,把江南最后那点不听话的骨头,也一并敲碎!”
命令迅速下达。早已准备多时的李定国,派出数支由新军精锐伪装成的“银行护卫队”,携带大量银元,乘快船沿运河南下,直抵南京、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同时,刘文秀坐镇京郊大营,确保北方绝对稳定,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苏州府,观前街。一家最大的钱庄门口,人头攒动。钱庄掌柜按照背后东家的指示,故意将旧银兑换银元的“火耗”提到了惊人的三成,并暗中散布“银元易造假”、“官府要借此敛财”的谣言。
“三成火耗?你们怎么不去抢!”
“这新银子会不会是假的啊?”
人群骚动不安,兑换几乎停滞。
就在这时,一队身着统一黑色劲装、腰佩利刃的“银行护卫”在一个年轻司官的带领下,分开人群,径直走入钱庄。那司官亮出大明皇家银行的令牌和皇帝诏书的副本,声音冷冽:“奉旨行事!查验兑换!敢有违抗诏令、盘剥百姓、散布谣言者,视同谋逆!”
钱庄掌柜还欲狡辩,那司官根本不听,直接下令:“搜!”
护卫们如狼似虎地冲入后堂,很快便搜出了大量未按规定兑换的窖藏白银,以及几份与本地士绅往来、商议抵制策略的密信。
“人赃并获!”司官冷笑,“拿下!钱庄查封,所有银两充公,作为扰乱金融之罚没!”
同样的一幕,在江南数个重要城市同时上演。张世杰根本不给这些地头蛇任何周旋和讨价还价的机会,直接动用武力,以“抗旨”的铁腕,将萌芽状态的抵制狠狠掐灭。一时间,江南官场、商场风声鹤唳,再无人敢明着对抗银元通行令。
在血腥的清洗和铁腕的推行之下,《银元通行诏》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各地的银行分号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成为了新金融体系在地方的桥头堡。官府的税收、俸禄发放,军队的粮饷,大型的商贾贸易,都开始强制使用银元结算。
市面上,那枚枚大小、重量、成色完全统一,正面龙纹、背面“崇祯通宝”字样的银元,逐渐取代了形状各异、成色不一的银锭和碎银。商业交易效率显着提升,吏员在征收税银时再也难以在银两成色上做手脚,普通百姓也免去了鉴定银两真伪成色的烦恼。一种前所未有的、由国家信用背书的金融秩序,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形成。
大明皇家银行总号,苏明玉看着各地汇总上来、显示银元流通比例迅速攀升的报表,轻轻松了口气。这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虽然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强制。
然而,就在银元推行看似势不可挡之际,一份来自福建分行的加密急报,被连夜送到了苏明玉的案头。
报告称,在泉州港,发现了做工极其精良、几乎可以乱真的“假银元”!这些假银元混杂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中流入,若非银行新配备的专门检验师,几乎难以察觉。初步调查,这些假银元的铸造地点可能不在内陆,而是来自海上,极有可能与那些背景复杂的海商,甚至…与海外势力有关!
与此同时,夜枭也从江南残余的士绅圈子中截获到一些零碎信息,似乎有人在暗中高价收购被限期兑换的“旧银”,其目的不明,但资金流向隐约指向东南沿海。
苏明玉拿着这份急报,眉头紧锁。陆地上的反对势力可以用刀剑扫平,但来自海上、来自未知势力的金融攻击,又该如何应对?这假银元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始,还是更大风暴的前奏?帝国的金融改革,在扫清了内部障碍后,似乎又将面临来自外部更严峻的挑战。她必须立刻将这个消息,禀报给英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