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基石奠定·系统的训练
阁楼的木窗被晨露打湿,映着泛白的天光。李浩把最后一张便签纸贴在墙上,指尖抚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那是系统昨夜刚解锁的「昆布高汤提取工艺」,墨迹还带着打印机特有的油墨香。墙面上早已贴满了这样的便签,从「刀工角度误差允许范围」到「不同油温对应的食材反应」,层层叠叠,像一片生长在墙壁上的知识丛林。
床底下的纸箱里,堆着几本封面磨卷了的笔记本。那是创真淘汰下来的「失败记录」,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酱汁配方和被红笔打叉的创意草图。李浩昨晚翻看时,还在某页角落发现一行小字:「用味增腌炸炸鸡要加半勺清酒,不然会太咸——记于第三次失败后」,字迹透着少年人的执拗,让他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浩,该走了。”楼下传来诚一郎的声音,带着清晨特有的沙哑。
李浩抓起外套跑下楼时,诚一郎已经推着自行车站在门口,车后座绑着两个空竹篮。“今天去中央批发市场,教你认认好东西。”诚一郎拍了拍竹篮,竹篾碰撞发出清脆的响。
清晨的批发市场像个苏醒的巨兽,鱼腥气、蔬菜的清甜味、干货的醇厚香气混杂在一起,在微凉的空气里翻涌。卡车引擎的轰鸣、商贩的吆喝声、金属秤称砣的碰撞声交织成一片嘈杂的乐章。诚一郎熟门熟路地穿过人群,停在一家昆布摊位前。
“看看这个。”诚一郎拿起一块暗褐色的昆布,边缘泛着银白色的霜花,“好的昆布要像这样,表面有自然的白霜,闻起来有海水的清鲜,没有霉味。用它熬汤,不用加多余的调料就够鲜。”
李浩凑近闻了闻,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检测到特级昆布(北海道产),氨基酸含量12.3%,最佳熬制时间40分钟,水温控制在92c】。他默默记下数据,看着诚一郎用手指轻叩昆布表面,听着那紧实的闷响。
“再摸摸这个。”诚一郎又递过一块海虾,虾壳泛着青灰色的光泽,虾须还微微颤动。“做天妇罗的虾,要看虾身的弧度,这样弯着的才新鲜,下锅后会挺得笔直。你看这虾线,清亮的才好,发黑的就不新鲜了。”
李浩指尖触到虾壳,冰凉的触感带着细微的弹性。系统同步显示:【海捕白虾,鲜活度95%,适合天妇罗炸制,建议去壳后静置5分钟排酸】。他忽然明白,诚一郎口中的“经验”,其实是无数次观察积累出的精准数据,而系统不过是把这些数据可视化了而已。
回到餐馆时,天才刚亮透。创真已经系着围裙在厨房忙活,案板上摆着一排小碟子,里面盛着不同牌子的味噌。“早啊,李浩。”少年头也不抬,把一勺味噌舀进鸡肉泥里,“试试我的新想法,用味噌腌炸鸡,再加点头天剩下的梅子酒。”
李浩靠在门框上看着。创真的手法算不上规整,捏拌鸡肉时溅出不少肉糜,但他的眼神专注得发亮,像在雕琢什么宝贝。炸好的鸡块捞出来时,金黄的外壳上还挂着细小的气泡,咬下去的瞬间,味噌的咸鲜混着梅子酒的微酸在嘴里炸开,意外地清爽。
“怎么样?”创真举着半块炸鸡凑过来,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好吃。”李浩真心实意地说,“味噌的厚重被梅子酒中和了,不腻。”
创真得意地扬起下巴:“那是,本大爷的创意可是无敌的!”嘴上说着,却偷偷把李浩的评价记在了新的笔记本上。
白天的餐馆总是忙碌的,李浩在洗碗、切菜、端盘的间隙,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他看着诚一郎如何用一把旧竹刷快速清洗鱿鱼内壁,看着创真如何在炒饭快出锅时撒一把冰粒让饭粒更松散,甚至记得住常客田中部长喜欢在味增汤里多加半勺葱花。这些琐碎的细节,系统面板上不会显示,却是构成“幸平餐馆”味道的重要部分。
而真正的“训练”,要等到打烊后的深夜。
当最后一盏店灯熄灭,诚一郎会从库房里搬出一筐土豆,往案台上一放。“今天的加菜,切二十斤土豆。”诚一郎的声音在空荡的厨房里格外清晰,“要切得像头发丝那么细,长短不许差过一厘米。”
李浩看着那座小山似的土豆,喉咙发紧。第一晚,他握着刀的手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发抖,切出的土豆丝粗的像筷子,细的像棉线,长短更是参差不齐。诚一郎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他旁边坐下来,慢悠悠地擦着刀具,金属摩擦的声音像在无声地催促。
“系统开启【刀工熟练度训练】。”面板上突然出现一道虚拟光标,精准地落在刀刃与土豆接触的位置,“握刀角度偏差15度,发力强度超标30%,建议调整手腕角度至45度。”
李浩跟着光标矫正姿势,指尖被刀刃磨得发红。光标像个严苛的教官,时刻提醒着他的失误:“切片厚度不均,误差0.3厘米”“下刀速度过快,导致丝体断裂”。直到凌晨三点,筐里的土豆才见了底,他瘫坐在地上,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指尖已经磨出了水泡。
第二天,诚一郎又搬出二十斤土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一周。第七天夜里,当李浩切完最后一根土豆丝时,诚一郎忽然递过来一根绣花针。“穿过去试试。”
李浩愣住了,颤抖着拿起一根土豆丝,小心翼翼地往针眼里穿。细丝像有了生命般,轻轻一送就穿了过去。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手,那双手几天前还连刀都握不稳,现在却能切出细如发丝的土豆丝。系统面板上,【刀工熟练度】的进度条已经从10%跳到了60%。
“刀工是料理的骨架。”诚一郎收起针,语气平淡,“骨架歪了,再好看的皮肉也立不住了
刀工训练刚告一段落,火候训练接踵而至。诚一郎把一口平底锅放在灶上,往锅里打了十个鸡蛋。“煎蛋三连:全熟蛋要蛋白紧实不焦,溏心蛋要蛋黄像融化的黄金,温泉蛋要65度水浴三分钟,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
李浩站在灶台前,看着锅里的鸡蛋在热油中慢慢凝固。第一锅全熟蛋煎成了炭块,第二锅溏心蛋的蛋黄直接熟了,第三锅温泉蛋在水里煮成了蛋花汤。创真抱着胳膊在旁边看热闹,被诚一郎一个眼神瞪得不敢作声。
“系统开启【温度感知】功能。”面板上出现一行数字,实时显示着锅壁的温度:180c…210c…250c…当温度超过200c时,数字开始闪烁变红。“全熟蛋最佳煎制温度160c,建议中小火加热,蛋白边缘微焦时翻面。”
李浩盯着数字调整火力,看着蛋液在合适的温度下慢慢鼓起,边缘泛着漂亮的金黄。溏心蛋需要精准控制时间,在蛋白凝固到80%时关火,用锅的余温继续加热;温泉蛋则要严格卡在三分钟,多一秒蛋黄就会失去流心的质感。
系统面板像个精准的计时器,在一旁默默计数:【温泉蛋倒计时:1分30秒…50秒…10秒…时间到】。他戴着隔热手套捞出鸡蛋,用刀轻轻划开,橙黄色的蛋黄像岩浆般缓缓流出,刚好覆盖住半片吐司。
“成功率90%。”诚一郎尝了一口温泉蛋,点了点头,“勉强及格。”
最磨人的是调味训练。诚一郎把十种不同的酱油摆在桌上,从生抽、老抽到味噌酱油、鱼露酱油,然后用布条蒙住了李浩的眼睛。“尝出哪瓶是生抽,哪瓶是老抽。”
李浩的舌尖被各种咸鲜的味道轰炸着,生抽的清冽、老抽的醇厚、味噌酱油的发酵香…系统面板上跳出分析:【样本A:含盐量18%,氨基酸态氮0.8g\/100ml,判定为生抽】【样本b:含焦糖色,粘稠度1.2cp,判定为老抽】。他靠着系统提示勉强分辨,却被诚一郎敲了敲脑袋:“用舌头记,不是用眼睛看。”
更难的是练习“手感”。诚一郎把天平放在案台上,要求李浩每次舀出的盐必须正好一克,糖必须是半克。李浩拿着小勺的手抖个不停,第一次舀的盐称重后显示1.8克,第二次0.3克。系统面板忠实地记录着误差:【误差+0.8g…-0.2g…+0.5g】,红色的数字像在嘲笑他的笨拙。
他练到手腕发酸,连睡觉时都在无意识地做着舀东西的动作。直到某天夜里,他随手舀起一勺盐放在天平上,数字稳稳地停在1.0克。那一刻,他突然明白,所谓的“肌肉记忆”,不过是无数次重复后刻在骨子里的精准。
基础训练进行到第三个月时,李浩和创真之间的“碰撞”开始变得频繁。
那天午餐时间,两人同时被要求做糖醋里脊。创真抱着胳膊琢磨了十分钟,突然冲进库房翻出半瓶苹果汁:“试试这个!”他不用糖醋比例,凭着感觉往汁里倒苹果汁,酸甜中带着果香,里脊肉炸得外酥里嫩,端上桌时引得客人频频点头。
李浩则严格按照系统给出的比例调配:【糖醋黄金比例1:1.5,建议加入5ml陈醋提味】。他的酱汁酸甜平衡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淡,每块里脊都均匀地裹着酱汁,咬下去时酸甜味在嘴里层层绽放,不多不少,刚好让人满足。
诚一郎尝过两人的菜,给出了耐人寻味的评价:“创真的野路子像春天的雨,带着意外的惊喜;李浩的规矩像冬天的雪,看着冷,却藏着扎实的根基。”
创真显然不服气。某天打烊后,他突然拍着李浩的肩膀:“敢不敢比一场?就比蛋包饭,谁做的更受客人欢迎!”
“比就比。”李浩也来了兴致。
第二天,两人在厨房拉开了架势。创真的蛋包饭充满了少年人的奇思妙想:米饭里拌了煎得焦香的培根碎,撒了现磨的黑胡椒,酱汁里加了半勺蜂蜜,甜得很有层次。他的蛋皮煎得不算完美,边缘有点焦,但裹着饭咬下去时,培根的咸香和蜂蜜的甜润交织在一起,有种随性的美味。
李浩则在系统的提示下步步为营:【米饭蒸制时加入10%糯米,可提升粘性,口感更软糯】【蛋液中加入10ml牛奶,蛋皮更嫩滑】【酱汁需加入5ml柠檬汁,中和甜味,增加清爽感】。他的动作不快,却精准得像台机器,蛋皮在锅中被推成完美的半月形,薄得能透光,裹住米饭时严丝合缝,切开的瞬间,金黄的蛋皮包裹着雪白的米饭,酱汁顺着边缘缓缓流下,酸甜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香。
那天的客人成了裁判,十几张选票收上来,竟然打了平手。创真把选票揉成一团塞进兜里,涨红了脸:“不算!下次换拉面,我肯定赢你!”
李浩看着他气鼓鼓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弹出提示音:【基础训练阶段完成,厨艺等级提升至LV.2(熟练度30\/200)】【解锁新技能:食材搭配原理(初级)——可分析两种食材的风味互补性】。
他试着看向旁边的青椒和牛肉,面板上立刻显示:【青椒(辛辣味,维生素c含量高)与牛肉(脂肪含量4.2%,蛋白质丰富)搭配,辛辣可解腻,维生素c促进蛋白质吸收,风味互补度85%】。
窗外的月光透过木格窗照进来,落在案台上的刀具上,泛着冷冽的光。李浩握紧了手中的锅铲,突然很期待下一次和创真的比试,也很期待,这个被系统和汗水夯实的根基上,能开出怎样的花。